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李淑娟,李濤,靳凱璐,李雅,趙沙
(河北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院 1.口腔預防科;2.牙周一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慢性根尖周炎是一種較常見的口腔科高發(fā)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根尖牙槽骨和炎癥性肉芽組織的破壞[1],主要發(fā)病原因是齲病對牙髓產(chǎn)生持續(xù)性的刺激,牙齒根管內(nèi)長期被細菌侵襲,導致牙髓發(fā)生炎癥反應,根尖周圍組織隨之出現(xiàn)炎性變化,從而造成炎性肉芽組的形成和牙槽骨遭到破壞[2],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有效控制根管系統(tǒng)中的致病菌是治療的關鍵所在。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方法是根管治療,其通過根管預備、根管消毒以及根管填充等步驟消除感染并杜絕再次感染[3]。根管治療的主要目的是徹底地清除感染根管系統(tǒng)中的致病菌,然而單靠機械設備并不能完全地清除感染[4]。充分的機械預備和化學沖洗只能有效減少根管內(nèi)40%~60%的細菌,牙本質小管內(nèi)仍存在大量的致病菌[5]。臨床上可通過有效的消毒技術來提高根管治療的成功率。光活化消毒(photo-activated disinfection,PAD)技術是一種具有高效滅菌功效的治療手段,具有操作簡單、作用時間較短、作用菌譜廣、可有效殺滅根管和牙周的細菌等優(yōu)點。因此,本研究將PAD運用于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中,從約診間痛(endodontic interappointment pain,EIAP)、牙槽骨密度、根管內(nèi)致病菌殺滅情況等方面評估其治療效果,以期為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選取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北醫(yī)科大學口腔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根尖周炎診斷標準[6],無臨床急性癥狀;(2)X線片檢查確定根尖孔發(fā)育完全,根管暢通且無牙根內(nèi)外吸收或根折;(3)1周內(nèi)未服用過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4)研究對象以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孕婦或哺乳期婦女;(2)鈣化根管和嚴重彎曲根管;(3)牙周牙髓聯(lián)合病變的患牙;(4)患有嚴重全身性疾病。將100例患者按不同治療方法分成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審核通過。
表1 兩組治療前基線資料比較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guī)根管治療,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常規(guī)去腐、備洞、預備、沖洗、消毒和填充。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在根管預備前和氫氧化鈣封藥后采用PAD技術消毒根管,光活化根管消毒的操作步驟如下:(1)應用橡皮障或棉卷將患牙與正常牙隔離開;(2)打開牙髓,確定根管口位置;(3)通過X光片或根管長度測量儀確定長度;(4)進行根管預備;(5)用無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沖洗根管,同時將根管內(nèi)沖洗藥物去除干凈;(6)消毒紙捻徹底干燥根管;(7)將光敏劑溶液注入到根管和髓腔內(nèi);(8)用一根小于根管的銼針攪動光敏劑60 s;(9)插入光照頭直至遇到阻力,設置功率為750 mw,波長635 nm的紅光,每個根管照射150 s;(10)消毒完畢,干燥根管,常規(guī)充填。
1.2.2 觀察指標 (1)根管預備前、預備后3 d疼痛程度:參考Mohd-Sulong標準[7]評定患者疼痛程度:無痛為0級;輕度疼痛不適,不需急癥處理為1級;發(fā)生疼痛,僅需藥物治療或降低咬合為2級;疼痛嚴重或有局部腫脹為3級。EIAP發(fā)生率(%)=(1級例數(shù)+2級例數(shù)+3級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患齒根尖區(qū)的病損牙槽骨密度:使用KODAK 8000口腔X射線機(銳珂(上海)醫(yī)療器材有限公司),嚴格采用平行投照技術拍攝,獲取患牙同一部位X射線根尖片,使用Kodak Dental Imaging Software口腔數(shù)字成像系統(tǒng),計算根尖區(qū)病損牙槽骨密度。(3)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菌落總數(shù):在根管預備前,將無菌紙尖放置在選擇的根管內(nèi)20 s,取根尖部液體作為初始樣本;在根管充填前,注入無菌0.9 %氯化鈉溶液并使用無菌紙尖進行根管內(nèi)取樣;所有樣本取樣后即刻分別放入含有l(wèi) mL生理鹽水的離心管中,在渦旋振蕩儀上充分振蕩后分別轉移至100 mL BHI瓊脂培養(yǎng)皿(Difco,美國),放入37 ℃厭氧培養(yǎng)箱(Hy-poxystation H85,Don Whitley Scientific Limited,英國)培養(yǎng)48 h,觀察菌落培養(yǎng)情況并進行菌落計數(shù);(4)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根管內(nèi)優(yōu)勢菌檢出率: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反應:取 500 μL臨床樣本使用promega細菌DNA提取試劑盒提取臨床標本細菌基因組DNA,4 ℃?zhèn)溆?,?20 ℃長期保存,選擇15株凍干保存的國際標準菌株,進行復蘇、厭氧培養(yǎng),使用promega細菌DNA提取試劑盒提取各菌株DNA;選擇特異性的擴增引物來檢測目標菌,細菌及真菌通用擴增引物作為陽性對照,PCR反應檢測牙齦卟啉單胞菌和糞腸球菌16S rDNA擴增引物的特異性和敏感性,1.5%脂糖凝膠電泳鑒定;臨床標本的PCR擴增產(chǎn)物經(jīng)1.5%瓊脂糖凝膠電泳、照相后計算100例慢性根尖周炎臨床標本中牙齦卟啉單胞菌、糞腸球菌的檢出率。(5)治療3個月后成功率,參照標準[8]進行評定,痊愈及有效為治療成功。PCR反應體系:10 pmol/L引物正向與反向各2 μL;TaqDNA酶(5 U/μL)0.5 μL;4×dNTP(各10 mmol/L)0.5 μL;10×反應緩沖液2.5 μL;MgCl2(25 mmol/L)1.5 μL;DNA模板6 μL;去離子水10 μL;總計25μL。細菌與真菌PCR反應條件:95 ℃預變性2 min;94 ℃變性30 s;60 ℃退火1 min;72 ℃延伸2 min;循環(huán)36個;72 ℃延伸,細菌10 min,真菌2 min。
