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江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和溪中學 福建 南靖 363600)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具有思想影響的代表作品,其中所滲透的道德情懷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著指導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對語文教材進行分析,尋找體現德育的內容,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感受到語文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v觀我們使用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其中的語言文字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這些都是德育滲透的優(yōu)質條件。因此,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我們需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材的特點,采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其中的人文內容。
文字是最能夠表達一個人思想的工具,并且承載著我們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比如寫景的課文當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世界萬物的美麗,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大自然當中;抒情的課文當中,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激發(fā)他們對于文字的熱愛。[1]由此看來,教材當中的文學作品對于學生的發(fā)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應該重視語文教材對于學生的教育,并且對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進行深挖,通過閱讀教學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字、詞、句、段這么簡單的知識,而是要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有深刻的體會,對學生的發(fā)展能夠產生影響。
2.1 從教材的細節(jié)滲透德育。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德育教育是開展教學的核心,因此,德育應該從細節(jié)當中體現出來。在學到與德育有關的課文時,教師應該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細節(jié),讓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以此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就拿《背影》這篇課文來說,從題材來看就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展現出親情的偉大,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背影》來滲透德育教育。在具體的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抓住細節(jié)描寫,比如父親翻越欄桿的一個場景,讓學生通過這一場景來對自己的父親進行回憶,思考父親的哪一個背景能夠讓學生有所感觸。這種與親情相關的話題總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2.2 從教材的背景滲透德育。初中教材的優(yōu)勢就在于每一篇優(yōu)秀的課文背后都有著深厚的背景,教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可以將教材背景講述給學生,讓學生對于課文內容有更加深奧的感悟。能夠深入的感受到課文人物的一些經歷和想法,最終提升自身的認知。[2]比如:在學習《醉翁亭記》時,學生剛看到標題都會以為是一篇關于賣酒翁的故事,但是真正的理解課文的意思之后,就會發(fā)現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真實讓人心痛。當時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歐陽修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因此,在他這一作品當中,悲傷又有一份歡喜。在這一背景下,學生面對自己的太平時代陷入反思,在此基礎上滲透德育,能夠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3 從延伸的閱讀滲透德育。除了在課堂上利用閱讀來滲透德育知識之外,還可以延伸到課外閱讀當中,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進行語文課外閱讀,只有讓學生真正了解閱讀的重要性,才能夠在課外閱讀當中滲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適合初中階段學生閱讀的書籍;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來閱讀語文教材當中涉及到的名著和優(yōu)秀作品。學生在閱讀當中除了能夠感受文化魅力之外,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點時間將自己閱讀的優(yōu)秀文章讀給學生,學生在聆聽之后將自己的感受分享出來。這一過程能夠有效的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閱讀提取能力。[3]畢竟課本上的內容是有限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閱讀這一廣闊平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總而言之,閱讀是一種有目的的學習行為,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學生能夠細細品味語言,對語言進行構思,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還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豐富情感、提升認知、形成道德素養(yǎng)。教師需要認識到閱讀對于初中學生的重要性,在教學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讓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