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侖蒼中學 福建 泉州 362304)
12-15 歲學生處于生長發(fā)育關鍵時期,學生開始不同程度的變聲,部分學生變聲表現(xiàn)較為明顯,在唱歌時出現(xiàn)力不從心、聲音沙啞等問題,音樂教師沿用傳統(tǒng)育人方式無法滿足變聲期學生音樂學習需求,教師需掌握初中階段學生成長發(fā)育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能力展開科學合理的教學實踐活動。其中,“輕唱”主要是指小聲歌唱,將音量放低,同時控制氣息、唱歌姿態(tài)、喉頭位置,正確吐字發(fā)音,找準共鳴位置,使學生能夠在輕松、自然的狀態(tài)下演繹歌曲?;诖耍瑸樘岣叱踔幸魳方虒W質量,探析變聲期聲樂教學中“輕唱”訓練方略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細分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重要條件,轉變以往僅關注多數(shù)學生學習成果的教學形式?;诔踔须A段學生變聲狀態(tài)各異,與女生相比男生變聲期反應更加明顯,為此“輕唱”訓練更加適合變聲期明顯的學生群體,以此為準調配聲樂教育資源,繼而賦予初中音樂教學本性。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進入音樂世界,感受音樂藝術魅力,提升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橋梁,“輕唱”訓練與傳統(tǒng)聲樂訓練方法相比,能在保護變聲期學生聲帶前提下使之音樂演唱能力得以提升,通過控制氣息、共鳴位置、歌唱姿勢強化學生音樂素養(yǎng)。
音樂教師需了解學生聲音特質,根據(jù)學生音樂學習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規(guī)設“輕唱”訓練方案,使處于不同音樂學習狀態(tài)的學生均能參與其中,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學時代》教學時,可指引學生分組演唱,變聲較為明顯的學生在教師指引下控制音量輕聲演唱,已經(jīng)完成變聲或變聲反應不明顯的學生群體正常演唱,形成強弱聲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聲樂訓練任務,在豐富“輕唱”訓練模式的同時滿足學生音樂學習及演唱個性化需求。
音樂教材是教師妥善開展聲樂教學訓練活動的載體,只有聲樂訓練圍繞教材展開,才能落實初中音樂教學目標,例如教師在進行《歌唱祖國》教學時,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面向學生群體播放音頻,鼓勵變聲期學生小聲哼鳴,用微聲、假聲、小聲跟隨音頻演唱,期間學生可以通過擺動身體、打拍子等方式感知旋律,為學生營建民主、自由的聲樂自主訓練氛圍,而后教師根據(jù)學生訓練情況進行講解,使師生互動更為有效,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調整“輕唱”方式,繼而通過構建高效音樂講堂落實“輕唱”訓練目標。
變聲是生理現(xiàn)象,男生、女生變聲情況存在區(qū)別,通常情況下青春期男生喉頭及聲帶增大,說話聲音較為厚實、低沉,聲帶閉合不全且容易充血,基于此存在聲音控制能力較弱的問題,在演唱時聲音會破裂、嘶啞甚至是失聲,與之相比女生此階段嗓音變換并不明顯,演唱聲音狀態(tài)相對輕松。這就需要教師展開人性化的“輕唱”訓練活動,一方面將男生、女生訓練區(qū)別開來,滲入差異化教育理論,另一方面提高訓練的持續(xù)性,跟隨青春期學生的聲音發(fā)展動態(tài)調整育人方案,使訓練方案能與學生成長規(guī)律吻合,提升“輕唱”訓練水平。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現(xiàn)階段的聲音特性,在此基礎上明確“輕唱”訓練目標并依托音樂課解構目標,創(chuàng)建“輕聲”訓練目標執(zhí)行育人體系,為7-9 年級學生逐步掌握“輕唱”訓練理論知識、方式方法鋪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持續(xù)性訓練及階段性驗收需同步,在完成訓練任務后教師需檢驗學生“輕唱”技能掌握的情況,確保學生能在訓練中保護好聲帶、有效提升共鳴能力、演唱氣息充足,同時重申“輕唱”訓練要點,加強訓練指導,解決學生在“輕唱”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如聲音過于扁平、氣息不足等,保障“輕唱”訓練具有生本性,使學生能通過訓練強化演唱能力,繼而落實變聲期聲樂教學目標。
變聲期學生可采用閉口哼鳴、開口哼鳴兩種方式進行“輕唱”訓練,注意感受鼻腔發(fā)音,聲音應聚集到眉心保持在高位哼唱,展開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練習活動,同時用均勻的氣息支持學生完成哼鳴訓練任務。通過哼鳴訓練學生氣息更為穩(wěn)定,哼鳴時頭部能夠感到振動,使喉頭不必用力,下巴較為放松,聲音從鼻腔發(fā)出,先用“a”“o”進行訓練,在此基礎上用“u”進行訓練。
