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亭 曾慧慧
(1.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外國語學院,上海 200433;2. 曲阜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山東 曲阜 273165)
近十幾年來,基于使用取向(usage-based approaches)的二語習得研究在國際上發(fā)展迅猛,在國內也取得了初步成績(蔡金亭、王敏,2020)。該理論認為,語言是由構式組成的系統(tǒng),因此語言習得就是構式的習得(Ellis et al.,2016;王初明,2011)。二語習得不僅受各類輸入因素的制約(Ellis,2008;Ellis et al.,2016),還受學習者母語的影響(Ellis,2006;Ellis,2008)。
在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語習得研究中,英語動詞論元構式(verb-argument constructions)備受關注(蔡金亭、陳家宜,2019)。動詞論元構式是由動詞(或動詞短語)及其后面的名詞或者代詞組成的形義結合體(Goldberg,1995)。它至少包括三個子類:VL(Verb+Location) 指一個動詞后跟一個表示處所的詞或短語,如“graduate from school”;VOL(Verb+Object+Location) 指動詞后跟一個名詞短語和一個表示處所的詞或短語,如“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VOO(Verb+Indirect Oject+ Direct Object)指動詞后面跟兩個名詞短語,如“give me a book”(參見Goldberg et al.,2004:294)。前人對于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的研究大多關注學習者的構式知識和輸入因素的影響,少數(shù)研究也探究了學習者的母語對二語動詞論元構式使用的影響。目前國際上研究母語背景對二語動詞論元構式影響的研究主要有三項(R?mer, Audrey et al.,2014;R?mer et al.,2020)。這些研究或使用實驗方法,或使用語料庫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對比分析了德語、西班牙語等不同母語背景的二語學習者使用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情況,初步證實了母語的語言類型對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的影響。但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1)沒有對動詞論元構式的各子類加以區(qū)分。2)在總體報告各動詞論元構式頻數(shù)的基礎上,只關注了動詞的使用情況,沒有涉及介詞等的使用情況。3)只關注頻數(shù)信息,沒有對動詞論元構式進行錯誤分析。4)使用的語料庫雖然語料數(shù)量多,但包含多個話題,而話題往往會對二語產(chǎn)出,特別是詞匯使用,產(chǎn)生較大影響。5)關注的學習者的英語都已達到高水平階段,有必要對其他水平層次的受試進行擴展研究。
鑒于此,本文擬從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選取具有中等水平的多母語背景的學習者,選取相同話題的作文語料,對其中的動詞論語構式進行錯誤標注與檢索分析,從動詞、介詞的頻數(shù)和動詞論元構式的各類錯誤入手,比較分析代表不同語言類型的德語、西班牙語、漢語是如何影響英語(二語)動詞論元構式使用的,以此探究語言類型對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的影響程度。
運動事件(motion event)是“包含運動或持續(xù)靜止狀態(tài)的場景”(Talmy,1985:61),在世界諸語言中普遍存在。Talmy(2007:70)認為一個典型的運動事件包括宏事件和副事件。宏事件包括4個基本成分:圖形(Figure)、背景(Ground)、運動(Motion)和路徑(Path)。圖形是相對于另一個物體(即背景)而運動的物體;背景是圖形運動的參照物。運動指移動本身;路徑指物體運動時的路線或方向。副事件主要包括運動的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例如:
(1) He sat on the chair.
[圖形] [運動] [路徑] [背景]
(2) He ran into the room.
[圖形] [運動+方式] [路徑] [背景]
例1中,he為圖形;sat為運動;on為圖形運動的路徑;the chair為背景。例2中圖形和背景分別為he和the room;動詞run除表示運動外,還表示運動的方式;into為運動的路徑。
根據(jù)運動事件核心成分(即路徑信息)詞匯化模式的不同,Talmy(1991)將世界上的語言劃分為兩類:衛(wèi)星框架語(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和動詞框架語(verb-framed languages)。在衛(wèi)星框架語中,路徑信息主要由衛(wèi)星成分來表達,如日耳曼語系中的英語、德語等和斯拉夫語系中的俄語、捷克語等;在動詞框架語中,路徑信息主要由運動動詞來表達,如西班牙語、土耳其語等。但Talmy的語言類型二分法受到Slobin(2004)的質疑。Slobin發(fā)現(xiàn)Talmy的二分法并不適用于所有的語言(如漢語)。因此,Slobin提出了語言類型分類的第三種可能性,即平衡框架語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在平衡框架語言中,運動事件的方式和路徑是由對等的語法成分編碼,漢語就屬于此類①。
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研究雖然常常涉及多種母語背景的學習者,但有些學者只是把二語學習者作為一個整體,將其與英語本族語者進行比較,其目的是證實二語學習者對動詞論元構式的使用同樣受到各種輸入因素的制約(Ellis et al.,2014)。令人欣慰的是,R?mer團隊有意選取了不同母語(代表不同語言類型)背景的高水平學習者,深入研究了他們的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知識,發(fā)表了以下三項系列研究。
