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關鍵詞:組子細工 日本 傳統(tǒng)手工藝 產品設計 應用性
引言
日本現(xiàn)存最古老的組子是在飛鳥時代(約為我國的南北朝至中唐時期)建成的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的高欄上發(fā)現(xiàn)的,圖案為拆散的卍(萬字)紋。[1] 日本的主流歷史學家認為組子是在這個時期,作為中國佛教建筑的一部分傳入日本的。組子本來是只在日本的建筑上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工藝裝飾,隨著種類和用途的多樣化,逐漸與日用品相結合,走入尋常百姓家。因此,本文以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切入口[2] ,分析組子細工在現(xiàn)代產品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案例,以期為我國傳統(tǒng)手工藝的保存和發(fā)揚提供參考及借鑒。
一、組子細工概述
組子細工,是日本的傳統(tǒng)手工藝,字面由“組子”和“細工”兩個詞組成,“組子”日語為Kumiko,指的是細小的裝飾木條,“細工”日語為Saiku,是指精巧的工藝[1] 。所以組子細工簡單地說,就是不用一釘一鉚和黏合劑,只用榫卯結構把小木條組裝成千變萬化的繁復圖案的精巧技藝。這種工藝所做之菱格極為纖細美麗(圖1),在日本的古建筑中通常用作梁、閣、欄、嶂、門、窗的裝飾。組子細工對精度要求非常高,最小的組子寬度只有1mm,木材哪怕只有0.1mm的誤差也無法進行組裝。[3]
二、組子細工工藝
(一)使用材料及工具
組子有80%都是無涂料的,所以經常使用導管比較細的、不涂裝也非常漂亮的針葉樹,最常見的有杉樹和絲柏。其中有一種特別珍貴的材料稱為“神代杉”,它是在過去的火山噴發(fā)活動中被湖沼埋沒的,奇跡地沒有腐敗的貴重木材,被埋沒了至少幾百數(shù)千年。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杉木變色成了黑褐色,給人威嚴莊重之感。[4] 而絲柏則有極強的耐久性和很高的保存性,古代日本的宮殿和寺院佛閣都主要使用這種材料,前文提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制建筑“法隆寺”就是用了絲柏制成。即使是經過了1300年以上,古老的絲柏依然散發(fā)出高雅的香味,和新品無異。
制作組子最必要的工具之一——順鋸,即“大鋸”是在15世紀出現(xiàn)的。臺刨則大概在17世紀左右傳到日本,于18世紀形成現(xiàn)在的形態(tài),因此像如今這樣纖細的組子是從那時候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每個組子職人都會制作自己專用的臺刨,所以臺刨有各種各樣的尺寸。當然,在現(xiàn)代大工業(yè)背景下組子工廠都會使用如切割機等各種大小型機械設備,筆者曾到東京江戶川區(qū)的山川組子工廠考察,發(fā)現(xiàn)他們除了會使用一些歷史超過四十年以上的古老機械外,還會使用多種電子設備。發(fā)達的木工機械可以把1mm以下的組手削出,讓組子的精細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二)制作工藝流程
1.繪圖
在動手前,和制作其他木工產品一樣,組子職人要先把組子的設計圖嚴謹?shù)禺嫵鰜?。從組子設計圖(圖2)中可以看到,除了木材的長度、寬度需要完整標示出外,木材的轉折角度,甚至是一些細節(jié)部分都需要放大,細致地繪畫、說明。
2.木材的選取、切斷
組子職人會根據自己長年累月的經驗選擇適合加工的木材,一般會選取木紋比較筆直的、瑕疵比較少的、不易彎曲的部分,且由于組子通常是無涂裝,木材的色澤和美感也非常重要。首先,已經被粗加工的木材會被放入自動削木機,削去表面,加工成合適的厚度。隨后,職人會使用組子分割機,這是一種特有的機器,可以把木條縱向分割,把一條木條等分為好幾條(圖3),簡單快速。接著,被等分的木條會被放入自動拋光機進行拋光。職人一邊拋光,一邊會把相同厚度的木條堆放在一起。
3.組手加工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一旦坡度出錯就會令組子無法組裝。
首先是制作“地組”的零件,在需要切割出組手的部分畫上記號,使用的工具有鐵圓規(guī)、回轉尺、白柿、刀架、曲尺等。然后用一部稱為“組手切割機”的機器把畫了記號的部分切割出來,通常一條木條上下都需要切割出組手的位置。用機器切割后,還需要用鑿子將組手邊緣鑿出一定角度,根據組子的類型,通常為30°、45°或60°等(圖4)。
最后按照所需要的長度把零件切斷。
4.“葉”的制作
在地組里面再加上一些小部件——稱為“葉”,就可以制作出各種不同的組子款式。以一款最為常見的組子“麻葉”為例,完成地組之后,就可以跟據地組的大小制作“葉”的零件——三片細木片:首先用切木機器按照尺寸切出細木片;然后使用木刨和刨毛機,將細木片兩端削出一定坡度并修飾表面(圖5)。
5.組子組裝
組子的組裝過程如圖6所示,首先將已經裁切好組手的零件組合成地組,然后把“葉”安裝在地組內,形成紋樣。
(三)紋樣及其含義