每個人均能發(fā)出輕聲假音,在用假音演唱時喉頭向上抬起,規(guī)避對喉嚨的消極影響。假聲聲音虛弱、音色較暗、伴有漏氣,喉頭跟隨音高調整位置向下移動,達到輕而弱的發(fā)聲目的。在訓練進程中教師可指引學生想象從高處下滑的感受,將肚臍視為氣息支撐點,在反復練習中加強體會,在學生明晰“頭聲”內(nèi)涵基礎上進行假聲哼唱練習。為使學生“輕唱”訓練更為自覺高效,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喜好將假聲應用較多的流行歌曲視為訓練內(nèi)容,如《三天三夜》等,還可引導學生運用假聲演繹民族音樂,如《好運來》等,使假聲哼唱訓練更加有效。
在學生可以正確利用氣息支持其發(fā)聲后,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胸腹式呼吸技巧,嘗試打開喉嚨輕聲演唱,喉頭在音高上行時下移,避免學生大聲唱歌對聲帶造成損傷。變聲期學生呼吸較淺、聲音位置偏低、肺活量小,橫膈膜氣息控制能力有限,通過微聲哼唱練習學生聲線駕馭能力得以提升,為學生過渡真假聲結合演唱奠定基礎。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小聲哼唱屬于較為常見的“輕唱”訓練方式,具有指引學生逐步完善聲音概念并建立正確用聲體系的積極意義,是學生過渡練唱的一環(huán),可幫助學生逐步放聲歌唱。需要注意的是,此種練唱方式若是不加以引導與控制、調節(jié),學生會在演唱高音時出現(xiàn)“破音”的問題,為觸及高音有些學生還會盲目地喊叫,影響聲帶保護成效。在歌唱時使用小音量,學生調節(jié)聲音的時間較為充足,為聲音由胸部過渡到頭部給予支持,疏通中聲區(qū)、高聲區(qū)過渡通道,使各聲區(qū)更加協(xié)調統(tǒng)一,聲音銜接過渡更為自然。小聲哼唱訓練有較強的技巧性,教師要根據(jù)學生聲音特點組織其個性化訓練,對于未受過專業(yè)演唱訓練的學生群體來講,教師需嚴禁其大聲演唱,助其獲得頭聲,同時保護好嗓子,以免嗓音因大聲喊叫毀掉。教師要在組織訓練時助學生形成正確用聲概念,用科學的方式保護嗓子,改掉壓、卡、擠、大喊大叫的演唱習慣,使共鳴、氣息更為穩(wěn)定,聲帶得到更好的保護,保障發(fā)聲器官運動協(xié)調,還可避免出現(xiàn)發(fā)聲器官病變的消極現(xiàn)象,降低演唱期間聲帶充血、過度疲勞、運動失調的概率。
學生混聲唱指的是口咽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根據(jù)演唱需要混合起效,學生在掌握小聲唱、微聲唱、假聲唱技巧的基礎上受教師引導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進一步根據(jù)個人能力加強氣息的支撐,逐步提升聲帶的張力,有效打開喉嚨,確保聲音可得到更好的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配合得當,若僅運用頭腔共鳴,那么聲音將存在渾厚不足、明亮有余的問題,若僅憑胸腔共鳴演唱,聲音則會缺乏明亮感,唯有這兩種共鳴方式一同起效才能得到學生理想的聲音?;诖耍踔幸魳方處熜枰龑W生組織開展共鳴訓練活動,為更好地完成混聲唱訓練任務奠定基礎。以胸腔共鳴訓練為例,學生通過訓練能在發(fā)聲時優(yōu)化音響效果,同時保持中高低音區(qū)貫通,輕松解決聲音轉換斷裂的演唱問題,為學生演唱高音提供氣息動力。常見的訓練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喉頭放松訓練,學生嘴巴微張,充分放松喉頭,不可過度下壓喉嚨,聲帶閉合,猶如金魚吐泡一般輕聲哼唱,感受胸腔的振動;二是靠墻練習,讓后脊梁充分接觸墻面,感受氣息順延后背超前運動,通過感受墻壁的振動能了解胸腔共鳴情況,使胸腔共鳴更為直觀,為學生調整訓練對策給予支持;三是想象訓練法,學生想象聲音是直立的、飽滿的、圓潤的,閉嘴輕聲發(fā)出“嗯”的音,根據(jù)個人能力適度延長此音,感受胸腔、頭部的振動,使頭腔共鳴、胸腔共鳴所發(fā)出的音色更具協(xié)調性;四是選擇性訓練,選用“嗨”“牟”“歐”等母音進行輕唱訓練,為的是更好地感受到胸腔共鳴,教師在指導學生訓練時可助其回憶打哈欠的感覺,在此基礎上下顎保持自然狀態(tài),不可過度用力,聲音要從上顎傳至牙根,并在喉頭、氣管周圍振動,而后經(jīng)由氣息傳到胸腔,達到優(yōu)化胸腔共鳴效果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共鳴訓練要保障氣息流動均勻,聲音能柔和地從聲帶流出,不可為獲得寬厚的聲音強行壓著喉頭演唱,以免喉音過于緊張而失去美感。
綜上所述,為使變聲期初中生音樂學習效率得以提高,教師需樹立“輕唱”訓練指導教學意識,在音樂教學中指引學生通過哼鳴、假聲哼唱、微聲哼唱等方式保護聲帶并掌握歌唱技能,達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