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志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各級院校都在積極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以期促進課堂教學質量與課程體系的提升與完善。新課標細化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設置了具有職教特色的學業(yè)質量標準,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遺留下的弊端亟待解決,基于此,本文簡要分析了現(xiàn)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中職語文思政建設的現(xiàn)狀,并據此針對性地提出了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方法,以期為各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語文;課程思政;現(xiàn)狀;方法論
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使得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中職學校的育人目標也逐漸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的高素質勞動者與技術型人才靠攏,在實際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專業(yè)技能以及思想觀念的提升優(yōu)化。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高尚情操以及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鮮明的育人特征。當前中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為使語文教育體系更具時代性、思想性與指導性,教師應以學科融合課程思政建設為切入點探索出中職語文教學改革的新方法,提升學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
一、現(xiàn)階段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灌輸,教學形式單一
當前,仍有部分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與教育改革步伐,在課堂中繼續(xù)采用單一的講授法為學生講解知識,講解的內容也流于表面,通常只對文章的字詞、語法、主題作簡要分析,沒有深入文章的精神情感世界。且過于看重理論知識的灌輸,使得語文課堂枯燥乏味,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滋生排斥語文學習的情緒。中職學生的教學培育是面向學生今后職業(yè)需求的,教師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觀念不僅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升,無法適配今后的崗位需求。
2.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動力不足
“開放辦學,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有效反映了中職院校招生門檻低、教學針對性強的特點,而持續(xù)的擴大招生也會導致總體生源質量水平下降的問題出現(xiàn)。學生在擇校時經過層層篩選,一些入學成績處于低層次的學生才會選擇中職院校就讀,整體學生的文化基礎都較為薄弱。在日常學習中則呈現(xiàn)出自我要求低、自制力不足、不重視學習以及缺乏明確的未來規(guī)劃等特征,不能滿足學科學習的基本要求,這也是當前眾多一線中職教師頭疼的問題。
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狀
1.學科內容與思政知識融合程度不足
經研究調查后發(fā)現(xiàn),學科內容與思政知識融合程度不足是當前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問題,這主要受語文教材內容設置的限制,教材在編寫時并未意識到學科將與課程思政結合,這使得教師較難發(fā)掘課本知識中可與課程思政結合的教學點,進而使得教學活動與現(xiàn)階段的教學改革任務要求不符,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次,中職語文教師思政教育能力不足也是兩者融合發(fā)展的制約因素之一,部分語文教師并未與思政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學習,導致自身思政教育內容了解不充分,不僅沒有發(fā)揮思政教育資源對學科建設的價值,也拖慢了語文教學改革工作的進度。
2.教學模式缺乏新意
大多數教師雖已意識到課程思政資源引入對學科建設具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也嘗試在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卻苦于沒有找到靈活高效的教學模式。實際課堂中,語文教師在融合思政內容時往往是以分析、講解的形式,學生普遍興趣度不高,鮮少與教師互動,導致學科知識以及思政知識都學習不充分,不能達到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修養(yǎng)以及愛國精神的目的。教師應注重提升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及靈活性,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開展前提,進一步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使每個學生的個人能力與思想得到針對性的提升。
三、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方法
1.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
長期以來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都沒有得到學校的重點關注,這使得部分任課教師對待課程思政的實施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抱持著敷衍的態(tài)度。學校應以實際行動引導教師樹立將課程思政融入學科教學的意識,并不斷提高其課程思政教育能力。例如,可定期組織中職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水平以及思政教育方面的培訓,展示一些卓有成效的案例,為各教師的教學實踐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也加強教師學科融合課程思政建設的信心,使其更加積極地在課程中挖掘可與思政理論結合的知識點,優(yōu)化教學質量。
2.結合教材內容促進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促進學生思想文化修養(yǎng)提升的功能,將其與思政教育理論結合能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質量,以明確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規(guī)劃推動學科朝著新課標制定的標準靠攏,使中職語文教學更為科學化、系統(tǒng)化。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促進學生思政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知識點,日常化課程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在講授《蘭亭集序》一課時,除了要帶領著學生感受漢字之美,加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也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啟發(fā)學生對生命生活保持向往與熱情。又如,在教學《國殤》時,教師可由作者對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禮贊轉向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情懷的講解,結合近代史實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3.采用靈活趣味的教學模式
中職學生普遍對于學習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學習動力,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本就不高,教師應優(yōu)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再進行系統(tǒng)的學科融合思政理論教學。教學模式若要兼?zhèn)潇`活性與趣味性則需要教師全面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科學情以及性格偏好,以此為依據設計教學活動?,F(xiàn)今的學生成長于互聯(lián)網時代,是各類社交媒體的主要用戶群體之一,教師可借助學生常用的QQ、微信等加強與其的溝通交流,以親和平等的態(tài)度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征,以此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分層化、針對化的教學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既能實現(xiàn)每個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進步,也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師關注、重視的,在學習中更有成就感與動力。此外,信息技術手段也能為打造趣味課堂提供有效助力,例如筆者就帶領學生在課堂中觀看熱門電影《戰(zhàn)狼》,以學生喜愛的形式與內容引導其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以英雄事跡培育其堅毅果敢的性格品質。
4.結合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有效性
中職語文課程的學習主要以理論知識為主,大量的概念知識學習難免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疲憊,教師應適當增加一些實踐活動喚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通過親身感受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從中得到感悟與啟示。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文藝作品的鑒賞大賽,在藝術的熏陶下陶冶自身情操并感受名人大家的精神情感世界。競賽的形式能有效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深入了解文藝作品時學生也能感悟到作者蘊含其中的理想抱負或人生態(tài)度,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著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灌輸,教學形式單一;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而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也受學科內容與思政知識融合程度不足、教學模式缺乏新意等因素制約進度較緩,可參考提高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能力、結合教材內容促進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采用靈活趣味的教學模式、結合實踐活動提高教學有效性等方法推進中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韓利.淺談中職語文與專業(yè)課的深度融合[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0(46):78-79.
[2]王潔歡,劉莎.5分鐘小挑戰(zhàn)游戲提高中職生學習語文積極性的實踐分析[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0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