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媛,顧珊珊,滕玉鷗
(1. 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天津市透明質酸應用研究企業(yè)重點實驗室,天津300457;2.甘肅政法大學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系,甘肅 蘭州730030)
應試教育體制下,我國很多學生在中小學期間長期在老師和家長的督促下學習,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不強,目的不夠明確,有些只是為考試而學習,更有甚者是為學習而學習。這些學生步入大學后,面對自由寬松的生活氛圍和開放包容的學習環(huán)境,很容易在學習方面產生迷茫情緒,甚至失去前進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能夠迅速調整心態(tài),明確方向,找到方法,很好地融入大學的學習生活。面對這一情況,作為教師除了講授知識,更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入手,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日常教學工作,像鹽溶于水一般,在課堂上引導、幫助學生盡快調整心態(tài)、明確方向、培養(yǎng)習慣、融入環(huán)境,為今后的學習和人生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愛爾蘭詩人葉芝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從“教育”一詞的西方詞源來看,“education”一詞來自拉丁文“educare”,由前綴“e”和詞根“educare”組成,前者意為“出”,后者意為“引導”,二者合起來就是“引出”。從教育的現(xiàn)實來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引導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激發(fā)其自身潛力,讓他們自內而外的燃起來,改變傳統(tǒng)被動學習的習慣,對其學習效果和職業(yè)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生物化學”是生物醫(yī)藥類專業(yè)本科教學中的重要必修課,其學時較多,學生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筆者從自己對中國學生和斯里蘭卡留學生“生物化學”課程的授課經驗出發(fā),以“以學為主”提高學生主動性為核心,對激發(fā)學生主動性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以教師主宰課堂講授,學生被動聽講為主,是一種一對多教學模式,我們稱為“篝火”,學生圍繞教師接收知識,就像圍繞篝火的人群接收其帶來的光和熱一樣?!绑艋稹蹦J绞且环N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式,多數(shù)的線下授課、公開演講、講座等,都是采用這種模式。在“生物化學”中基礎知識的講授,如單糖的結構和性質、蛋白質的概念及氨基酸的結構種類、核酸的結構和組成等內容,一般使用這種“篝火”模式,使學生對于知識有基本認知。在這一模式下,教師作為主導人,擁有教授學生知識的權威,他們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和上限。但如果只用此單一模式進行教學,很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惰性,從而放棄通過主動分析和主動思考來解決問題。
第二種教學模式稱之為“山洞”,指讓學生在“篝火”模式之后,就單個問題和知識點進行獨立思考,捋清脈絡,如同在山洞中修行,不受外界干擾,專心思考問題,比如雙糖、多糖的性質,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與功能,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質,DNA 和RNA 的三級結構等內容的教學中,常應用“山洞”模式,教師引導,由學生自主思考延伸,達到對于知識觸類旁通的效果。這種模式對教師、學生和教學環(huán)境要求較高,為典型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教師在這種模式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僅僅是拋出問題,更是引導“山洞之行”的領路人,而學生需要把新獲取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整合,最終總結歸納提煉出問題的答案。
第三種教學模式稱之為“水源”,就像非洲大草原旱季時水源有限,各種動物都來到同一水源飲水,鱷魚來了,角馬來了,老鷹來了,猴子也來了,各種各樣的動物都來了,各種動物都需要“水源”的給養(yǎng)才能煥發(fā)新生,如同每個人的思想都需要交流才能博采眾長而臻于完善。由于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對問題的理解都不盡相同,這種模式就是將課堂塑造為一個“水源”,創(chuàng)造自由“飲水”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在思想碰撞中破除思維定勢,拓展思路,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在“水源”模式下,教師更多地讓學生來講,彼此交流。“生物化學”中的糖類、核酸、多肽、酶、維生素等等,都有其在身體內的作用和工業(yè)生產應用。讓學生去挖掘生化材料的用處,作為課堂交流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同時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生化知識”。眾所周知,能夠寫進教科書里的知識大多是正確的,共識性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些知識和技術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當代新技術、新知識暫時還寫不進書里,但是通過學生們看文獻,查新聞,他們展示和交流的往往是當下最新的進展。在講授代謝部分內容時,我也曾讓學生來講生化代謝的應用,其中有一個孩子按照書中生物界“碳循環(huán)”“水循環(huán)”和“氮循環(huán)”的思路,自己挖掘素材,講了完整的一套“硫循環(huán)”,我也未曾關注過這一元素的循環(huán)過程,所以從學生的報告中學習到不少。“你把你的詩讀給我聽,我把我的詩讀給你聽,這樣我們每人都有了兩首詩”,這就是“水源”模式的魅力所在。
