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敏
摘 要 古詩詞屬于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類特殊課文,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蘊含著意境美、語言美、音律美、形式美。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同時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鑒賞能力;教學方法
鑒賞能力其實就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鑒別與欣賞能力,屬于多項能力的綜合,它包括感知、想象、領悟與回味等,在鑒賞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古詩詞源遠流長,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特點與表現手法,成為中華傳統(tǒng)中的經典,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的訓練與提高,繼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精心設計朗讀訓練,增加學生的鑒賞情趣
朗讀作為鑒賞古詩詞的“敲門磚”,只有對古詩詞進行反復朗讀才可以真正走進鑒賞的藝術殿堂。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開展多樣化的朗讀活動。如,教師領讀、學生自讀、小組合讀、男女對讀等,使其一邊朗讀、一邊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美,捕捉意象、理解情感,感悟古詩詞內在的朦朧美與意蘊美,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把握古詩詞的內容,從而有效增加鑒賞的情趣。
比如,在進行《聲聲慢(尋尋覓覓)》的教學時,這是我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經典名篇之一,主要描寫了自己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不僅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還是時代苦難的象征。在具體的朗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要求學生自由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古詩詞的抑揚頓挫。在學生通讀全詞以后,教師隨機挑選學生進行個人朗讀,師生一起給予點評,提示從節(jié)奏與字音兩個方面切入,然后向學生提問,詞人在這首詞中描寫了一種什么情感?情感基調是什么?學生通過朗讀全詞,知道了作品的情感集中在一個“愁”字上,這也是該詞的詞眼,情感基調是愁苦、凄涼與哀婉。接著,教師提問,應該如何朗讀這首詞呢?學生根據文本的情感基調知道要語速緩慢、語調低沉,讀出憂傷和悲哀之意,然后讓學生自由誦讀體會,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傳達女詞人的濃濃哀愁,促進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初步感知全詞的內容與情感。
二、體味古詩詞的意象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體味古詩詞中的意象十分關鍵,這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大部分古詩詞中或多或少都有特定的意象,并以此構成獨特的意境,是作者描繪生活畫面和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引領學生認真體味古詩詞中的每個意象,嘗試分析意象背后所蘊含的深意,從而發(fā)現這是具象事物與作者內心情感的巧妙組合,使學生系統(tǒng)地理解古詩詞的內涵,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開展《登高》的教學時,教師先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經歷及本詩的寫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中表現的沉重哀愁的原因,然后播放配樂朗誦,指導學生自行閱讀全詩,初步品味本詩的情感基調。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本詩的結構特點,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這是一篇典型的觸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由景入情的鑒賞方法,從詩中的景色切入,走進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在本詩中找意象、明意境,再次齊讀寫景的部分,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回答以下問題:詩人一共選取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一種怎樣的意境?在學生賞析和討論后發(fā)現,詩歌中的意象有急風、高天、哀嘯的猿、清渚、白沙、飛回的鳥、無邊蕭蕭下的落木、不盡滾滾而來的長江等,且意境是凄清、冷寂、悲涼卻又高遠、雄渾、壯闊的,至此,學生對詩歌的意境就會有清晰的認知,由此學生的鑒賞能力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三、品味古詩詞的畫面美,發(fā)展學生的鑒賞能力
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是古人寫詩作詞和繪畫的最高藝術追求,所有古詩詞中都含有獨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作者通常會選取最具特色的具體實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者最典型的感受來抒情言志,啟發(fā)讀者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去領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且從中深受感染。教師要引領學生從古詩詞的意境與意象出發(fā),著重品味古詩詞描繪的畫面美,使學生結合具體內容展開自由想象,全身心地投入到詩意畫面的再現當中,從而發(fā)展學生的鑒賞能力。
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通讀全詩,解決字詞句的障礙,使學生概括出詩詞的段落大意,第一段寫夢游的緣由,第二段寫夢游的過程,第三段寫夢游后的慨嘆,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感知,初步體會詩歌所表現的情感。接著,教師指定學生朗讀第一段,并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引發(fā)了作者去游歷?教師要提示學生抓住個別意象進行整合,了解其神秘與高大的特點,作者運用了襯托、夸張與對比的修辭手法進行表現,使學生初步感受到天姥山的畫面美。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集體朗讀第二段,思考:描寫夢境的部分能細分成哪幾個畫面?以地點與時間作為劃分的依據,即月夜渡湖、山之日景、山之夜景等,分別找出各個畫面的景物與事件等。隨后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務:每個畫面分別有什么特點;請用獨特的手法描繪每個畫面的意境。通過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品味古詩詞的畫面美,從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四、揣摩古詩詞的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通常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很多細節(jié)之處都值得反復推敲,而鑒賞古詩詞時,更是不能忽略古詩詞中的細節(jié),像標題、注釋,以及涉及到的景色、人物、典故、修辭手法等,以免偏離正確的鑒賞方向。對此,教師在具體的古詩詞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除從整體上了解古詩詞的內容以及提到的明顯事物以外,還要引導他們學會仔細揣摩古詩詞的細節(jié),使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詞的主題意義,從而實現鑒賞能力的提升。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側重點放在細節(jié)的鑒賞上。如,作者描寫赤壁的景色,為什么說“人道是”?以此引導學生分析,學生經過揣摩發(fā)現,作者是借此點明這里并非一定是赤壁之戰(zhàn)的所在地,只是借此來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感情。又如,本詞的上片,作者描寫了哪些赤壁景觀?學生經過閱讀,知道描寫了大江、故壘、赤壁、亂石、驚濤、千堆雪等,并引導學生著重分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細節(jié),“亂”寫出了岸邊巖石山崖的險怪,“穿”寫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驚”寫出了江水的洶涌,“拍”突出了驚濤駭浪與江岸搏擊的力度,通過擬人、比喻、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從聲音、色彩、姿態(tài)、氣勢等方面描繪出赤壁的奇景和長江的氣勢,也暗寫下闋赤壁之戰(zhàn)驚心動魄的場面和英雄人物的英姿,表現出作者豪邁奮發(fā)的意氣,渲染了環(huán)境氛圍。通過這些細節(jié)的揣摩鑒賞,學生的鑒賞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有效訓練。
