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強
(廣西靖西市安德鎮(zhèn)三合中心小學 廣西 靖西 53381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很多內容蘊含著古代先賢的處世思想以及智慧結晶,歷經歲月長河能夠流傳至今的國學經典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國家開始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的誦讀也成為一種趨勢,讓學生從國學經典中汲取營養(yǎng),得到精神的洗滌以及心靈上的凈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人格,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進而為今后的語文學習以及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
小學生年齡小且社會閱歷、學習經驗有著很大的不足之處,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生哲理,在進行課堂誦讀的過程中需要遵守相應的原則[3],以充分適應當今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首先,鼓勵性原則。教師應當采取鼓勵為主的教學原則,在最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對國學經典誦讀的興趣:其次,自主性原則。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指引學生在完成教師指定誦讀篇目之余進行廣泛涉獵,拓展閱讀范圍,這樣還有助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模糊性原則。小學階段的國學經典誦讀不必強調咬文嚼字,只需要學生能夠大致理解文章內容即可,讓學生以文章思想指引自身行為為最終學習目標。
2.1 注重范讀。與現(xiàn)代文閱讀有著很大的不同,國學經典誦讀在語言停頓以及節(jié)奏的處理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缺少科學的指引與教導,學生們很難掌握古代文言文的正確誦讀方式,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誦讀古書的語感有著不利影響[4]。
例如,在背誦《道德經》的時候,很多學生習慣地讀成“道可道,非常道”,中間缺少必要的停頓,正確的讀法應當是“道/可道,非/常道”,類似的還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等等,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示范教學,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延長停頓或者利用語氣進行重讀,按照這種科學的誦讀方式,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文章意思的理解。
2.2 強調積累。在誦讀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需要做到讓學生入腦、入心,注重對誦讀內容意思的體會與理解,而不能單純地流水賬式誦讀。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實際進行合理的安排,每周開展一堂國學經典的誦讀課,內容重精而不是多,課堂上除了要給學生留好充足的背誦時間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討論,開展對誦讀內容的研讀。例如,在誦讀《三字經》中的相關內容的時候,當讀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教師應當為學生認真講解其中的含義,并引導學生將這些內容積累下來,作為今后的行為準則,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良好的促進意義。
2.3 故事激趣。小學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通常對于一些故事性內容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來激發(fā)學生在國學經典誦讀時候的興趣與動力。
例如,當學生們誦讀完“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敝?,教師可以借機為學生講述有關“孟母三遷”的故事;當學生讀完“桓公匡合,濟弱扶傾?!敝螅處熆梢詾閷W生普及一些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當學生讀完“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有關子夏到魯國為官的經歷......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誦讀內容中的故事性樂趣。
首先,注重教師的引導。國學經典多屬于文言文,其中的內涵與道義需要通過老師的引導與講述才能理解,單純依靠學生機械式的朗讀與背誦無法起到良好的教育意義,在學生眼中與“兒歌”沒什么區(qū)別,最終只能使國學經典流于形式。
其次,注重內容的選擇。國學經典中的內容需要教師進行仔細篩選,歷經千年更替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其中有些內容讓當今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另外,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為其推薦一些合適的誦讀內容。例如,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內容相對簡單,而《論語》、《道德經》中的內容顯得過于深奧,教師只需要篩選其中部分簡單內容即可,這樣不至于讓學生因誦讀困難而產生抵觸、厭煩等心理。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人格有著顯著的促進意義,重拾國學經典并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yǎng),對于提升現(xiàn)代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誦讀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發(fā)展意義重大。以上都是編者的個人淺見,還有很多更好的觀點與方法需要相關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去探索、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