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申源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我們應具備、形成怎樣的平面意識,觀察習慣對于美術學習的意義。其實,平面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形成于我們的大腦中。我們要透過觀察,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構成,體會節(jié)奏的變化并感受事物的不同美感。在美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形成平面意識并學會如何看,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美術教育;平面意識;觀察習慣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是人類意識一個特殊的思維過程,符號是思維的主體,我們以信息傳達為目的,在一個二維空間中對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關系進行規(guī)劃。教師在平面設計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因為創(chuàng)意就是平面設計的精髓所在,沒有好的創(chuàng)意,即沒有好的作品。
作為造型藝術的繪畫,我們要在有限的畫面內讓人最大程度地產生共鳴及思索,實現(xiàn)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想要實現(xiàn)這樣的功能,我們需要基于生活,不斷發(fā)掘作品的構思深度,這正是作品的生命所在。“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彼囆g創(chuàng)作需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融合他們生活的體驗、精神感悟以及歷史文化背景。
一、平面意識及其對美育教學的意義
(一)平面意識的概念
很多繪畫作品都隱藏著平面意識,這種平面意識不僅僅指在繪畫中的二維平面,在很多的立體空間、裝置藝術作品中,我們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平面的蹤跡。在李霆的《論繪畫中的平面意識——民間美術的啟示》一文中,他將平面意識分為了三種,分別是:真實的平面,抽象的平面,意識中的平面。真實的平面指的就是我們通常意義的二維平面,比如,畫紙、墻面等客觀存在的平面。抽象的平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是一種分裂重組的視覺感受。意識中的平面是指作品中作者精神層面的觀點、經驗、知識、歷史等方面滲透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有縱向深度的精神元素被平面化。查爾斯·蘭布說過:“沒有什么比時間和空間更讓我感覺困惑的,但也沒有什么比時間和空間更讓我確信的了,因為我從來就沒考慮過它們?yōu)槭裁创嬖凇!?/p>
(二)平面意識對于美育教學的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接觸與感受平面設計,無論是讀書、上網、看電影或是街上的建筑,等等。一切的社會活動幾乎都與平面設計有著聯(lián)系,所以,平面意識這個概念,其實早已在我們的大腦意識中形成。
平面構成是平面設計的思維方式,平面設計也是平面構成的具體應用和實施。按照性質和特點劃分,平面構成可以分為兩類,自然形態(tài)構成和抽象形態(tài)構成。以自然形態(tài)為基礎,保持事物原有特征的構成屬于自然形態(tài)構成,運用點、線、面進行組合,形成抽象幾何圖像,抽象構成是最具想象力也是最常見的構成形式。在美術教學中,構成往往是我們總是在反復強調的問題,線條、形狀、空間、色彩、裝飾等內容構成了畫面的整體布局。我們要學習如何從混亂和隨意中找到條理,有計劃地合理分布畫面中的內容。如,文字的位置,圖像之間的大小關系,空間關系,是對稱式的構圖,或是對角式的構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看,不斷地實踐嘗試,從而形成平面意識。
好的平面意識,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富有深意、充滿想象空間的作品。比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這幅作品,畫面中耶穌站于畫面的中心,透視線都匯聚到他身上,交代了作品的主人公;所有人物的排列成波浪形,讓觀者能夠感受到畫面中的騷動不安;耶穌的人物形態(tài)成三角形,表現(xiàn)出他的平靜。而猶大身體傾斜,則表現(xiàn)出了他的躁動與不安。
繪畫屬于視覺藝術,平面意識與美育教學是密不可分的。構圖在視覺上對觀看者來說是可以產生作用和效果的。恰當的構圖,往往可以對觀眾產生支配性作用以及鼓舞作用,它不僅僅可以明確畫面的中心,也可以引導視覺的順序。人之于藝術作品,最直接的就是對美的感受。在繪畫作品中,構圖的美感是很重要的基礎。合理的構圖能讓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平面意識是一個思考過程,我們在美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這方面的思考,通過大量的作品賞析,寫生、創(chuàng)作,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
二、觀察習慣對美育學習的意義
(一)如何“看”圖像
引導學生進行真實的看與感受,讓學生的雙眼脫離普通課堂的局限,從而感知事物與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及表達能力。
我們在美術學習中,記住圖像并不是目的,學習創(chuàng)造,學會思考才是必要。當下美術欣賞課的困境有:第一,圖像有距離感;第二,內容成結論性;第三,教學成孤立性。在平時課堂中,學生的眼睛是受到限制的,他們無法真正地看見美,就無法去真正地感受美。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們始終停留在二維平面的學習中,讓他們畫風,他們無法真實感受風,讓他們畫花,他們無法真實聞到花的芬芳。我們首先要轉變上課的形式,走進博物館,走進大自然,開拓學生眼界,增添學生感受,讓學生實現(xiàn)真正的“看”。其次,我們要轉換課堂角色,美術是一門感性的學科,感受很重要,我們應該把思考的過程交給學生,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去總結、去理解,而不是給學生結論。
(二)看與感受對于美術鑒賞的意義
在美術欣賞中,學生對于美術的評價還是十分的單一,復雜與寫實是學生們最大的判斷標準。這在多元的藝術下必然是狹隘的。為何?第一,他們對于藝術的認識還不夠豐富,他們看的還不夠多,在觀察上的欠缺,自然導致了學生們集體的寫實主義;第二,在藝術作品與情感結合方面,學生還很薄弱,因為學生們缺乏感受,課堂中可以獲得的感受大多是通過看,而僅通過看,很難對其投入情感并結合自己的思考進行評價與創(chuàng)造??偠灾囆g是觀察、理解、情感、探索、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去評價、理解藝術作品。
三、結語
在實際的課堂案例中,筆者體會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引領學生了解中外美術歷史,提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賞析藝術佳作,提高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對藝術作品產生更多的感受;將“藝術空間”無限擴大,讓學生走出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一種美的意識。
參考文獻:
[1]李霆.論繪畫中的平面意識——民間美術的啟示[C].天津美術學院優(yōu)秀研究生論文集,2005.
[2](美)阿歷克斯·伍·懷特.平面設計原理[M].黃文麗,文學武,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