第四種教學模式稱之為“山頂”,指給予學生一個目標,讓其自己想辦法到達“山頂”。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更多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到達“山頂”。通向“山頂”的路徑很多,學生應該獨立思考,以自己的方法來完成目標,達到提高和鍛煉的目的。在這一模式下,教師給予學生的目標要根據(jù)“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來設立,即從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到可能的發(fā)展水平,給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要求,調動他們自主發(fā)展的積極性,挖掘其最大潛能?!吧锘瘜W”之所以難學,在于其網(wǎng)絡性太強,包括各種各樣的生物化學反應和代謝途徑,不是僅靠記憶就行,更多的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才能一通百通。如何讓學生把知識點串起來,把各章節(jié)的內容融會貫通,我們需要給學生提問題,讓學生自己梳理知識體系,以完成作業(yè)的形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在呼吸鏈中電子的傳遞和能量發(fā)生內容中,電子哪里來?怎么傳遞?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以前面糖酵解、三羧酸循環(huán)為鋪墊,成體系才行。
隨著科技發(fā)展、智能化時代的到來,高等教學課堂的呈現(xiàn)模式也越來越豐富,特別是近兩年疫情環(huán)境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速推進了線上教學的發(fā)展。借助網(wǎng)絡資源,從單純黑板講授,到圖片、ppt、Prezi、視頻材料、動畫材料等,這些科技手段將知識點以更加容易理解和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對于問卷星、智慧樹、雨課堂、課堂派、慕課等的應用,不僅提高教師授課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課堂在線答題,立即統(tǒng)計結果,進而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主動性,使其更有參與感。
全程導師制度指學生步入校園就確定一個導師,對學生的生活和科研不斷地給予幫助。在我們學校,全程導師制度已經實行三年,每一個學生都有一位導師,而每一位導師則有多個學生,導師的學生涵蓋大學一至四年級,可以由學長幫帶學弟學妹,像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同時,學生越早接觸導師,科研起步越早,為其今后參加各類專業(yè)能力競賽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模式可以使學生從老師和學長那里得到適時的鼓勵和指導,有助于學生更快適應大學的生活和學習。
斯里蘭卡曾經是英屬殖民地,留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表達能力較好,自學能力很強,非常自信。在教授留學生“生物化學”課程時,我專門留出課時,讓學生結合生產生活舉例講述學到的知識,比如講完“糖酵解”這一章,我要求學生對糖酵解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行舉例,課堂翻轉,這不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匯報,而是每人以一個不同的切入點,都要匯報,結果非常令人驚喜。學生們因為要上講臺向大家講述,所以精心準備,運用黑板、ppt、視頻和動畫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分析自己發(fā)現(xiàn)的實例,這是學生主動消化知識點來展示自己的過程,而學生自己用心準備、分析過的內容,也是他們學得最為透徹的內容。
“學習金字塔”是坐落于美國緬因州的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的研究成果,由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fā)現(xiàn)并提出,它用數(shù)字形式形象地揭示了不同的學習方式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影響,即在學習者在兩周后所記住的當初學習內容的多寡(平均學習保持率)。在這一理論中,“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是位于“學習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研究表明,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在學習兩周后仍能記住其中90%的內容。通過留學生的翻轉課堂表現(xiàn),可以看出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參與式、主動式、浸潤式的教學方式。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能用簡單而粗暴的語言和方式對待學生,使自己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而要善于“讀心”“攻心”,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著想,重視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意愿”,并想方設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挖掘他們的潛能,在他們迷茫的青年時期引導其確立奮斗目標。比如“藥劑學”的課程設置是24個學時,我只上了12次課,和學生見面的時間也不多,但如果我在課堂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己“想學”,這些學生也許會在課后不斷查找書本以外的知識,用240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藥物制劑。為達到這一效果,我應在第一節(jié)課就讓學生了解學習藥劑學的目的和意義,以及藥劑學的有趣之處。
任何線上課程都無法取代線下授課,因為線上授課時師生隔著屏幕,這樣的教育缺少溫度和互動。授課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的活動,有互動、有情感、有參與、有鼓勵,當教師記住一個學生的名字,并在課堂上準確叫出來的時候,學生會深刻的感受到自己被關注和尊重,對教師和這門課的態(tài)度會有所改變。同樣,當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教師可以信任地拍拍學生的肩膀,“你再好好想一想”就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教師作為學生的精神引導者,其任何一個不經意的動作、語言、做事方式、思維方式,都可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言,教育是一個撼動的過程,只有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這個撼動過程才能有效進行。
步入大學的青年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希望,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高等教育除了教授給青年更加豐富而廣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明確人生目標,學會謀生技能,適應社會生活,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不應再以教師的強制灌輸為主,而應該多采用課堂互動、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誠惶誠恐,亦需不斷學習提高才能勝任為國家培養(yǎng)棟梁之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