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翠華路小學長大校區(qū) 李 新
作文本身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很強的作業(yè),是對字詞句篇的綜合運用。所以,想要讓兒童寫出好作文,首先就要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正如皮亞杰所說:“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所支配?!彼詿o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都需要兒童主動進行建構,如果學習者缺乏主動性,那作文自然無法完成。
例如,在三上《那次玩得真開心》的作文教學中,很多學生常常有一種“茫然”,明明自己開心的時刻很多,卻不知從何說起。為了幫助學生從眾多開心時刻中找到寫作素材,教師事先讓學生從家庭相冊里找到一張自己開心時刻的照片。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我也拿出了一張自己小時候的舊照片,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爭先恐后地想要看看我小時候的樣子,想知道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先向學生介紹了這張照片是自己小時候郊游時父親拍攝下的珍貴留念,并且向學生敘述了那一次郊游中所發(fā)生的趣事。在敘述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發(fā)展的時間順序進行描述,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學生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中明白了自己寫作時要注意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描寫,并且要詳略得當。因此,在最后的習作中,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模仿教師的敘述順序詳細而生動地回憶自己的開心時刻。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情境創(chuàng)設案例,教師利用自己的故事為學生的作文提供了思路,并且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
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和他們的認識能力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要想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就必須努力引導他們去認識周圍的世界。只有通過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真實感受到的客觀事物,才能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形象直觀的印象。
例如,在三下《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學中,要求寫一篇自己最喜歡的植物的作文。很多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都確定好了要寫的對象,也認為這篇作文很好寫,但是當真正動筆時卻發(fā)現語言很匱乏,寫不了幾句就思路枯竭了。其實這就是對描寫對象沒有進行仔細觀察的后果。于是有教師在進行這次作文指導時,采取了實物演示情境,這位教師專門買了一盆自己最喜歡的茉莉花搬進了課堂。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觀察,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茉莉花,和學生一起數了花瓣的數量,觀察了花蕊,還細心地觀察了葉子的形狀,讓學生閉著眼睛聞了花香……最后又利用一曲《茉莉花》的音樂渲染了氣氛,讓學生在花香和音樂中加深了對自己熟悉的花的進一步認識,最后教師還向學生解釋了自己鐘情茉莉花的原因:“它的花朵雖然沒有荷花嬌艷,沒有牡丹雍容,但是它總是那么低調地藏在綠葉中間悄悄地帶給人們一縷清香。”通過親身觀察,再加上最后教師詩情畫意的語言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的直觀思維得到了升華,還領悟到了這篇作文的真正要義:不僅要細心地觀察自己所喜歡的植物的外形,還要能用心發(fā)現植物身上所散發(fā)出的獨特氣質。
作文教學只有把訓練語言與發(fā)展智力緊密結合,孩子才能做到會想會說,想得多才能寫得豐富。因此在學生動筆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啟發(fā)學生回憶觀察的場景和過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然后啟發(fā)學生進行交流,各自表述在觀察過程中“最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刻的”“最受感動的”事物。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語言情境,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加深觀察印象,使感受更加明晰,思路更加開闊,然后再進行書面表達。
例如,“寫一座橋”看似一篇很好上手的說明文,但是如果仔細揣摩,其實可以寫的范圍遠遠超過了平常意義上“橋”的概念。于是,教師在課前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語言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和交流。
師:你在生活中都見過什么樣的橋?
生:立交橋、獨木橋、石橋……
師:這些橋都有怎樣的作用呢?
生:可以方便人過河,可以欣賞,還可以疏導交通……
師:那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橋,你還知道哪些看不見的橋?
生:友誼之橋、和平之橋、親情之橋……
師:那這些看不見的橋都有怎樣的作用呢?
生1:我們就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一座無形的橋,我們聯結了爸爸媽媽……
生2:我國的大熊貓作為和平使者就是橋,是聯結兩個國家和平相處的橋……
通過激烈的討論,學生的思維完全被激發(fā)了,他們已經擺脫了現實中常見的“橋”的概念的禁錮,被教師一步又一步的語言情境拓寬了創(chuàng)作思路。兒童的思路打開了,就可以由表及里地認識事物,并通過寫作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