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萍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星拱小學 安徽 懷寧 246121)
古詩詞的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對于古詩詞的學習,需要通過日積月累不斷的掌握其中的語言表達技巧。其目的是通過更加簡短的語言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學歷史背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yǎng)。因此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需求以及教學經(jīng)驗,更加高效的進行古詩詞教學。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了多樣性的文學作品,而古詩詞作為文學作品中的重要表達形式,在語文學習以及生活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所以可塑性非常強,古詩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以及道德要求,學生通過日積月累對文學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進行古詩詞閱讀中可以充分吸收文學作品想要表達的感情,對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能提高文化自信心,從中形成偉大的家國情懷;其次,有利于學生提高語文思維能力。在古詩詞學習當中,學生要通過情境的分析進行歷史背景的分析與探究。通過充分的聯(lián)想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想要表達的深刻含義,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構建完整的思維體系,在日后的學習當中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對古詩詞進行賞析;最后,通過凝練的古詩詞,可以充分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魅力以及創(chuàng)作背后的真實情感。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表達,古詩詞當中的意境以及詞語的運用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與借鑒,學生可以通過不斷的賞析提高文學素養(yǎng)能力,陶冶文學情操。因此需要教師重視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構建高效的古詩詞教學課堂。
2.1 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由于古詩詞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時間比較久遠,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問題。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只是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對古詩進行記憶,并沒有通過豐富多樣的介紹來了解古詩詞背后的寫作背景。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會喪失對于古詩詞的學習興趣。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要求以及考試內容,學生通過機械式背誦進行學習,從而喪失主觀能動性。并養(yǎng)成機械式的背誦記憶習慣,不利于對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2.2 教師古詩詞教學意識低。雖然古詩詞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的古詩詞教學意識還有所欠缺。首先由與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水平有限,只能讓學生了解到古詩詞表面的含義。并沒有將古詩詞的學習技巧向學生進行充分的引導,導致學生無法通過更加深入的理解去解決考試當中的深層次問題。并且教師在課堂當中的課程設計分配不夠合理,有時會過多注重對于古詩詞背后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有時則會對具體的語句進行講解。并沒有將二者進行有效的結合進行綜合式的教學,所以導致學生無法區(qū)分古詩詞當中的重難點內容,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2.3 忽略了古詩鑒賞能力培養(yǎng)。對于古詩詞的學習,首先是要通過正確的賞析找到古詩詞當中蘊含的深刻含義。而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只是通過簡單的逐句翻譯讓學生進行背誦,對于古詩詞當中的意境以及正確的人生哲理并沒有進行準確的滲透,從而忽視了學生對于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導致古詩詞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不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同時也忽略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魅力,不利于陶冶學生高尚的文學情操。
3.1 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設古詩詞學習情境。為了更好的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古詩詞的教學要滲透到課堂當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可以在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之上,充分弘揚傳統(tǒng)文化。因此需要教師不斷的轉變教學觀念,在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水平的同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具有情境的古詩詞學習環(huán)境。首先,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更多的古詩詞內容,這樣可以方便在教學過程當中進行相應的拓展,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知識儲備。還需要通過定期的教學評比以及教學培訓來提高古詩詞教學能力。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借鑒,制定更多的古詩詞教學正確規(guī)劃。[1]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古詩詞《竹石》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對古詩進行簡單的閱讀與翻譯,并根據(jù)字面意思進行簡單的交流。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在共同討論過程當中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對作者的寫作情感進行充分分析。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當中的人生哲理,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進行詩詞的逐句翻譯。比如讓學生討論生活當中有哪些人像竹石一樣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學生在更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古詩詞的深刻意蘊,從而提高古詩詞學習能力。
3.2 利用多媒體設備,激發(fā)學生古詩學習興趣。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在各個階段教學當中都融入了現(xiàn)代化技術。而在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當中,只通過教材內容的字面理解,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更多信息化元素融入到古詩詞教學當中。學生可以更加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有利于增加古詩詞課堂的趣味性探究。[2]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迢迢牽牛星》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古詩背后的寫作背景以及相關歷史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關于牛郎和織女的民間故事視頻,通過一些影視作品以及圖片的賞析。更進一步的對古詩詞內涵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將古詩詞內容與民間故事進行充分聯(lián)想融合,充分體會到古詩詞所抒發(fā)出的深刻感情,烘托出牛郎與織女愛情之間遭受挫折的悲傷情景。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教師還需要通過信息化的融入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習渠道。比如可以向學生滲透更多關于牛郎織女的相關詩詞內容。杜甫的“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也充分的描繪了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讓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比較了解古詩詞當中的關聯(lián)性,將更多的古詩詞賞析技巧進行總結與掌握。
3.3 豐富教學活動,體會古詩詞深刻意蘊。為了使古詩詞的教學活動更加充滿趣味性,教師要不斷的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豐富多樣的古詩詞活動來增強學生對于古詩的審美能力。而想要充分掌握古詩的學習內容,就需要通過大量反復的朗讀進行練習。由于古詩詞內容朗朗上口,學生可以很容易的進行接受。所以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在朗讀過程當中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充分把握古詩詞的文字節(jié)奏以及古詩韻律,使學生更加充滿興趣的進行朗讀。為了更好的檢驗學生的朗讀效果,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古詩詞朗讀比賽。讓學生可以通過組內合作的形式進行古詩詞的有感情朗讀。[3]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充分掌握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之上進行朗讀,在朗讀過程當中要配有更加符合詩境的音樂,并根據(jù)自身的理解進行古詩詞韻律的分析,不僅可以對古詩詞內容進行充分的演繹,而且還可以與詩人的寫作情感產(chǎn)生良好的共鳴。在充分體驗到古詩詞背后的人生哲理時,讓學生可以對日常生活當中更多平凡的景象進行觀察,養(yǎng)成熱愛生活的良好態(tài)度。而在課下的復習活動當中,要對古詩詞進行有效的背誦,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思考,總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記憶學習體系,這樣不僅可以擺脫教師的應試教育需求,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古詩詞的記憶,可以通過小組古詩背誦的競賽來提高背誦效率,在互動交流當中相互借鑒古詩詞學習經(jīng)驗。利用多樣化的古詩詞學習活動當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能力。
3.4 通過課內外古詩詞結合,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古詩詞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很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而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能力,就需要在古詩詞閱讀當中充分掌握更多的歷史背景以及思想感情。因此,教師要通過課內外古詩詞的有效結合,體現(xiàn)出古詩詞教學的人文特點。而小學階段也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階段,可以在古詩詞的學習當中塑造學生良好的三觀。[4]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石灰吟》的學習中,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作者運用借物喻人的形式來體現(xiàn)出自身偉大的品格。“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借石灰的制作過程來表達作者不畏艱險的可貴精神。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將這樣可貴的精神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在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也要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努力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課外的古詩詞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的滲透。比如“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告誡學生們不需要通過別人的夸獎來對自身的成績進行炫耀,要表達出更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通過課內外古詩詞的有效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格素養(yǎng),更有利于促進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的有效傳承。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在語文課程當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才能夠將更多的教學方式融入到課堂當中。首先,教師要積極的轉變教學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具有詩意的學習情境,在情境學習當中養(yǎng)成良好的古詩詞賞析能力。還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在突出主體地位的同時,有利于將古詩詞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配。另外還需要通過豐富多樣性的教學活動,感受古詩詞當中的深刻韻味。將課內外閱讀內容進行有效結合,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