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逆向設計是由美國學者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的一種先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接著確定評估證據(jù),最后設計教學體驗的教學模式。這一理論以學生的“學”為課程設計的起點,教師結合課程內(nèi)容提出具體目標,以及證明目標達成的證據(jù),種種的預期都考慮清楚后,再去設計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教師的授課安排,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學”放在重要位置,與新課標教學理念不謀而合。[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是高中語文的學習任務群之一,它將閱讀由單篇推向整本、由課內(nèi)推向課外,呼喚學生主體身份的回歸,這種整本書教學使習慣傳統(tǒng)單篇教學的教師們感到有些無從下手,而且不同于《紅樓夢》這樣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著,教師們對于《鄉(xiāng)土中國》這本在語文教科書中首次出現(xiàn)的學術類專著,可能會產(chǎn)生更多疑問:閱讀與研討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如何去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又應該怎么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針對上述問題,筆者結合溫儒敏教授的觀點,提出以下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1.精簡任務,優(yōu)質(zhì)達成:溫儒敏教授提出書的“類型”決定“讀法”。高中生主要是普通的非專業(yè)的閱讀,因此教學的目的要落在充實知識、擴展眼界和提升素養(yǎng)上。教師不必精雕細刻地去講,也不必布置過多活動和任務,教學任務指向學生完整的、自主的、有收獲的閱讀。教師需要做好的是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做好引導和監(jiān)督工作,讓學生堅持閱讀,學會閱讀,最好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學習包含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因此在學生讀完后,要有適量的輸出,既是對任務達成的檢驗方式,也給學生一定的表達空間。
2.由粗入細,緊抓概念:雖然整本書閱讀不求把每一處都讀得透徹,但是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應在腦海中形成這本書的主體枝干的認識。對于《鄉(xiāng)土中國》的閱讀,學生應該有粗有細,由粗入細,對關鍵概念進行抓取與辨析,通過做批注、做思維導圖等方法厘清文章脈絡,把一本厚的書讀薄,并通過小組成員間相互討論、教師指導、交流匯報等方式,做到補充與完善認知。
3.體會論證邏輯,學會現(xiàn)象分析:費孝通先生善于篩選案例材料、提煉為自己的論據(jù)進行客觀論證,論證簡潔有力而且有很強的問題意識,因此,閱讀《鄉(xiāng)土中國》可以對學生的寫作起到啟發(fā)作用。適量的寫作練習是必要的,這種有益的模仿可以將學生的視野拉高到學術高度,并學會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觀點和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基于逆向設計理論的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學生將學到什么?
(1)了解閱讀學術類著作的一般方法,構建閱讀學術類書籍的經(jīng)驗;
(2)了解書中的主要內(nèi)容,把握書中的知識體系;
(3)感受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生活風貌特點;
(4)積累論證知識,體會作者的論證邏輯;
(5)提高閱讀鑒賞能力,激發(fā)閱讀學術著作的興趣。
2.評價證據(jù)——對學習目標的完成進度進行檢查
(1)定期檢查閱讀記錄;
(2)每日完成閱讀任務后到小組長處進行打卡;
(3)每章閱讀完畢后制作該章的思維導圖;
(4)課堂討論:交流書中的哪些現(xiàn)象現(xiàn)在仍然存在或已經(jīng)消失;
(5)課堂交流:前后整合復述重組作者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據(jù)看過的鄉(xiāng)村題材影視劇,嘗試利用《鄉(xiāng)土中國》去說明劇中的三個鄉(xiāng)村特有現(xiàn)象及其原因;
(6)小組合作:通過查閱學術類文獻的方式,探索城市中國的特性,每個成員提供一個不同的論點并給出論據(jù),嘗試合作論證城市中國具有哪些特性,這些特性為何會產(chǎn)生,小組共同整合完成后小組互評;
(7)在階段性測試中將學術類文章納入閱讀題的文章選擇范圍中。
3.教學活動設計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應分為閱讀和研討兩個部分,依照教與學的體驗順序,設計以下教學活動:
(1)閱讀導學:閱讀整本書的課程導入,應該首先讓學生們對該書形成整體印象,教師需要對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本書的學術價值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引導學生從書的封面、序言、目錄和后記看起,最后教師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傳授一定的閱讀方法,使學生有目的、有方法地閱讀。
(2)自主閱讀:整本書閱讀主要是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完成,為了養(yǎng)成學生的閱讀習慣和保證教學進度,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教師重在監(jiān)督學生的閱讀情況并提供指導,分階段限期完成。首先是每位同學完成日閱讀任務后到組長處進行打卡,打卡活動可以給堅持閱讀的同學予以一定正反饋;其次是教師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記錄本,對學生明顯有閱讀困難和疑問的地方要及時予以指導,最后是對思維導圖的檢查,思維導圖要在反復閱讀和討論中有一個完善的過程,達成對書本的完整認知。
(3)交流答疑:交流是提升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有效方式。閱讀交流分為小組交流和課堂交流兩種形式:小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小組成員自行選擇組織交流會,對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讀后感進行梳理,同時每個小組觀看一部鄉(xiāng)村題材的影視劇,結合《鄉(xiāng)土中國》來說明影視劇里的一些現(xiàn)象,最后匯總在課堂上進行匯報;課堂交流又分兩種:一是小組形式的匯報與學生互評,二是教師每周定時針對學生近期讀過的內(nèi)容給出探究性的問題進行交流,比如作者是如何反駁鄉(xiāng)下人的“愚”等。由于《鄉(xiāng)土中國》的學術性強,學生閱讀過程中會遇到的疑惑與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引,因此定時的課堂交流會中,需要教師及時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問題,做到主動與學生對話,避免因閱讀障礙打擊學生的閱讀熱情。
(4)嘗試寫作:最后階段,學生在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的基礎上,學習其論證的邏輯和方法,并通過閱讀其他的學術文獻,嘗試探索城市中國的特性。以小組為單位,每個成員提供一個不同的論點并給出論據(jù),嘗試以《鄉(xiāng)土中國》的方式合作論證城市中國具有哪些特性,這些特性為何會產(chǎn)生,小組共同整合完成后以論文形式上交,評價方式為小組互評和教師評閱。這個綜合性的任務屬于拓展與延伸,教師應根據(jù)學情適當增減難度。
參考文獻:
[1]韓彥.逆向設計教學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以《史記》整本書閱讀為例[J].學語文, 2020(04):34-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