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雙雙 葉榮廣 金輝 李興法 吳大榜 鄭聲浩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死患者不同時機康復介入治療的康復效果。方法:選取189 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A、觀察者B和觀察組C,觀察組A為常規(guī)治療后生命體征及病情穩(wěn)定3天后給予康復治療,觀察組B為常規(guī)治療2周內給予康復治療,觀察組C常規(guī)治療4周后給予康復治療,比較不同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 FMA、NIHSS、BI評分,病程3月后不同組別間FMA、NIHSS、BI評分。結果:不同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4、6周 FMA、BI 評分均有提高, NIHSS評分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病程3月后觀察組A較觀察組B及觀察組C FMA、BI 評分提高, NIHSS評分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B較觀察組C FMA、BI評分提高, NIHSS評分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不同時機康復介入治療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影響顯著,對腦梗死患者盡早介入康復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運動、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改善。
【關鍵詞】康復;介入時機;腦梗死;康復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184
腦梗死是神經(jīng)內科常見疾病,具有高致殘率、死亡率、復發(fā)率特點,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對腦梗死患者采取積極規(guī)范化的康復治療,修復神經(jīng)元, 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在全球循證醫(yī)學得到肯定,但康復治療介入時機的選擇臨床上存爭議,有學者認為腦梗死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可以提高康復效果[1],也有學者認為早期介入康復治療,腦組織耗氧量增加,病灶周邊缺血加重[2]。本文旨在探討分析腦梗死患者不同時機康復介入對康復效果的影響,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189例腦梗死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經(jīng)CT或MRI檢查均確診腦梗死,均為首次發(fā)病<72h,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排除心、肝、腎功能異常,合并其他疾病導致的意識、運動神經(jīng)功能疾病,雙側癱瘓,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妊娠和哺乳期患者。本研究符合臨床試驗倫理標準,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A、觀察組B和觀察組C各63例,其中觀察組A男33例,女30 例,年齡 45 ~ 87 歲,平均年齡(68. 92 ± 7. 36)歲,病程<72h;觀察組B男32例,女31例,年齡 43 ~ 85 歲,平均年齡(67. 98 ± 7. 56)歲,病程<72h;觀察組C男31例,女32例,年齡 46 ~ 75 歲,平均年齡(69. 01 ± 8. 22)歲,病程<72h。 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給予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凝集二級預防藥物對癥治療,評定患者功能障礙并且制訂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治療措施。觀察組A患者:藥物對癥治療3天內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無進展情況下早期介入康復訓練與治療;觀察組B患者:藥物對癥治療2周內介入康復訓練與治療;觀察組C患者:藥物對癥治療4周后晚期介入康復訓練與治療。具體實施內容如下:(1)針灸按摩治療:對患肢進行針灸按摩治療,針灸采用常規(guī)體針與頭針,頭針取患者病灶一側運動區(qū),體針則是以患肢手陽明大腸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以及足陽明胃經(jīng)為主。針刺部位取患者合谷、曲池、伏兔、內關、手三里、肩髃、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視患者臨床情況適當加減,早期配合電針輔助治療,1次/d,30min/次,每個療程7d,治療3個療程。(2)作業(yè)治療:評估患者的病情,制訂個性化的康復作業(yè),利用患側肢體殘存的功能、器具輔助等進行康復訓練。(3)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復訓練:指導患者穿衣、洗臉、刷牙等日常生活訓練,另外幫助患者進行眼、手協(xié)調功能、平衡功能的訓練、站立訓練、步行訓練等,20min/次,1次/d。
1.3觀察指標[4]
FMA評分: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滿分100分,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運動功能恢復越好,得分越高。(2)NIHSS評分: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采用美國國立研究腦卒中量表,神經(jīng)功能恢復愈好,得分越低。(3)BI評分:改良 Barthel 指數(shù)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功能恢復越好,得分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兩比較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
2 結果
2.1三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NIHSS評分
比較治療前三組患者NIHSS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6周、3月后觀察組A患者NIHSS評分較觀察組B、C患者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B患者NIHSS評分亦較觀察組C患者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卒中往往對患者腦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可逆性損傷,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即便患者及時接受相關診療,若治療后不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與護理,往往導致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甚至影響患者終生,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身心受挫。但是中樞神經(jīng)的結構、功能具有再塑和重組的能力,且患者未凋亡的神經(jīng)細胞可以通過適當?shù)拇碳ぴ偕虼?,采取最佳時機進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是目前腦卒中疾病的研究重點之一。
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介入康復治療的患者治療后2、4、6周及3月后FMA、BI評分較晚期介入康復治療的患者顯著提高,NIHSS評分顯著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對于腦梗死癱瘓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神經(jīng)功能具有加強的改善作用,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復較晚期介入康復治療的患者更具有優(yōu)勢,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可以降低康復過程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早進行康復訓練,患者的運動功能改善,因此康復治療的時機選擇對于后期康復的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5] [6]。腦梗死患者發(fā)病2周內腦水腫尚未消除,有一個自我恢復的過程,情緒受到病情的影響發(fā)生較大幅度的波動,此時給予康復治療訓練可以提高治療的效果??祻陀柧殞颊哌\動通路上的神經(jīng)元均有刺激作用,對其興奮性進行調節(jié),神經(jīng)傳導正確輸出,異常、原始的反射活動受到抑制,促進運動模式的改變和正常運動模式的重建,并且及早介入康復治療神經(jīng)側支循環(huán)、軸突等聯(lián)系建立,促進大腦半球功能的代償[6]。另外,對患者的肌肉力量進行訓練,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在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無進展情況下盡早康復介入治療對效果影響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運動、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左惠榮,王彤.腦梗死患者康復介入時機與療效關系的回顧性分析[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9):700-702.
[2]代接,項榮.頭針結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最佳時間窗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3(13):1381-1383.
[3]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4]陳立英,廖仁昊,宋月平.急性腦梗死患者不同時機介入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4,43(6):665-667.
[5]勒東紅,王偉成.從腦卒中患者康復期治療談基層醫(yī)學模式的轉變[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8,9(17):14-15.
[6]王麗萍.康復治療時機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J].河北醫(yī)學,2014,20(11):1798-1801.
作者簡介:周雙雙(1991—),女,主治醫(yī)師,永嘉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主要從事神經(jīng)康復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