組子細工有三種基礎的地組,分別是枡組(角物)、菱物和三個組手(龜甲物)(圖7)。在這三種基礎框架里面再加上不同的“葉”,就可以組成各種各樣不同的紋樣?,F(xiàn)存的組子紋樣通常都是從日本國內生長的植物、人們所使用的道具等抽象而來的,以自然為中心[4]。紋樣種類多達二三百種,最常見的有胡麻、麻葉、櫻、蜀江、桐、七寶等見表1,更為復雜的有萬字角龜甲、唐麻之葉、八重輪[5] 等,每種紋樣都有其由來和吉祥的含義。例如“麻葉”紋樣受到人們的歡迎是因為,麻這種植物在日本自古以來就被用于祭神和驅魔之事,而在醫(yī)療不發(fā)達,幼兒死亡率達到70%-75%的江戶時代,父母會把“麻”的圖案印在嬰兒衣服上,祈求庇佑[5] 。而根據組子細工技法的不同,在日本全國范圍內分為大川組子、小倉組子、江戶組子、鹿沼組子等流派,每個流派甚至每位職人都有其獨創(chuàng)紋樣。
三、組子細工與現(xiàn)代產品設計融合的創(chuàng)新途徑
傳統(tǒng)手工藝來源于祖先們用于生活生產而進行的樸素的物品制作。這種行為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其中,每一件手工藝品從樣式到圖案、從實際作用到美學價值上,都是獨一無二的。[6] 但是近年組子細工也面臨著和其他傳統(tǒng)手工藝一樣的困境:隨著日本人口逐漸遞減,因生活模式變化使用傳統(tǒng)方式建造房屋的人也逐漸減少,在住宅安裝組子細工的工程越來越少;[7] 組子細工工序繁瑣,造價太高,非普通消費者可以負擔得起;職人往往技藝了得,卻因藝術素養(yǎng)不強導致創(chuàng)新力不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職人們開始把眼光投向其他地方,比如在九州豪華臥鋪列車“七星”上安裝組子細工裝飾,還有各種著名酒店的內裝都開始逐漸出現(xiàn)組子細工的身影。[4] 職人更把組子細工與推拉門、櫥柜、日用器皿等常見用品相結合,使它從“曲高和寡”到普通百姓都可以用得起的尋常之物。
把現(xiàn)在市面上所見到的組子細工產品歸納起來,職人主要把組子工藝從以下三個方面與現(xiàn)代產品設計融合達到創(chuàng)新目的:
(一)從產品類別上創(chuàng)新
組子細工長久以來只應用在傳統(tǒng)的日式建筑或家具上,是貴族的所有物,往往給人疏離之感。商業(yè)化發(fā)展迅速是當經社會的現(xiàn)狀,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人們的視覺審美和精神需求趨向于更加多元化[8] 。近年日式住宅減少,年輕人普遍趨向西式住宅和生活方式,職人也不得不放棄因循守舊,開始結合日式與西式的審美風格,把組子細工應用在普通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品上,一下子把這種傳統(tǒng)工藝與尋常百姓的生活拉近,讓更多的人開始接觸、了解這種工藝,同時也是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一種文化傳播[9] 。
例如圖8為筆者設計的“組子時鐘”,選擇了麻葉紋樣作為設計重點。如前文描述,麻葉紋樣有驅魔、消災解難的含義,是代表日本的美麗圖案,也是組子紋樣中最受大眾歡迎的一款,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麻葉紋樣和國際通用的雪花圖案非常相似,這樣,就算不了解紋樣歷史的外國人,也能領略到它的美感。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組子麻葉紋樣從正面看,剛好被它的地組和“葉”等分為12份,每份之間夾角為30°,與時鐘鐘面數(shù)字的夾角一致。于是筆者以迷你組子“麻葉”作為鐘面,“麻葉”的地組和“葉”代替時鐘的刻度,鐘面上只留“3、6、9、12”四個數(shù)字,人們可以通過對于組子的想象,自行判斷時間。這樣除了美觀以外,使用者和時鐘也產生了互動,多了一份悠然。
當然除了時鐘外,還有“組子花瓶”、“組子膠帶切割器”、“組子杯墊”、“組子電線盒”、“組子筆座”等;組子也能與燈具結合,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各種臺燈、行燈、立地燈,讓燈具展現(xiàn)出極其高雅、浪漫的光影效果,給空間增添了夢幻的氛圍感。如作品“組子行燈——燈影”(圖9)?!敖M子行燈”是既適合日式裝修風格也適合西式裝修風格的臥室照明燈具,它利用組子的鏤空特性,把組子紋樣復制后裝飾在燈具表面上,能把組子的優(yōu)點很好地展現(xiàn)出來。當燈光從里到外發(fā)散而出,光線透過組子的鏤空部分灑落下來,會在地面上投射出各種有趣的剪影,整個空間像是被組子投射出的影子柔和地包裹起來一樣,渲染出獨特的空間氛圍。當把組子行燈轉動的時候,地上的影子也會有所變化,仿佛萬花筒般在地上散射出各種花紋,典雅亦有趣,非常適合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士。
(二)從結合材料上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的組子只采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甚至連木材表面都沒有涂裝。組子是木材與制作技法的結合,既有原木質感之美,同時也有組子細工技法的精妙之處,制作技法蘊含著日本組子職人幾百年來的不懈傳承與創(chuàng)新。但對于現(xiàn)代設計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所以職人們開始將一些比較特別的材料與組子結合,試圖發(fā)現(xiàn)組子的更多可能性,以及更多制作方法的創(chuàng)新。
