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高效課堂模式可以幫我們解決教學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有助于做到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面對高效這根教學生命線,我從兩個方面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實踐。
一、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目標設定
我認為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設定應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之上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基礎的學科知識與能力目標;支持教學高效開展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內化、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科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設定應結合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建構”、“文化傳承”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結合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定應結合核心素養(yǎng)中的“思維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等。這三維目標可以交融在一起,并且分層遞進。因此,在為教材文本設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時,我們要在了解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根據(jù)教材單元學習指導及課文閱讀提示,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確定本課的三維學習目標。
以九年級古典小說《范進中舉》為例:單元學習指導要求梳理故事情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探討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結合具體描寫,了解小說的藝術特點。課文閱讀提示要求學生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探討“金榜題名”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為什么課文中的范進在中舉之后卻瘋了。九年級學生基本具備了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能力,范進的人物形象通過內容的閱讀語言的品析也大致可以感知,但對封建科舉制度及其影響;對諷刺手法不太了解。結合這些,可以制定《范進中舉》高效課堂的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吳敬梓及其小說《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科舉制度等有關文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1.梳理課文主要情節(jié);完成中舉前后變化對比圖表。2.品讀精彩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對比、諷刺手法的藝術效果。3.由現(xiàn)象到原因深入探究范進發(fā)瘋的原因,理解小說主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觀和成才觀。
二、語文高效課堂流程環(huán)節(jié)展開
依據(jù)本人尚淺的思考和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語文高效課堂的流程環(huán)節(jié)可以按照導學案自主學習(課前預習)——明確目標——整體把握——精讀品析——思考交流——總結拓展的次序展開。其中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前預習是高效課堂的保障。
導學案作為引導學生進行高效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應精心編定好。我認為語文導學案應包括基本內容、核心內容和拓展提升內容三部分。基本內容如作者生平經(jīng)歷思想性格作品風格等文學常識介紹、課文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及其他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思想、課文內容與主題的相關資料直接呈現(xiàn)。字音字形詞意等基礎學科知識積累可以以練習的形式呈現(xiàn)。導學案的核心內容閱讀指導部分,應包含文章的整體把握與精讀品析內容,如故事情節(jié)、文章的思路結構、情感主旨、人物形象、語言鑒賞、寫法特點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層次設計出適合學生心理和能力的導思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方向有目的地進行思考。導思問題應有一定的層次遞進,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理解。同時結合初中生的特點,核心內容的導思問題最好以活動或情境體驗的形式呈現(xiàn),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領略母語文化的趣味。如教授《范進中舉》前,我設計了將課文拍成兩集電視劇,請學生各自來當導演的活動式導學案,其中的核心內容導思問題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為:為每一集取個題目(訓練學生理解并劃分、概括小說情節(jié)的能力);梳理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發(fā)生的變化和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對范進的態(tài)度變化。(訓練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留意細節(jié)以及跳讀課文篩選信息的能力);電視劇塑造了有著什么性格特點的范進和胡屠戶(訓練學生品析語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作品意在向觀眾反映什么社會現(xiàn)實、引導觀眾深入思考什么問題(訓練學生理解、把握文章主旨等能力)。導學案拓展提升部分的內容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一主旨的其他作品閱讀,也可以是訓練某些方面的語文閱讀能力或是針對中考題型及考查能力的閱讀訓練。
課堂上,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之后,重點應放在精讀品析和思考交流環(huán)節(jié),圍繞既定的學習目標,對課文的精要語段、重點內容或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精心研讀,深入思考,在分析、歸納、概括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或閱讀體驗形成自己的見解,表達出自己對文本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領悟等。精讀品析環(huán)節(jié)可以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建構”“審美鑒賞”與“文化理解”;思考交流環(huán)節(jié)可以落實“語言運用”“思維提升”“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展開形式可以個人先將自己的學習成果和理解感悟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后各組內整合、完善,推薦代表在班級內展示、交流,老師在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智慧的成果應多給予肯定,同時可以鼓勵大家有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如情境演讀演繹等。
總結拓展環(huán)節(jié)需視本課時具體內容及容量而定。一般新授課第一課時側重解決課內問題,可以不做遷移拓展;最后一節(jié)課時,在課堂后半階段,根據(jù)課堂實際教學情況及學生的理解情況可以安排必要的訓練或活動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情感的拓展遷移,實現(xiàn)“由課內到課外”或舉一反三的方法掌握或類文閱讀文化、能力素養(yǎng)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