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慧 新鄉(xiāng)學院體育學院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不同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體育技能、合作能力、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合作學習模式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在課前預設活動目標、評價標準及獎勵機制等,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互助合作為動力,在協(xié)同作戰(zhàn)中提升學生個人體育能力的教學方式。合作學習下的小組活動目標服務于教師的教學目標,可以隨不同的體育項目和教學條件等來進行靈活調整,因此不論是在集體類項目還是個人類項目中,合作學習模式都有著很強的實用性。
合作學習模式并非只是在形式上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多人組隊,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tǒng)。合作學習的關鍵在于設定共同的學習目標,再輔之以一系列學習程序與方法,驅動學生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比之以個人為主體進行體育活動,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借助團隊凝聚力和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激勵、相互監(jiān)督、相互促進等,更有力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效激發(fā)學生個人的主動性。根據(jù)構建主義理論,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并非完全依靠接受外界的知識傳授,個人自主性與能動性的發(fā)揮有助于學生在與外界知識體系發(fā)生沖突的過程中持續(xù)重塑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合作學習模式在充分調動學生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個人體育潛能的挖掘。
事實證明,單純聚焦于學生學科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社會發(fā)展需求要求體育教學不光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也要兼顧合作能力、交際能力和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提升。相比之下,合作學習模式就是一套以滿足學生發(fā)展性需求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下學生群體中相對封閉的“小團體”或個體狀態(tài),也改變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通過小組內部基于體育活動的合作與分工,交流與互助,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與責任感。這種集體互助的學習狀態(tài)有助于打破學生的自我封閉或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是對學生社交能力的鍛煉。在小組內部互相協(xié)調以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學生個人的適應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合作學習模式推行的基礎就是分組,涉及不同學生之間的組合,就難以避免因學生個人素質與水平的參差不齊而帶來的合作壓力。在共同的小組目標之下,大部分學生會出于責任感和個人發(fā)展要求而為完成小組任務出力,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小組活動毫不關心,對集體行動不配合,或者是表面上配合,實際卻不付出任何努力,卻共享了小組其他成員努力的成果。從體育教學的層面來講,這種“搭便車”的行為是學生對學習任務的逃避,不利于其個人體育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因為學生的個人表現(xiàn)被覆蓋于小組成果之下,教師也很難對學生的這種學習態(tài)度進行及時糾正。從合作學習的層面來看,這種行為會嚴重破壞小組內部的和諧生態(tài),影響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小組合作學習的秩序受到負面影響。
責任分散本來是一個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是指在發(fā)生緊急事件時,如果有他人在場,那么個體所分擔的責任相對就會減少。在大學體育的合作學習模式下,責任分散所指的是部分學生會認為如果學習目標沒有達成,那么小組會共同承擔責任,并因此消極作為、且在實際問題發(fā)生時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會更專注于自己的學習任務,對其他成員和小組整體的學習情況漠不關心。如果存在同樣認知的學生數(shù)量過多,那么會導致小組內部的消極怠工、責任的互相推脫,甚至是整個小組的任務與活動無人負責的情形。比如在小組任務結束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交一份學習總結,如果一個小組內部的責任分散問題比較嚴重,那么這時候成員之間會互相觀望,因為大家都認為這是小組的共同責任,看到別人不負責,自己也不愿意負責。這時如果沒有人愿意主動出面進行分工或協(xié)調,那么會嚴重限制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影響體育教學的進度和效果。
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不應只是拍拍腦袋便做的決定,教師應結合大學體育教學目標和合作學習的基礎條件,預估合作學習活動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或行為,將合作學習的目標予以具體化,以確保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能高效推進。學習目標的設定要以滿足學生的自身發(fā)展需要與社會實際需求為基準,要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社會化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把握:第一,體育參與與技能目標,是指學生要積極參與課內外體育活動,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掌握對應體育項目的基本運動方法與技能,能夠與其他小組成員配合完成集體體育活動等。第二,身體與心理健康目標,要認真學習體能發(fā)展的知識和方法,懂得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能夠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樂趣,能夠在小組合作與交流中釋放壓力,培養(yǎng)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等。第三,社會適應目標,要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在與小組成員的合作與交流中提升自己對社會群體生活的適應力,能夠通過合作來激發(fā)個人潛能,培養(yǎng)體育道德與體育精神等。
