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娟
摘要:歷史是高中階段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通過有效的歷史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國內(nèi)外的歷史知識,還可以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歷史發(fā)展觀念和人文素養(yǎng),并逐漸形成明辨是非善惡的健全人格,真正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诖耍韵聦μ岣吒咧袣v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
引言
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以拓寬他們的歷史視野,可以增長他們的知識和見聞,可以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fā)展。在素質(zhì)教育日益被國人重視的今天,中國的教育教學正試圖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根據(jù)這樣的教育教學要求,高中歷史教學既要拋棄傳統(tǒng)教學中的“填鴨式”教與學的模式,又要通過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那么這就要求有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有效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提高綜合素質(zhì)與能力。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分化、不整體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是整個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著教學目標來開展,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活動實施的情況如何,取得的教學效果如何,目標起著關鍵性作用?!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同時要求教師積極配合和落實國家的教育工作,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積極落實五大核心素養(yǎng)。但部分教師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時往往把五大核心素養(yǎng)分解化、割裂化,整體化教學的概念性不強,也不了解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一體關系。因此,制訂的教學目標分化,缺乏整體性。
(二)知識點枯燥乏味
在高中對于歷史教材的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們過于側(cè)重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具體時間、具體過程、結果以及事件的定義方面,這樣就導致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重點放在了背誦與死板的記憶中,忽略對歷史事件本身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和研究能力,而這種枯燥乏味、嚴肅分明的教學方式也讓學生失去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趣味性。對于高中生來說,高中繁重的課程使得學生壓力增大,對于這種枯燥乏味的知識點無法提起興趣,這就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顯著,學生學習自主性以及效率不高,歷史學的發(fā)展遭到停滯不前的后果。
(三)教學方法單一
教學方法是將教學知識有效傳輸給學生的媒介。教學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相反,教師如果采用不恰當?shù)慕虒W方法,不僅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尤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較為龐雜,知識面比較廣泛,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氛圍就會枯燥、乏味,學生就會喪失學習歷史的興趣,其學習效果也會大大降低。
二、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以生為本,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高中階段中學生正處于升學前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所要面臨的學習壓力和升學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與此同時,在這個階段,教師所能直接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歷史知識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和吸收。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來進行高中歷史知識的教學。并且教師要逐漸引導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歷史學習能力。教師也不能困于課本中的內(nèi)容,而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引導,教師可以設立科學的教學目標,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融入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史料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幫助作用,同時不僅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歷史課堂的質(zhì)量,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進行教材知識的講解中進行史料的融入,從而幫助學生對教材知識內(nèi)容有自己的思考,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歷史價值觀,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進行高中歷史的教學中,對優(yōu)選的史料素材進行講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能力和歷史素養(yǎng),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將學生融入當下的情境中,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歷史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可以是多媒體形式,也可以是生活化情境,還可以是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一切情境創(chuàng)設都是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產(chǎn)生歷史探究興趣。例如,在新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美育素材,進行歷史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時候,講述的歷史藝術美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等作品的美。從建安文學、南北朝民歌再到輝煌燦爛的唐詩,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顏筋柳骨為代表的唐朝楷書佳作,從擅長“以形寫神”的顧愷之的名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到隋唐時期展子虔的山水畫《游春圖》、閻立本的人物畫《步輦圖》以及“吳帶當風”著稱的畫圣吳道子,還有聞名世界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呈現(xiàn)了一場藝術美的視覺盛宴,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效。
結束語
學習歷史文化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還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拓展視野,提高自身素質(zhì)。因此,對于高中生來說,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而要想學好高中歷史,不僅需要學生培養(yǎng)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歷史的興趣,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內(nèi)容,從而實現(xiàn)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翟小鋒.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01):147-148.
[2]黃菊華.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探討[J].高考,2020(34):61+63.
注 六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2020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新教材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時效性研究》(立項編號:LK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