吳紹軍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實驗小學 江蘇 無錫 214104)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在小學教學階段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階段。因此需要教師不斷的融入合作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是以小組內學生共同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因此,將合作學習融入到科學課堂當中,符合了新課改的教學需求,同時能夠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
在小學階段各科學習過程當中,都需要教師積極的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充分探索科學的奧秘,從而促進學科綜合能力的提高。首先,將合作學習運用到科學教學當中,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共同學習當中體會到科學的樂趣,并且可以在合作探討當中通過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提高科學學習綜合能力;其次,在合作學習當中學生可以根據(jù)科學內容展開深入討論,在此過程當中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且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拉近學生間的感情;最后,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科學知識的學習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只有通過合作學習才能夠通過各抒己見的形式對科學知識進行整合性學習,在學習過程當中取長補短,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為構建高效的科學教學課堂奠定良好的基礎。
2.1 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環(huán)境。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教師在進行科學學科教學過程當中,只是通過簡單的課本講解向學生講授科學知識,并且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很難在其中進行自主學習,長此以往會喪失學習興趣。因此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將合作學習融入到教學當中,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1]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生物的遺傳現(xiàn)象”之前,老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遺傳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交流關于遺傳現(xiàn)象有哪些具體特點,在交流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身了解對遺傳知識進行簡單學習,通過課前導入的形式可以更好的進行課堂學習。并且教師在進行課堂講解過程當中,還需要通過課外拓展向學生展示具體遺傳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方便學生更好的進行合作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2.2 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為了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科學課堂枯燥乏味的不足之處,需要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而作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科學奧秘,有利于促進科學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提高。[2]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有趣的食物鏈”過程當中,由于食物鏈的知識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食物鏈的相關順序以及特點,因此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關于食物鏈頂端以及食物鏈演化過程相關圖片以及視頻,幫助學生更加生動地進行知識學習。并且在觀看過程當中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合作討論的形式對知識進行總結,通過小組共同努力總結知識點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構建高效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
2.3 通過生活化的實踐,進行科學合作學習。小學科學學科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服務于生活。因此,需要教師通過更加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對科學內容進行充分學習,并且要通過實驗的方式來解釋科學現(xiàn)象,在此過程當中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科學教學的實效性。[3]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能量的轉化”過程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能量,并且要通過實驗的形式證明能量轉化過程當中的變化,比如可以利用塑料梳子進行反復梳頭,在這一過程當中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合作實驗的形式發(fā)現(xiàn)科學的神秘之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并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培養(yǎng)科學核心素養(yǎng)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基于合作學習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對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需要教師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深化與改革,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另外還需要將教學形式進行生活化探索,潛移默化當中提高學生科學學習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