教學目標的設定能夠引導學生對自己精力與付出在不同內容板塊之間進行合理劃分,更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與全面提升。以足球教學為例,通過以上三個維度對足球教學目標的細致劃分,能夠引導學生不要一味埋頭于自己足球技能的提升,也應強化自身的身體與心理素質,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具體化學習目標也強調了合作學習的作用,這與足球這一強調團隊配合的運動具有內在一致性,因此也能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在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般會先進行技術動作講解,然后讓學生進行動作模仿,學生模仿之后教師再進行糾錯和動作規(guī)范,剩余時間就交由學生進行個人練習。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對技術的教授,忽視了學生的主觀學習需求與情感體驗,學生也難有交流和表達自己學習問題的機會。特別是對于一些技術難度比較大的體育動作,教師因為無法顧忌到每一個學生的問題,以及學生之間未建立有效溝通,都會使得教學效果難以達到理想狀態(tài)。而合作學習模式能夠很好地彌補這一缺陷,在小組合作模式之下,教師可以借學習任務的分配來實現(xiàn)課堂角色的轉換,教師從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變?yōu)楸O(jiān)督和向導的角色,將自己的教學重心調整至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與過程的監(jiān)督與指導,這才是學生體育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得以提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小組成員的分配方面,根據(jù)體育項目與學習任務的不同,小組成員人數(shù)可以靈活調整,但是要確保每次每組中都要有一部分技術較好的學生,這樣能夠保證教師在講解過學習方法之后,小組內部能形成互相討論、取長補短的學習氛圍。在體育學習任務的導向之下,小組內部能夠針對問題建立問題解決模式,實現(xiàn)邊探索邊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任務導向的學習模式使得體育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積累,而是通過以探究為學習過程,以任務達成為目的,融合集體力量積攢學習經(jīng)驗,使得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與適應能力得到提升。
以羽毛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分4—6人為一組,每組配備一兩個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然后告知學習任務,比如學習正手發(fā)高遠球。在整體授課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互相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經(jīng)驗交流,有利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與練習方式,進而實現(xiàn)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比之教師進行“一對多”式的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充分激發(fā)了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助性,使得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能夠實現(xiàn)有效提升。
教學目標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評價的指標。在合作學習模式之下,我們將更多的發(fā)展性指標納入了大學體育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中,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評價時,也應同步上述標準,做好對以下兩個方面的整合:其一,基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要綜合評價學生的個人表現(xiàn)與群體表現(xiàn),即既要關注學生個人的體育能力和素養(yǎng),也要對其在小組合作中的參與性與發(fā)展性進行評價。對學生群體表現(xiàn)的關注也是為了確保合作學習模式的有效推行,有助于減少學生“搭便車”和責任分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兼顧公平性,促進合作學習模式良好生態(tài)的構建。其二,基于學生綜合發(fā)展的考慮,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既要關注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也要關注其團隊合作精神。
對這兩方面的綜合考量是為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下“唯結果論”的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與過程的評價。因為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并非只局限于使學生獲得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而是基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性問題。因此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運動參與是否積極,是否能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有效溝通與合作,是否能夠自主監(jiān)督和控制自己或小組成員的體育活動,是否能夠從體育運動中收獲樂趣與經(jīng)驗等。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能夠形成對大學生的價值向導,引導其轉變體育學習的觀念,認識到體育運動價值的廣泛性,認識到合作學習模式在個人體育能力提升與社會化發(fā)展方面的優(yōu)勢作用,進而改善大學體育教學生態(tài),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合作學習模式的應用并非只是單純地改變教師的授課形式,它的充分有效落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大學體育教學的內容與結構,重構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并且能夠通過對學生自主性與能動性的調動,改變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合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在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與方法,逐步推動大學體育朝著更能滿足學生個人發(fā)展需求與社會實際需要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