作品“組子耳環(huán)——粹”(圖10)就將組子與金屬結合起來,做成首飾。“粹”是江戶時代的一種美學意識,意指凝練豐富文化底蘊、追求極致美感的藝術表現(xiàn)。[10] 設計師把迷你“麻葉”紋樣和“菱”紋樣組合起來,做成更小、更精致的尺寸,然后用金屬掛鉤及金屬環(huán)串連,形成耳環(huán),體現(xiàn)出“粹”的美感。金屬具有優(yōu)異的延展性,可以做出各種造型,賦予組子無限可能,而這種“和式”花紋的再創(chuàng)作,既蘊含著日本獨特的文化內涵,也體現(xiàn)出潮流與創(chuàng)意,與浴衣、和服、甚至現(xiàn)代服飾等都非常相配。另一款“組子發(fā)簪”(圖11),設計師則是將組子與玻璃結合,設計也充滿著巧思。發(fā)簪的頭部是一個迷你組子,可以是任何一種紋樣,組子的中間夾了一層粉色的透明玻璃。當陽光照射下來,光線透過組子的縫隙,穿透玻璃,在發(fā)梢之間形成光斑,造成通透靈動的裝飾效果,組子的顏色也由原來素凈的原木色變化為各種亮麗色彩,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除此以外,也有職人把組子與布料、皮質、繩索、甚至硅膠等材料結合起來做成新產品,煥發(fā)了組子細工的新生。
(三)從立體造型上創(chuàng)新
以往組子細工職人都把重心放在紋樣的革新上,傳統(tǒng)紋樣有二、三百種,而每個流派又有其獨創(chuàng)紋樣幾十至上百種。但無論紋樣如何創(chuàng)新,在歷史長河里,組子在日式建筑或家具上只是作為一種類似平面圖案的裝飾而存在?,F(xiàn)在,設計師和職人則更多地考慮它在立體造型上豐富的可能性。
同樣是麻葉的紋樣,在“組子耳機繞線器”(圖12)的設計中,設計師很好地利用了紋樣的整體造型作為產品的主要造型,把組子紋樣放大、組合做成立體,讓組子不再只存在于平面圖案。現(xiàn)時市面上的繞線器多為硅膠材質或者塑料材質,造型多為卡通,同質化較嚴重。這款組子繞線器使用木材作為主要材料,讓這種帶有科技感的日用品,變得溫婉而有歷史感,而它獨特的風韻又與市面上的產品區(qū)別開來,增添了一份高雅,就算不使用時,也是桌面上的一道風景線。
作品“組子行燈——捩燈”則是把燈具做出了立體分段結構。設計師把整個燈具分為15段,可以根據需求,把燈具從上往下一段段地回旋,來達到調節(jié)亮度的目的,整體造型類似旋轉樓梯。當燈具被扭開時,光從組子的邊角灑落下來,星星點點,仿如浪漫星河。當燈具閉合時,又可以看到燈光透過最上方的組子紋樣投射到天花板,形成剪影。燈具的段數(shù)和每段高度都可以隨著自己的喜好自由變化,每個人都可以根據當天的心情與捩燈進行互動,它既是燈具,又像是一件可愛的玩具,讓人在與燈光的玩耍中釋放當天工作、學習的疲勞,充滿了設計者的奇思妙想。組子的立體造型當然并不限于目前品類,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特別的產品面世。
結語
作為一種傳統(tǒng)手工藝,日本的組子細工是歷史生活下的產物,不同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需求決定了組子細工在使用工具、工藝、紋樣上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傳統(tǒng)手工藝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質是生活化的[11] ,要讓其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下去,就只能讓它重新適應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組子細工的發(fā)展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本來是一種只在日式傳統(tǒng)建筑上出現(xiàn)的,只有貴族階層能負擔得起的曲高和寡之物,現(xiàn)在也已經和日用雜貨、燈具、首飾等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走入尋常百姓家。日本當代工藝美術在世界工藝美術中具有舉足輕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僅具有濃重的文化品格及工匠精神,同時也具備了極其前衛(wèi)的造型意識和創(chuàng)新理念。[12] 我國的各種非遺技術及傳統(tǒng)手工藝的發(fā)展,也可以參考其發(fā)展路徑,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技術、傳統(tǒng)理念與現(xiàn)代審美相結合,讓人們在欣賞與使用它的同時從中感受到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讓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xiàn)代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從而得到更加肥沃的生存土壤。[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