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娜,陳鳳俠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腫瘤中心,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河南大學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肺癌是我國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由于環(huán)境污染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根據(jù)《廣州市城區(qū)居民肺癌死亡率和發(fā)病率趨勢分析及預測》結果顯示,肺癌發(fā)病率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的晚期治療護理計劃及臨終關懷逐漸受到重視,其對于改善終末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有重要意義[1]。預立醫(yī)療照護計劃(ACP)是一種當患者的意識較清楚且仍具有行為能力時,依照自身的意愿及想法,對自己將來喪失決策及表達能力時,希望獲得的醫(yī)療照護措施做出事先的安排和申明的預立治護計劃,如某位終末期肺癌患者希望在臨終時放棄搶救及生命維持的計劃,是一種較先進的對于臨終期或重癥晚期患者生存、治護意愿的醫(yī)療方案[2]。但因其在國內的民眾了解度不高、受社會倫理影響,臨床實施案例較少,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豐富發(fā)展。本研究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分析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腫瘤中心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的KAP現(xiàn)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具體如下。
選取通過便利抽樣法選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腫瘤中心進行實習的86名實習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1~24歲,平均(22.87±1.46)歲,臨床實習時間2~9個月,平均(4.87±2.23)個月。納入標準:為河南省人民醫(yī)院腫瘤中心實習護生并對本研究知情,自愿接受納入研究。排除標準:問卷調查結果不完善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向86名實習護生發(fā)放紙質版或電子版調查問卷,并囑其填寫注意事項。
(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接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宗教信仰、家庭經濟情況、是否經歷較親近的親友去世、是否經歷患者最終死亡的臨床搶救工作、總計臨床實習時間、對ACP的了解程度、是否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
(2)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調查問卷[3]:每項問題分值0~5分,回答越正確或越正向積極分數(shù)越高,ACP相關KAP調查問卷三份問卷總分為150分,各為50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實習護生對ACP認知越了解、態(tài)度越正向、行為越積極。①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認知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的概念、大致流程、患者制定計劃內容、相關法律內容、患者代理人相關要求等10項問題。②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ACP相關態(tài)度調查問卷:內容關于是否支持推行實施ACP、現(xiàn)存ACP政策對患者及家屬是否有利、醫(yī)院對終末期肺癌患者采用ACP方案需要的具體措施、ACP方案對患者的意義是什么等。③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ACP相關行為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是否愿意積極宣傳該方案、參與終末期肺癌患者ACP臨床工作的積極性、為現(xiàn)存ACP政策提供意見及建議、是否愿意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輔導等。
填寫后對所有問卷進行收集,整合分析問卷結果,將問卷結果不完整或無法收回的問卷剔除。研究過程中共向86名實習護生發(fā)放問卷,其中84名實習護生的問卷有效回收,有效率為97.67%。
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使用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84名問卷有效的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認知調查問卷分數(shù)為12~41分,平均(19.74±4.26)分;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態(tài)度調查問卷分數(shù)為18~43分,平均(24.91±3.65)分;終末期肺癌ACP相關行為調查問卷分數(shù)為18~41分,平均(25.92±4.76)分。
不同性別、民族、宗教信仰、家庭經濟情況實習護生的KA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科及以上、經歷較親近的親友去世、經歷患者最終死亡的臨床搶救工作、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的實習護生的KAP評分高于其他實習護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ACP的KAP單因素分析(N=84)
將實習護生的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調查問卷得分作為因變量(連續(xù)賦值),將上述表格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并賦值(見表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接受教育程度、經歷較親近的親友去世、經歷患者最終死亡的臨床搶救工作、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均是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2 變量與賦值
表3 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的影響因素
我國ACP方案的推廣實施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在醫(yī)、護、患人群中認知率普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ACP的臨床推廣,相關研究表明終末期肺癌患者采用ACP方案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及家屬的心理負擔,是對患者臨終治療及后續(xù)事項安排意愿的更加系統(tǒng)化的整合,對我國醫(yī)療服務及臨終關懷工作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4]。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習護生對ACP的了解度較低,對臨床實施ACP方案的態(tài)度正向性較高,并對未來加入ACP宣教及工作參與性的積極性較高,接受教育程度、經歷較親近的親友去世、經歷患者最終死亡的臨床搶救工作、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均是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的影響因素。通過對研究對象進一步的詢問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關于ACP概念、內容、相關法規(guī)等問題回答正確率較低,部分研究對象表示之前缺乏相關知識的學習途徑,對ACP的了解不足,對認知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回答感到困難,關于對臨床推行ACP方案的態(tài)度、該方案對患者及家屬的意義等問題回答均較正向,但對現(xiàn)行政策及醫(yī)院推行措施等態(tài)度較反向,經調查詢問后部分實習護生表示其認為對終末期肺癌患者應用ACP方案是尊重其個體選擇的行為,可以緩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負擔,提高臨終期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開展,但現(xiàn)行政策及具體實施方案仍有不足之處,需要繼續(xù)改進,但部分態(tài)度呈反向的實習護生認為終末期肺癌患者,行為問卷中關于ACP的宣教及參與工作的積極性回答得分較高,但對現(xiàn)行措施意見及建議提出的積極性較低[5]。受教育程度能提高研究對象的文化素養(yǎng)與對新方案的接受程度,經歷親友去世或死亡患者的臨床搶救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研究對象對死亡的觀點及臨終關懷的態(tài)度,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能增加其對ACP的客觀認知,使實習護生對ACP的KAP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本院腫瘤中心實習護生對ACP的了解度較低,但對終末期肺癌患者臨床實施ACP方案的態(tài)度及作參與性的積極性較高,接受教育程度、是否經歷較親近的親友去世、是否經歷患者最終死亡的臨床搶救工作、學習或培訓過ACP相關知識均是實習護生關于終末期肺癌患者ACP相關KAP的影響因素,應加強對實習護生相關知識的學習培訓,提高其對ACP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為其未來參與ACP工作做好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