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主題是鋼琴家利維特(Igor Levit)的訪談。利維特發(fā)行的唱片,曲目基本都圍繞德奧經(jīng)典,如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六首帕蒂塔》以及貝多芬的晚期奏鳴曲這些大型作品。后來,利維特還發(fā)行了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唱片,雖然他也有少許不同的選擇,如當代作曲家列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的作品《團結(jié)的人民永不敗》。多年前就有人指出,在布倫德爾之后,太過“專一”的鋼琴家不易生存,但利維特卻逆勢而上,成為索尼的紅人。最近兩年,他在唱片方面再做拓展,2020年發(fā)行了勃拉姆斯和雷格爾的作品,2021年則推出肖斯塔科維奇的《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刊中訪談即圍繞肖斯塔科維奇的這套杰作展開。
● 新片的內(nèi)容豐富,在協(xié)奏曲與樂隊作品方面,環(huán)球力推小提琴家貝內(nèi)戴蒂(Nicola Benedetti)灌錄的巴洛克協(xié)奏曲集。她的新片是Decca的重點制作。指揮家安東尼尼的海頓交響曲錄音計劃仍在繼續(xù),并且也成為今年最受矚目的系列之一。如今環(huán)球一張張地出新片,相當考驗市場的接受力。但這個海頓系列卻受到好評,第十卷包括《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這三首早期交響曲,還收入了莫扎特的《月下小夜曲》(K. 239)作為補白。
器樂獨奏與室內(nèi)樂的新片中,鋼琴家阿瑪?shù)碌男鲁H為引人注目。他灌錄了貝多芬的《“槌子鍵琴”奏鳴曲》,搭配《英雄變奏曲》。阿瑪?shù)乱恢币酝瑫r演奏、灌錄現(xiàn)代作品與經(jīng)典作品聞名,如利蓋蒂與李斯特、梅西安與貝多芬。而挑戰(zhàn)《“槌子鍵琴”奏鳴曲》,對于任何一位貝多芬演釋者來說,都是樹立藝術生涯標桿的時刻。
如今,“二戰(zhàn)”后冒起的鋼琴家們紛紛進入老一輩演奏者的行列,有些甚至已經(jīng)謝幕。奧爾森是其中老而彌堅的一位,他崛起于肖邦鋼琴比賽,系統(tǒng)灌錄了肖邦的全集。而他對于德奧經(jīng)典的追求,也實在是持之以恒。錄完貝多芬奏鳴曲全集之后,奧爾森又開始不斷拓展勃拉姆斯的領域。Hyperion為他提供了機會,繼兩張變奏曲的唱片之后,他又推出了勃拉姆斯第一和第二奏鳴曲的錄音。
● “不朽名家”的欄目選擇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歌唱家:德國女高音歌唱家洛特·雷曼。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德奧歌劇舞臺上最為光彩照人的明星之一,雷曼對歌劇和藝術歌曲的貢獻是劃時代的。由于對納粹政權(quán)的痛恨,雷曼遠走美國,在大都會歌劇院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的現(xiàn)場錄音。同時在錄音室中,雷曼灌錄的詠嘆調(diào)與藝術歌曲也堪稱一個時代的標志,其中超越于唱功之上的、戲劇性的魅力,是如此動人心弦。同時雷曼也是一位重要的聲樂教育家,對美國本土的聲樂教學影響深遠。
● 關于套裝唱片再版的專文,重點談了兩套室內(nèi)樂佳作:茱莉亞四重奏與意大利四重奏,以及劃時代的圓號演奏家丹尼斯·布萊恩的百代錄音全集(目前由華納發(fā)行)。不少樂迷樂于追逐這樣的早期錄音,可就整體來說,唱片公司還是認為發(fā)行后期演釋更為保險,藝術水平的成熟是一方面,錄音也是關鍵因素。目前隨著套裝唱片的盛行,很多原先零散發(fā)行的早期錄音得到系統(tǒng)的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