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輝
教研活動組織的方式不同,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教研效果。一次內(nèi)容多,形式繁雜,信息量超大的教研活動,并不適用于新教師多的園所,于是我們將教研方式變“小”,即“小專題研討”,取得了較好的教研效果,
一、什么是“小專題研討”
“小專題研討”就是圍繞教育實踐中的小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研討。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們經(jīng)常遇到一些發(fā)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小問題,如:提問過程中,經(jīng)常有孩子回答不出來或者是回答的不著邊際怎么辦?孩子們總是不舉手就搶著回答問題怎么辦?怎樣組織活動的評價環(huán)節(jié)……
這些看似小的不能在小的問題,卻時時發(fā)生在教師們身邊,它們就像小石子一樣散落在路上,看著不起眼,但時時會擱你的腳。特別是青年教師,教學經(jīng)驗少,小問題不解決,終會形成大問題。而解決這些小問題的過程就成為了“小專題研討”。
二、小專題研討在教研實踐中的運用
(一)尋找、積累小問題
在工作中,我請教師們留意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并隨時將它們記錄下來,利用交流的時間大家共同探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記錄,老師們還真找到了不少問題。有的老師談到活動目標總是制定不好,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寫起;有的老師談到不會分析教材,難以確定重點和難點……教師們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但都是自己工作中實實在在需要解決的困惑,真切又緊迫。
(二)拋析問題 深度思辨
有一些問題,大家在交流中很快就能解決,比如:洗手時,孩子們總是把水龍頭開的嘩嘩響怎么辦?老師們覺得孩子們并非有意,她們本來就喜歡玩水。但是我們最終還是要培養(yǎng)幼兒愛惜水資源的意識,不如在水龍頭上做做文章。于是,老師們想到在水龍頭下方貼一條紅線,當扶手向上抬到紅線的時候,水流的速度剛剛好。這樣一來,孩子們知道了抬扶手的高度,也就不會浪費水了。這個方法達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教師們回去實踐,效果很好。
有的老師說可以在活動前,挑選與本次活動相關(guān)的作品進行欣賞,增強了欣賞的目的性;還有的老師認為,可以放在活動后的延伸環(huán)節(jié),既可以對活動有一定的經(jīng)驗提升作用,又可以為下一次活動做鋪墊。
最后,老師們給這個方法起了個形象的名字,叫二步欣賞法:第一步安排在活動前,挑選一些與本次活動相關(guān)的作品進行欣賞。第二步欣賞放在活動后,目的在于不影響幼兒的注意力,還能給幼兒美的熏陶,開拓幼兒眼界,為下次活動做好鋪墊。
這種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但它只停留在設(shè)想的層面,我們還要對其進行驗證,以檢驗此方法的實效性。
(三)行動中驗證
教研的最終目的是完善我們的教育行為,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如何使用“二步欣賞法”的問題上,我們進行了一次現(xiàn)場觀摩研討,驗證此方法的實效性。
本次活動的重點仍然是指導幼兒在瓶子上進行有規(guī)律的裝飾。在欣賞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緊緊圍繞有規(guī)律的裝飾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提問,目的明確,重點突出,幼兒沒有出現(xiàn)注意力分散等問題。教師們認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是和有目的的欣賞活動分不開的。
在操作過程中,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有規(guī)律的裝飾活動,活動接近尾聲時,教師出示利用各種方法裝飾的瓶子,有色彩裝飾的、彩泥裝飾的、線條裝飾的、廢舊材料裝飾的等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孩子們一看,興奮的大叫起來:“真漂亮,老師,我也想做這樣的瓶子……”看,孩子們的興趣再一次被調(diào)動起來,為下次活動做好了準備。
在研討過程中,教師們認為“二步欣賞法”驗證非常成功,不失為一個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以下梳理成策略,僅供大家參考。
三、與以往教研模式的比較
與我以往采用的教研模式相比較,小專題研討有著不可比擬的便捷之處:
我們不否認以往種種教研方式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但我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更適合一線教師的教學研討方式,以解決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切實問題,使老師們更快、更深入將理論與實際工作相結(jié)合,最終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小專題研討活動還會在我們的教研組中進行著,我們會不斷在實踐中進行豐富和改進,是這種教研方式真正做到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