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
摘要:近幾年來,微課程也在每個學期的教學計劃中占有一席之地,時間或長或短,老師和孩子可以跳脫出原有的課程內容尋找不一樣的世界。課程的開展好比是在講述故事,小朋友是故事的作者兼主人公,由他們來開啟、發(fā)展、轉折、告別,而老師作為旁觀助力者,將這個發(fā)生的一切都記錄下來,想要“講”好一個課程故事也不是件易事。
關鍵詞:課程故事;起源;情節(jié)
隨著課程游戲化進程不斷發(fā)展,照本宣科早就無法滿足當下孩子們的興趣需求,幼兒園的活動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課程活動中,師幼同時獲得了更大自由的探尋空間,“班本課程”就成為孩子們興趣展現(xiàn)和能力發(fā)展的載體。那么一個課程故事到底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要素,才是真正講述屬于孩子們的故事呢?接下來談談我對講好課程故事的幾點不成熟的見解。
一、引人入勝的起頭
好的開端是成就一個好故事的必備條件,聽故事、講故事是孩子們的最愛,但不是所有的故事他們都“買賬”,乏味的開場卻對會打消他們對情節(jié)后續(xù)發(fā)展的興趣。想要開好這個頭就必須知道孩子們究竟喜歡什么樣的主題,這決定了課程故事的來源,那可以是孩子的一個問題、一個發(fā)現(xiàn)、一個表現(xiàn)……孩子永遠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例如中大班圍繞牙齒開展課程活動,是從孩子自身換牙的經(jīng)歷延伸而來,一天午睡起床,小峻哭著跑到老師身邊求助:“老師,我的牙齒掉了,流了好多血?!焙⒆觽凂R上聚集到他的身邊一探究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自己的想法,有的說:“我已經(jīng)掉了好幾顆了!”有的說:“牙齒掉了就是老爺爺了?!边€有孩子頭湊近小峻手里還沾著血的乳牙,想看看這完整的牙齒到底長什么樣子。小朋友們對牙齒的認知程度有差異,但對掉牙這個現(xiàn)象的興趣卻是高度一致,因為牙齒不僅是貼近他們生活的內容,掉牙更是他們正在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
二、合理流暢的過度
貼近孩子生活經(jīng)驗的主題是吸引他們走進課程故事,那么起承轉合就是保持關注度的重點?,F(xiàn)今幼兒園組織課程活動有個常見的誤區(qū),一旦決定了課程主題,老師就“一鼓作氣”地將后續(xù)的活動都設計完,呈現(xiàn)出完整的脈絡圖,之后就按照脈絡圖按部就班的實施。這個看似順暢的“故事情節(jié)”在老師的安排下即使能順利的推進,孩子們獲得的知識是老師想要他們知道的,而并不是他們主動探尋的。孩子們的興趣是瞬息萬變的,鮮有能直接預設的情況,更談不上預設一系列活動的情況,想要時時把握孩子們的動向,就得不斷調整課程研究的方向。像是一個研究恐龍的班本課程,師幼在探討具體研究內容時,孩子們所提出了各種各樣恐龍的種類,尤其對霸王龍“情有獨鐘”,老師為此設計了介紹霸王龍的各項活動,其中就有宮西達也的繪本故事《永遠永遠愛你》,認識了慈母龍,感受到了不同種類恐龍間也會產(chǎn)生的情感紐帶,進而延伸到人類世界的母愛等等,原本恐龍的主題看似偏離了主線,但這并不妨礙孩子們對于課程活動的理解。孩子是整個故事的作者,老師只是充當了執(zhí)筆者的角色。
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
故事最令人興奮的莫過于其中跌宕的情節(jié)了,轉換到課程開展中就考驗老師們對于活動的組織,一個興趣點如何演變?yōu)橐粋€知識點,結合班級幼兒的能力水平如何制定目標,最最重要的是游戲化、開放化的形式,真正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一天,小朋友在操場上看到了頭頂?shù)偷蛣澾^的飛機,紛紛抬頭駐足觀看,小手指著飛機飛行的路線,眼神中透出向往。借此契機,老師利用一節(jié)手工活動介紹了幾種不同紙飛機的折疊方法,隨后還帶領孩子們在走廊里進行了飛行大賽,孩子們知道了飛行的遠近和紙張材質、疊法、投擲動作都有很大的關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收獲知識。第一次的飛機大賽還不足以盡興,回家后小朋友在家長幫助下進行對紙飛機的改良,加入更多制作材料,以完善飛行裝置,這第二次的飛行大賽就更有看頭,小朋友們的動手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游戲無疑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形式,相比坐在教室里聽教師介紹飛機的結構,他們更喜歡帶著自己的紙飛機在廣闊的操場翱翔。
四、發(fā)人深思的結尾
故事的結尾有千萬種可能,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停下探尋的腳步。課程故事的結尾往往只是暫時的告一段落,或是下一個謎題的提示,老師要給孩子們傳達的信息應該是:未完待續(xù)。小班剛進園,老師常常會用手指游戲來安撫幼兒情緒,穩(wěn)定班級秩序,久而久之孩子們對于花樣百出的手指游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老師開個頭,他們就會齊聲跟上。靈巧的小手便成為班本特色課程的主角,老師問起小手有什么本領,孩子們便打開了話匣子,能說出許許多多的優(yōu)點,能玩游戲、能吃飯、能疊衣服、能整理……但是小班的孩子,完成這些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組織一個靈巧小手大比武,將各種各樣的自理能力小游戲串燒起來,第一關穿鞋子,第二關穿外套,第三關喂珠子,第四關背書包,在嘻嘻哈哈中孩子們將小手的本領展現(xiàn)無遺。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孩子們不僅增進對小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動手能力和自我服務的意識,這個課程的結束并不代表停止對手的探究,而是會影響到今后每一次小朋友們動手操作和勞作。
課程故事,它既是課程,也是故事,從課程的角度來說應該要圍繞主題,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解問題,從故事層面來解釋,它又是一個因果的循環(huán),兩個聯(lián)系起來解釋最簡單的概括就是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層挖掘(暴露)新的問題,再次解決問題,以此循環(huán)往復。問題發(fā)現(xiàn)的主動權在小朋友的手里,但老師的手里握著他們解決問題的關鍵鑰匙,沒有必要親自為他們打開鑰匙,而是把萬能鑰匙交到他們的手里,讓他們打開未來之門。
昆山開發(fā)區(qū)蓬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