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峰
摘要:就實際而言,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法治教育生活化教學路徑,更好地將課堂知識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實際緊密融合,運用生活化的案例和實際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本文立足于初中政治教學角度,分析了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初中政治;生活化;課堂教學
引言:讓講授法律知識的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與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相結合,讓課堂的“法律味”和“生活味”達到完美結合,這是新時代初中法治教育課堂教學的使命。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初中法治教學現狀,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全面提升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越發(fā)重要,因此,對于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1在教學中結合社會熱點新聞,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初中的政治教學中,教師為了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將政治教學的內容與生活中的熱點社會新聞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討論,從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對當前的政策方針有一定的認識,清楚當前政治活動的方向,另一方面還可以以此來加強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深刻了解當前社會發(fā)展的現狀和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這種方式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幫助學生不斷塑造健全的人格,為學生將來融入社會和回報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做情緒的主人》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當前社會上發(fā)生的因為沒有控制好情緒一時沖動最后造成嚴重后果的例子。比如,兩名學生之間因為小事發(fā)生沖突,一名學生就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對另外一名學生造成傷害。這樣的案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在對這樣的案例討論時更加能夠感同身受,而且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從而能夠深刻理解課本中的內容,同時能夠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2將生活素材導入到課堂教學中
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很多內容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很大的關系,在教學中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教學中,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引發(fā)學生在學習中對政治內容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教師在開展《法律保護我成長》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現階段國家在保護未成年人成長方面制訂的法律法規(guī)呈現出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對未成年人的關心和關懷。也可以將電視和網絡上關于保護未成年人的公益廣告和相關的視頻內容在課堂中進行播放,學生在觀看這些內容時不僅能夠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還有,在進行法律知識教學時,教師也可以引入近年在社會上引起很大不良影響的官員貪污腐敗案件,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案例進行討論,讓學生在對反面案例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
3利用生活化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在政治教學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利用規(guī)范化和抽象化的語言表述出來的,如果教師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講授的話,學生可能對相關的內容無法進行準確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一些比較抽象和專業(yè)的內容用生活化的方式和語言講述出來,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內容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另外,通過這種方法還能夠讓課堂教學的內容變得更加有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
例如,教師在進行《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對憲法的概念比較模糊,而且如果只用課本上的概念進行講解,學生聽起來會比較費力,而且也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這個概念覺得比較抽象,學生對內容的本質理解不夠深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將憲法中具體的生活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比如憲法中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定,對公民受教育權的法律保護以及公民的其他在生活中的一切權利的保護,這些都與每個人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通過具體的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憲法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理解憲法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為什么“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4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案例,做到學以致用
從生活案例到教學,通過引用生活化的教學案例進行生活的滲透,引導學生學習、感悟、探究、交流,使教學內容更好地被理解吸收。從教學到回歸生活,這要求學生要學以致用,將所學的法治知識運用于現在、未來的生活,真正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法治課堂中的教學案例不管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還是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假設的,都必須與本學科課堂法治知識相對應,并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同時,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案例,要將法治知識通俗化、簡單化,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知識。
教師在法治教學過程中要隨時關注社會和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并選取討論熱度較高的話題運用到課堂上,增強學科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和對法治知識的理解。時政進課堂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自主探究、分析問題的能力,更符合新課程理念。
5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性
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把知識延伸到課堂之外,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將所學的法治理論內化為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做到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因此,為了實現法治教育的目標,教師不僅僅要講授一些法律知識、法規(guī)條文,更重要的是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法治過程。
法治教育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觀看普法欄目劇、探討法治微課題、觀看法治微電影、參加法律講堂;開展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法律情景劇表演、社區(qū)普法志愿服務等,學校還可以預約當地的法院進行合作,開展校園模擬法庭開放日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法院公平威嚴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明確法不可違,從而引導學生做一名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能夠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參與進來,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結論:初中政治教學只有從生活化的角度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才能使教學真正實現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起到引導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學會融入熱點新聞、將生活素材導入到課堂教學中、利用生活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及在教學中設置生活場景的方式,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教學生活化。讓學生真正通過對政治內容的學習掌握與自身相關的生活問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江華.基于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分析[J].中華少年,2017(25):13-14.
[2]陳寶柱.生活出發(fā),時政關注——生活化思維指導下的初中政治教學模式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98.
[3]劉吉利.借助生活化之道,走向高效化之城——芻議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06):201.
[4]莫薇.芻議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教學[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