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在古代,儒家圣賢大多高壽,儒家文化中也有很多教人養(yǎng)生、長壽、快樂生活的寶貴方法。
儒家養(yǎng)生首先講究修心養(yǎng)德,認為具備“仁德”之心的人一定會長壽。什么是“仁”呢?孔子說:“愛人”,只有真正具備了愛心和真心的人,才會具備“仁”的美德,才會達到“仁”的境界。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樹,德即樹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財富只是樹的枝梢。根深才會葉茂,樹才會生長旺盛。品德高尚的人將會健康長壽。
正所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山岳巋然巍立氣勢雄偉,往往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鐘愛,只有大山那樣博大胸懷的人,才能夠審時奪勢立于不敗之地。孟子曾說過,平時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確對待天命即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無論壽命長短都要有一顆平常心。他還說,一個人的禍福不是無端而來的,是由于自己的作為而來的。善者自會多福,惡者多有禍事,所以要積德行善。
儒家圣賢們建議為人要心胸開闊、廣交朋友,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為樂的賢良朋友作為快樂??鬃舆€認為,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時時警覺:年輕的時候血氣尚未穩(wěn)定,要警覺貪戀女色,惜精保命愛護身體;壯年的時候血氣方剛、精力旺盛,要警覺爭強好勝;年老了血氣衰退,應警覺貪得無厭,要不計得失,經(jīng)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暢快、精神愉悅,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對于生活方面,儒家對飲食起居非常重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喜歡做工精細的食品,對菜肴要求刀工嚴格,要達到形、色、味俱佳,這樣能增加食欲。他還對食品健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放久而腐敗變質的食物絕對不吃,變了色有異味的食物不吃,烹飪不得法達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過了時令的菜肴也不吃。除此之外,孔子認為睡覺姿勢和衣著梳妝也要符合保健要求,比如睡覺時不要長時間仰面朝天躺著像死人一般,這樣對內臟運化活動和呼吸都有障礙,正確的姿勢應以側臥為宜,以右側臥最佳。
從中醫(yī)來分析,順天地則壽,逆天地則病。因為“仁者”順應天地之道,能得天地之助,當然可以長壽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據(jù)《歷代名人生卒年表>,自公元232年(三國)至1884年(清朝)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達到現(xiàn)代人的平均壽命,實屬奇跡。
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佛教中,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余,不但要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實行農禪并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于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養(yǎng)身在動,養(yǎng)心在靜,動靜結合,長命百歲”,既活動筋骨,又鍛煉體質,正是長壽之方。
另外,在寺廟中生活的僧人,為了養(yǎng)生、強體,他們遵照戒律的規(guī)定,自制了許多獨具特色又利于健康的飲食。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長壽飲食文化。隨著社會發(fā)展,經(jīng)常吃素蔚成風氣,家庭烹調素菜也成時尚。湖北黃梅五祖寺的白蓮湯,具有養(yǎng)心益腎、補脾健胃的功效。浙江杭州靈隱寺的佛茶,香味濃郁,可以清心,可以養(yǎng)氣,可以聰耳,可以明目。“燕窩腰花”等菜,色香味懼佳,雖為葷菜名稱,卻是用萵筍、蘑菇等素菜做成,構思精妙,巧奪天工。
佛家倡導“慈悲為懷,以善立世”,所以長壽。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常常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往往較大;視別人意見為敵,一觸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壓較容易處于高峰狀態(tài)。也就是說,一個心胸狹窄、心懷惡意、沒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佛家養(yǎng)生講究無欲無求,不要過分強求一些事情,順其自然,將心放平。因為人生一世,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也不應該去求事事如意。
總之,世俗社會的長壽之道與僧人的禪修生活及所遵從的清規(guī)戒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家的長壽之道涵蓋在博大精深的佛學里,涵蓋在他們所遵從的清規(guī)戒律里。
道教養(yǎng)生學注重現(xiàn)實的存在,重視生命本身,愛氣養(yǎng)神。幾千年來,道家的養(yǎng)生思想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重人貴生”是道家養(yǎng)生思想的基礎。在道教看來,人要想做到健康長壽,首先應當從重視、尊重自己的生命和養(yǎng)護自身生命和軀體著手,以主動精神去探索和追求健康長壽?!兜赖陆?jīng)》中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認為人應該重視軀體和熱愛生命,提倡樂生、重生,將煉養(yǎng)身軀以求健康、長壽作為道家養(yǎng)生追求的終極目標。道教主張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yǎng)性,追求長生;尊重動物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道家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可以由自己掌握,主張“我命由我不由天,還丹成金主億萬年!”克服身心固有習性,使之逆反后天規(guī)律,延緩衰老病死自然進程,達到頤養(yǎng)天年,健康長壽。道教主張要打破以往人們對生命的不可逆轉的認識誤區(qū),將那種對自然規(guī)律的無奈,恐懼,和聽之任之的消極態(tài)度轉化為主動的掌握生命根本的慧力。人類應當積極努力向上,逆反天地規(guī)律而煉化自己的生命本真,使之返還先天,虛無自然,和于大通,享受逍遙自在的人生。
與儒家和佛教一樣,道家也認為人應當心慈于物,與人為善,以進于道,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目的。道家在養(yǎng)生觀上既主張以德養(yǎng)生,修身養(yǎng)性,又要求人們在精神情緒方面處于安靜、樂觀、沒有過分欲求的狀態(tài),做到心胸開闊、性格爽朗、不圖名利、排除私心,從而達到長壽之目的。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都很長壽,他們本著順其自然的思想,但又強調精神逍遙。道家的養(yǎng)生觀是一種以健康生命為基本,進一步高尚人格,圓滿操行,升華個體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養(yǎng)生觀,既重視自然無為,體現(xiàn)了無為與有為的辯證認識,也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養(yǎng)生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其順其自然、不驕不躁、清心寡欲、安命無為的生命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