五、深入賞析關鍵語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上文提到,古詩詞的用字、用詞十分謹慎,作者都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能夠運用極為簡潔的語句盡可能地表達出更豐富的含義,尤其是語言精練、形象生動,通常采用象征、比喻、夸張等多種手法,再現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與藝術之美。這些一般都體現在關鍵性的語句之中。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與學生一起深入賞析古詩詞中的名言名句與關鍵語句,使學生體會與感悟古詩詞的語言美,并借此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比如,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初讀全詞,讀準字音,教師可以播放名家的誦讀讓學生進行模仿朗讀,使學生初步體會本詞的感情基調是悲涼、悲憤與悲壯,并讓他們結合對辛棄疾的了解感受英雄的悲情。接著,教師設置一組層次性問題:詞中有幾個典故?分別是哪幾句話?同哪些歷史人物有關?然后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分別用一句簡練的話來概括這些典故,通過詩中的五個典故,讓學生深入賞析這些關鍵語句,探析涉及到的五個歷史人物,讓學生分析與這些人物有關的故事與作者的寫作意圖,進一步體會詩詞的主旨,使學生的內心深受熏陶與感染。通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領學生掌握“分析典故”這一賞析古詩詞的基本方法,使學生深刻體會本詞運用典故的藝術特色,感受詞人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在品味關鍵語句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提升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六、感悟古詩詞的韻味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古人創(chuàng)作詩詞時并非簡單、純粹的構思詞句,一般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他們往往在面對某一景色或事物時有感而發(fā),所以古詩詞中通常蘊涵著獨特的韻味美,這也是閱讀鑒賞的一大重點。在古詩詞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著重體會與感悟古詩詞的韻味美,深入發(fā)掘古詩詞所蘊涵的思想情感或哲理,使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詞的中心主題,掌握鑒賞古詩詞的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例如在《短歌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本詩的美聲朗讀,讓學生認真傾聽,在課文中標出難讀的字詞,并解決難懂的字詞句,使學生初步了解全詩的內容,并思考如下問題:你認為本詩的情感著眼點在哪一個字?經過剛才的朗誦,如果要你用詩中的一個詞來概括詩人的情感,大家認為哪個詞最恰當?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是“憂”字。接著,教師再接著提問:作者在憂什么?以此引領學生從詩中尋找線索,如“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憂從中來”等,使學生把握本詩的詩眼,讓他們知道詩人的情感焦點是“憂”。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著重分析詩人的思想情感,并給予提示:作者看到人生短暫持何態(tài)度?實現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條件?怎么表達對人才的渴盼?使學生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yè)的理想,讓學生學會感悟與鑒賞古詩詞的韻味美,并教育學生要自覺珍惜時間,樹立遠大的志向。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背景下的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意識到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性與價值,并將其當作一項長期又重要的任務來看待,平常多帶領學生從不同視角鑒賞古詩詞,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鑒賞技巧,繼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通聯:安徽桐城中學]
作為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解決家長急難愁盼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舉措。從實際情況來看,今年秋季開學以來,各地義務教育學校的課后服務開展順暢,認真做到課后服務時間不早于當地普遍下班時間后半小時,努力實現對學生的培優(yōu)補差和差異化引導。這得益于各地各校扎實落實相關政策,更離不開廣大教師群體的辛勤付出。
從課后服務實施效果來看,這是一件多贏的事情,不僅讓地方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家長接送學生難題得到切實解決,而且保障了學生的課業(yè)成績、豐富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因而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
就課后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價值而言,許多學校積極開發(fā)設置多種課后服務項目,對學生學習進行分類輔導,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同時,很多學校依托豐富的教育資源,開發(fā)體育、文藝、勞動等多樣化的興趣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梢?,學校課后服務的科學開展,進一步凸顯了學校教書育人的專業(yè)優(yōu)勢,提高了教育服務的溫度。
課后服務作為教育服務的延伸,不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還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等教育責任的重新分配,需要各方關系主體在制度框架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課后服務有助于將學生從海量的學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家長從疲憊和焦慮中解脫出來,無論是學生的精神壓力還是家長的經濟壓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因此,值得重視的是,家長在知曉課后延時服務的教育價值后,應當明確課后服務對學生成長的益處,理解和支持課后服務的相關政策?,F實中,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仍缺乏科學認識和長遠規(guī)劃。因此,當家長期待孩子成才成人時,應通過多樣化的學習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發(fā)揮榜樣力量,發(fā)揮育人合力。
(陳武林,《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19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