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價值觀,既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符號,又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象征。當今世界,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價值觀,一種是以西方為代表的個人主義,主張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高于國家、社會、集體利益之上;一種是中國的集體主義,主張集體利益至上,強調保護個人利益,但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價值觀,不僅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社會制度,而且也表現為各自不同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遠的不說,面對暴發(fā)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社會表現出的不同應對方式,其背后實際反映的就是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差異。在肆虐的疫情之下,14 億中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同呼吸、共命運,肩并肩、心連心,繪就了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在最短時間控制了疫情。奉行個人主義的西方人很難理解:在一個國土面積接近整個歐洲、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大國,為什么能夠很快形成這種一呼百應的協同力?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國人骨子里強烈的集體主義意識。
當然,中國人民這種強烈的集體主義意識的形成,除了中國傳統家國文化的熏陶之外,更主要的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宣傳、教育與引導。
關于集體主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很多深刻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把集體主義分為資產階級的集體和無產階級的集體。他們認為,資產階級的“集體”是“虛構的集體”,無產階級的“集體”才是“真實的集體”。所謂“真實的集體”,就是肩負著消滅階級剝削和壓迫、實現共產主義歷史使命的無產階級及其同全體勞動人民的聯合。在“真實的集體”中,“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他們反復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由此可見,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其本質是大公無私,一切以人民群眾的集體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從創(chuàng)立之日起就大力提倡集體主義,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革命、建設、改革及新時代賦予集體主義更豐富的歷史內涵,并在實踐中教育、引導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樹立集體主義大局觀,由此逐步將其發(fā)展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
在舊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身陷災難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生活在貧窮、落后、動蕩、戰(zhàn)亂不斷的苦難深淵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為挽救民族于危亡、解救人民于水火,主動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領導、號召、組織全國各階層人民精誠團結,建立起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推翻了一切反動統治和壓迫,人民翻身做了自己國家的主人,譜寫了馬克思主義的“真實的集體”的新篇章。在血雨腥風的戰(zhàn)爭年代,無數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獻身犧牲,用自己的生命表達了對集體主義的堅定信念。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巖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就是這種集體主義犧牲精神的代表,在當時乃至今天的中國都具有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組織和號召全體黨員、全國各族人民,發(fā)揚革命的集體主義精神,齊心協力建設新生的人民共和國。1956 年黨的八大黨章規(guī)定:把黨的、國家的、也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個人的利益之上;在兩種利益發(fā)生抵觸的時候,堅決地服從黨的、國家的、也就是人民群眾的利益。這里第一次把集體主義寫進黨章,作為黨員必須履行的義務。1957 年,毛澤東在題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的講話中指出,在分配問題上,我們必須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集體主義逐步成為社會道德的評判準則。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等,是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年代集體主義精神的代表符號,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隨著商品經濟尤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受到來自西方個人主義的沖擊和侵蝕。面對這些新的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及時提出,鼓勵人們發(fā)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發(fā)揚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友愛、扶貧濟困的精神。談到集體主義問題時,鄧小平曾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作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在這里,集體主義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既注重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又注重發(fā)揚奉獻精神和集體主義大局觀念。為抵御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共產黨在全社會深入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购榫?、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彰顯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價值理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強調社會公平正義,倡導促進社會共同富裕,豐富和充實了新時代集體主義精神的內涵。實踐中,黨中央高度重視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著深層次的集體主義思想,最大限度地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不同的價值追求,體現了國家、社會、個人價值目標上的高度一致性。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是新時代中國人民集體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最為亮麗的精神標識。
經過長期教育與引導,經過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外的反復比較,集體主義精神早已深深植入中國人的心中,轉化為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中國人崇尚的集體主義具有強大的包容性,非但不排斥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而且要實現個人利益、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國家理想同頻共振。這種中國式的集體主義,能夠使全社會資源迅速集結起來,使14 億中國人統一行動,克服別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干成別人干不成的大事。與此相反,一個政治極化、政黨紛爭、個人至上、階層對立的社會,不僅很難推進高效率的發(fā)展,更難以在重大危機面前形成社會共識。
縱觀百年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率先垂范之下,在日積月累的培育與引導下,中國社會的集體主義意識不但沒有因時代發(fā)展而褪色,而且伴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愈加濃烈。如今,集體主義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成為凝聚民族團結、推動國家發(fā)展進步的精神力量。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人集體主義精神
2020 年2 月8 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 CEO 兼大眾汽車品牌中國CEO 馮思翰通過其個人社交賬戶呼吁人們團結起來抗擊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他表示,中國正傾舉國之力投入這場抗擊病毒的戰(zhàn)役,中國人正團結到一起,只為實現一個目標——戰(zhàn)勝病毒。他這樣評價中國人團結一致抗疫精神:“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社會擁有如此的集體奉獻精神,通過犧牲個人的便利來將事情變得更好。為此,我也正通過在家工作,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馮思翰寫道,團結起來是解決這一影響全人類的挑戰(zhàn)的唯一途徑。不僅僅是在中國,全球的人們都需要攜起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