根管預備前,兩組疼痛程度及EIAP發(fā)生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管預備后3 d,兩組疼痛程度均較根管預備前減輕,且觀察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輕,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管預備后3 d,觀察組患者EIAP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42.00%vs.60.00%),但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及表3。
表2 兩組根管預備前、預備后3 d EIAP發(fā)生率比較[n(%)]
表3 兩組根管預備前、預備后3 d疼痛程度比較[n(%)]
治療前,兩組根尖區(qū)病損牙槽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根尖區(qū)病損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根尖區(qū)病損牙槽骨密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菌落計數(shù)牙齦卟啉單胞菌、糞腸球菌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后,兩組菌落計數(shù)及上述優(yōu)勢菌的檢出率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菌落總數(shù)及根管內(nèi)優(yōu)勢菌檢出率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中成功、失敗患者分別為48例、2例,對照組中分別為42例,8例,觀察組成功率高于對照組(96.00%vs.84.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0,P=0.046)。
根管治療是目前針對慢性根尖周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主要依靠機械和化學方法來去除根管內(nèi)的大部分感染物質,之后充填根管及封閉冠部來預防根尖周病變。根管治療的成功率約為66%,且根管治療后發(fā)生根尖周病變的概率仍高達20%~60%,根管內(nèi)的微生物感染是失敗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根管內(nèi)的感染是有效治療的關鍵所在。
慢性根尖周炎發(fā)病期間,病原菌的刺激和炎癥反應均可破壞牙槽骨,導致長期的根尖周膿腫,患者可感到明顯的疼痛,降低生活質量[9]。本研究表明,兩組患者在接受了常規(guī)的根管治療之后,患牙的代謝產(chǎn)物以及細菌得到了清除,患者的疼痛隨之得到緩解。根管治療后發(fā)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將根管內(nèi)的壞死物和細菌推至根尖周區(qū)域、工作長度測量失準以及根管藥物的刺激[10]。本研究中觀察組疼痛程度較對照組輕(P<0.05),可能是由于PAD技術能夠更為準確地測量工作長度,可到達器械難以到達的部位,更加精準地進行根管治療,減輕患者的疼痛。此外,一次性根管治療術治療能及時清除根管內(nèi)病原刺激物、有效填充根管空腔,提高牙槽骨礦物質含量、改善牙槽骨骨骼質量[11]。所以兩組患者牙槽骨密度在治療后均得到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可能與PAD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病原刺激物的清除范圍有關。
糞腸球菌是根尖周炎根管檢出率最高的細菌,也是根管治療中最難以清除的病原菌[12],牙齦卟啉單胞菌在慢性根尖周炎中檢出率最高可達20%左右,而在急性根尖周炎中則可高達40%左右[13],兩種致病菌與根尖周炎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密切相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糞腸球菌和牙齦卟啉單胞菌的檢出率均降低,與李少雅[14]研究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治療本身清除了大多數(shù)病菌,或氫氧化鈣的使用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長。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菌落計數(shù)及優(yōu)勢菌檢出率均低于對照組,與王晶晶等[16]結果相似。PAD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抗微生物的方法,通過有氧存在的條件下應用光敏劑和低能量激光來滅活微生物,主要通過破壞細菌的細胞壁起作用,其作用菌譜廣,對于耐藥菌株也有一定的殺滅效果,而且還可在快速殺死微生物同時不產(chǎn)生耐藥性[6],PAD技術可殺滅傳統(tǒng)根管療法后依然存留的細菌。同時,氫氧化鈣封藥后根管內(nèi)的堿性環(huán)境可能有利于增強光敏劑釋放游離氧的能力,加快殺菌速率[16]。
綜上所述,根管PAD技術能夠有效控制口腔內(nèi)的感染,緩解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疼痛,有效減少牙齦卟啉單胞菌、糞腸球菌的檢出率及菌落總數(shù),為根尖周組織的修復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改善牙槽骨密度,從而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