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上海書展拙著《上海六千年》的新書發(fā)布會上,人氣很旺,參與者氣氛活躍,一位上海老者站在臺下對我發(fā)問,上海的海關為什么稱“江海關”?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也是說來話長。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同時全國設立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兩湖、陜甘、四川、兩廣、云貴總督??偠脚c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都是直接聽命于皇帝,所不同的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
所謂“兩江總督”,就管轄著江蘇、安徽、江西三省?!敖jP”的“江”既與清代江南省有關,但更主要的是與“江蘇省”的“江”有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始設江南云臺山(今江蘇連云港)??滴踉诠フ寂_灣后開放海禁,允許民船進行沿海南北運輸,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設立海關。江蘇海關后移上海,所以就沿襲了“江海關”之稱,設在上??h城大東門外黃浦江邊(今白渡路),舊地名稱為關橋。
江南省的范圍大致相當于今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還是后來清朝的“江南省”,都是當時全國最富庶的地區(qū)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占了全國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梢哉f,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fā)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tǒng)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根據南京條約和英國領事巴富爾的要求,上海海關監(jiān)督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設置了“西洋商船盤驗所”。1845年12月31日,上海道臺宮慕久撤銷這個盤驗所,在上??h城租界內設置了“江海北關”,并為之增設了兩個稽查關卡。因和原來江海關差異較大,通常稱“新關”、“洋關”,辦理新式輪船征收關稅等事。由江蘇省蘇松太兵備道(這是一個地方軍事長官職務而不是民事長官)兼管,江海關海關監(jiān)督的正式官職稱呼為“護理江南海關道”。
這是一段舊話,如今考量江南文化,就不能不重提這段舊事。但在那個年代的民生往事也是不可忽略的。
當時,一個名字叫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的英國人,1832年出生于英國曼徹斯特。他于1860年代初來到上海,由于桑德斯的職業(yè)是個攝影師,1863-1888年間,桑德斯在上海開設了一家照相館,名為“森泰像館”,那個時候,窮人是拍不起照片的,所以桑氏經營的這家照像館主要是為有錢、有閑的階層服務的,如當時的社會名流、社會暴富裕階層以及青樓女子、優(yōu)伶、貴婦人等。此外,這個英國人桑德斯還真會動腦筋,面向社會上流社會服務,那大部分勞工階層才是社會的主體啊,窮人進不了這家照相館,桑德斯就利用他的拍攝設備與技術,走出去,走到社會上去,他拍攝了許多現在可以說是新聞照片,如街頭生活、風俗、時事、風景等,有些還制作成明信片,供需要的人選購。在上海首份中文報紙《上海新報》上,1863年3月7日刊登了森泰像館的廣告,大意是:本館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點起至晚三點鐘為止,價錢甚為公道。如有意照相者,請至本館可也。
桑德斯的目的當然是牟利,據此他狠狠地賺了很多錢財,但也給后人留下了1870年代江南普通百姓的影像資料。晚清的江南,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江南,直到甲午戰(zhàn)爭以后撕開了中國近現代對外貿易的口子,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駐,首先就是對江南的蹂躪,晚清政局出現了“三千年來未有之政局”,混亂的經濟局面,動蕩的政治環(huán)境,晚清時候的中國更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四面楚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我們重讀140年多年前的影像資料,更能了解上海作為原先江南濱海之地,她與長三角諸省市和地區(qū),無論在地緣、風土、人情上不可分離的淵源,從而更能加深理解改革開放以來江南地區(qū)的民眾為中國的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所做出的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