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萍,陳海英
(光山縣人民醫(yī)院 普通外科,河南 信陽 465450)
腹股溝疝(IH)為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多是由于鞘狀突未閉合,造成腹腔內腸管通過鞘狀突進到陰囊或腹股溝所致,患兒臨床多表現(xiàn)為腹脹、劇烈疼痛、頻繁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1]。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為臨床針對IH患兒常用治療方式,效果顯著[2]。但由于學齡期IH患兒年齡相對較小,術后整體治療依從性相對偏低,預后效果不盡理想。計劃—執(zhí)行—檢查—處理(PDCA)模式是依照信息反饋原理,提出質量管理的模式,具有標準化、科學化、程序化等特點[3]。本研究回顧性收集光山縣人民醫(yī)院82例學齡期IH患兒,旨在從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探究PDCA模式應用價值。分析如下。
回顧性收集本院82例學齡期IH患兒(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按建檔時間不同分成兩組,各41例。其中PDCA組女4例,男37例,年齡6~13歲,平均(9.51±0.62)歲;對照組女2例,男39例,年齡6~12歲,平均(9.28±0.69)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納入標準:經(jīng)B超檢查、臨床癥狀、體征等確診為IH;均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符合手術及麻醉指征;聽力及表達能力正常者;患兒父母認知正常。
排除標準:惡性腫瘤者;合并肝、心、腎、肺、腦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精神疾病史者;凝血功能障礙者;全身免疫性病癥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嚴重營養(yǎng)不良者。
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術。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由護理人員口頭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包括注意事項、用藥指導及飲食指導、并發(fā)癥預防及處理方法等,并嚴密監(jiān)測呼吸、心率等生命體征,記錄其病情變化,若有特殊情況,及時上報主治醫(yī)師,對癥處理。
PDCA組接受PDCA模式干預。(1)計劃。由護理人員收集患兒病歷資料,依照具體情況實施詳細、科學評估,并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2)執(zhí)行。①健康宣教:由護理人員以童趣化語言形式與患兒交流,并以圖文結合和“一對一”訪談、播放動畫視頻等形式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內容包括疾病誘發(fā)因素及相關知識、術后注意事項、并發(fā)癥預防措施、正確處理并發(fā)癥方法,以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IH認知度,要求語速放慢、語調輕柔。②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認真、仔細觀察患兒心理變化,并裝扮成可愛動物形象與患兒交流,并站在患兒角度詢問問題,引導其講述自己內心真實感受,并保證不會告訴其他人,與患兒建立良好信任關系,及時鼓勵患兒,予以肯定,幫助其排除內心種種顧慮,以緩解其負面情緒,并告知患兒有些事情需要其獨立面對、完成,為不讓爸媽擔心,小朋友需要怎么做,如配合醫(yī)生等,此外,通過講故事方式告知其遵醫(yī)囑治療重要性及必要性,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③疼痛干預:依照患兒具體情況,采取個性化干預措施,如疼痛較強烈,則遵醫(yī)囑,以鎮(zhèn)痛泵緩解其疼痛感,若疼痛感相對較弱,則通過播放動畫片、講故事、看漫畫書等形式轉移其注意力,緩解疼痛感。④飲食干預:由護理人員叮囑患兒家屬,多食清淡、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食物,并和患兒做一個約定,若患兒可堅持完成每日飲食,則予以小印章獎勵,讓其有努力目標。(3)檢查。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定期以斯賓思兒童焦慮量表(SCAS)對患兒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1次/2 d),密切觀察病情恢復情況等,及時發(fā)現(xiàn)所存問題,并制定科學、有效解決方案。(4)處理。召開科室業(yè)務學習會議,將干預過程中所存問題公布,引導醫(yī)護人員端正對待問題態(tài)度,召開工作講評會,針對所存問題實施指導,著眼于改進方案,重視薄弱環(huán)節(jié)處理,并制定下一步計劃。
兩組均持續(xù)干預至出院。
(1)兩組治療依從性,依照患兒遵醫(yī)囑用藥情況實施評估,完全依從:自主按時完成;依從性一般:需家屬督促完成;依從性差:需督促才能勉強完成。(2)以SCAS評分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共132分,若分值≥48分,表示有焦慮情緒,分值越高,焦慮程度越重。(3)以改良面部表情評分法(FLACC)評分評估兩組術前、術后1 d、術后3 d疼痛程度,分值:5~15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輕。(4)以本院自制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問卷評估兩組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分為護理及時性、效果、服務、技術4個維度,每個維度30分,共120分,非常滿意:分值>100分;滿意:80~100分;不滿意:分值<80分,滿意、非常滿意計入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
PDCA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優(yō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n(%)]
干預后PDCA組SCA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CAS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 干預后PDCA組 41 78.26±6.62 34.53±4.14對照組 41 76.37±7.70 43.22±4.48 t 1.192 9.122 P 0.237 <0.001
術后1 d、3 d PDCA組FLACC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FLACC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FLACC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 例數(shù) FLACC評分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PDCA組 41 12.42±0.35 8.37±0.22 6.12±0.25對照組 41 12.26±0.38 10.24±0.21 7.51±0.29 t 1.983 39.370 23.246 P 0.051 <0.001 <0.001
PDCA組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學齡期兒童處于自我意識及人格發(fā)展塑形關鍵期,可理解簡單道理,能逐漸控制情緒,但適應能力、接受能力尚未發(fā)育成熟,面對陌生人物、環(huán)境時仍會產(chǎn)生緊張、焦慮、恐懼情緒,加之手術會對其機體產(chǎn)生一定創(chuàng)傷,易致使其對護理干預及治療產(chǎn)生排斥情緒,影響預后效果[4]。故臨床應采取合理、有效干預措施,以改善患兒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改善預后。
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學齡期IH患兒術后多以傳統(tǒng)護理措施干預,多注重病情觀察及干預,往往忽略其內心真實感受,難以使患兒完全理解、充分引起其共鳴,相對缺乏人性化及系統(tǒng)化,護理效果不盡理想。PDCA模式是針對患者病情、心理等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并針對性修訂、完善操作流程的護理模式,與傳統(tǒng)護理干預模式相比,更具人性化、系統(tǒng)化[5]。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PDCA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優(yōu),干預后SCAS評分較對照組低,術后1 d、3 d FLACC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由此可見,PDCA模式應用于學齡期IH患兒能有效提高治療依從性,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緩解術后疼痛感。原因分析為護理人員通過裝扮成動物形象、以童趣化語言形式與患兒交流,利于讓患兒卸下防備心理,便于溝通和拉近彼此距離,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采用動畫視頻播放等方式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形式多樣且豐富,更易被患兒理解、接受,進一步提高其對自身病癥認知程度,以講故事形式告知其治療重要性及必要性,及時予以其鼓勵及肯定,與其建立約定,設定獎勵機制,進而有效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加之站在其角度詢問問題,引導其講述自己內心想法及感受,針對其具體情況實施心理干預,幫助其排除內心種種顧慮,激發(fā)其樹立戰(zhàn)勝“病魔”信心,進而有效調節(jié)其心理狀態(tài),并通過多種形式轉移其注意力,利于緩解其術后疼痛感,此外,本研究數(shù)據(jù)還顯示,PDCA組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97.56%較對照組73.17%高(P<0.05),提示,PDCA模式應用于學齡期IH患兒能有效提升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究其原因可能與PDCA模式及時反饋、改進,使整個護理過程更具有序性、連貫性,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有關,進而利于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工作作出更高評價。
綜上所述,PDCA模式應用于學齡期IH患兒能有效提高治療依從性,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緩解術后疼痛感,提升家屬護理工作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