首先,R?mer, Audrey et al.(2014)使用自由聯(lián)想任務(free association task),比較了母語為西班牙語、捷克語和德語的高水平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產(chǎn)出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情況,其中德語與英語同屬于典型的衛(wèi)星框架語,西班牙語是典型的動詞框架語,而捷克語屬于不典型的衛(wèi)星框架語,兼具衛(wèi)星框架語和動詞框架語的特征。該測試使用在線Qualtrics調查系統(tǒng)(Qualtrics survey system)完成,共包括20個動詞論元構式框架(frame)。受試首先在屏幕上看到答題要求,需要在每一個缺失動詞的動詞論元構式框架中(如:he____________her the...),填寫出想到的第一個動詞。研究發(fā)現(xiàn),三組二語學習者產(chǎn)出動詞的結果與英語母語者產(chǎn)出結果的相關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母語為德語、捷克語和西班牙語的學習者,而且同一個構式中的動詞選擇與母語者的擬合度排列順序也呈現(xiàn)出相同規(guī)律,表明學習者對動詞論元構式的動詞知識受母語語言類型的影響。
其次,R?mer, Audrey et al.(2014)將學習者語料庫和心理語言學實驗相結合,進一步考察母語分別為德語、西班牙語的高水平學習者對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知識掌握情況。研究者一方面從ICLE(International Corpus of Learner English)和LINDSEI(Louvain International Database of Spoken English Interlanguage)兩個學習者語料庫中分別選擇了對等的德語、西班牙語母語者的英語議論文和口語訪談語料,并分別提取了其中的動詞論元構式。另一方面,研究者采用動詞流利性測試(verbal fluency test),要求英語本族語者和母語為德語、西班牙語的英語學習者,用60秒的時間,在每一個缺失動詞的動詞論元構式框架下(共20個),盡可能多地填寫出恰當?shù)膭釉~。研究者在報告語料庫分析結果和實驗結果時,采用了相似的思路,都是先展示兩組學習者所有動詞論元型式(pattern)中動詞的類符和形符信息,再報告高頻動詞信息,最后以“V about n”和“V with n”為例,比較高頻動詞使用情況。主要結果可以概括為兩點:1)兩組學習者的表現(xiàn)相似之處較多,但他們在ICLE和LINDSEI庫中的表現(xiàn)有明顯區(qū)別,說明體裁(議論文和口頭訪談)對動詞論元構式中動詞使用有較大影響。2)兩組學習者的有些細微差異可能與母語遷移有關。例如,在ICLE語料庫中,母語為西班牙語的學習者產(chǎn)出了“marry”(如:she wants to marry with Hastings),而母語為德語的學習者卻沒有這種情況,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受西班牙語“casarse con”的影響。在實驗任務中,只有母語為德語的學習者在回答“V with n”框架中的動詞時,常用“sing”,這可能受德語“mitsingen”的影響。
最后,R?mer et al.(2020)仍采用語料庫和動詞流利性任務,通過頻數(shù)統(tǒng)計、相關分析等方法,進一步比較了英語本族語者和母語為德語、西班牙語的高水平學習者對英語動詞論元構式更多型式(34個)的使用情況。研究者通過對“V about n”“V with n”“V reflexive pronoun”三個型式的相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學習者與英語本族語者產(chǎn)出動詞類符的相關系數(shù)均在0.63(含)以上,兩組學習者的共性大于差異。研究者認為這種相似性既與母語遷移有關,也與學習者創(chuàng)造性有關。
綜上所述,在以上三項研究中,只有第一項特別關注并發(fā)現(xiàn)了比較明顯的母語類型影響,后兩項研究的結果說明母語類型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在產(chǎn)出動詞論元構式的動詞上的共性大于差異,母語的影響相當微弱。筆者認為二語動詞論元構式的研究不應局限于動詞,而應該擴大到其他構成要素,同時不應該只重視頻數(shù)及相關信息,還應該深入分析學習者對動詞論元構式的誤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學習者的母語類型對他們使用動詞論元構式的影響。
本研究運用學習者語料,從中選取母語為德語、西班牙語、漢語的學習者關于同一題目的英語作文,對其中的動詞論元構式進行標注與分析,通過比較三組學習者的表現(xiàn),來揭示他們的母語類型對動詞論元構式使用的影響。
1)母語為德、漢、西的學習者在使用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動詞、介詞方面有什么差異?
2)母語為德、漢、西的學習者在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各類錯誤方面有什么差異?
本研究的語料選取TOELF11 語料庫,包含了11種母語背景的學習者關于8個題目的英語議論文,每種母語背景的學習者各1,100篇作文,這些作文經(jīng)專業(yè)人員評定為高、中、低三個檔次。為保持母語為德、漢、西的學習者的作文具有可比性,首先要求作文題目相同,我們選取了作文篇數(shù)都較多的一個題目: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Itisbettertohavebroadknowledgeofmanyacademicsubjectsthantospecializeinonespecificsubject.其次要求作文得分相近,筆者選取了中檔得分的作文,確保作文有一定長度,能較為充分地反映母語的影響。最后要求作文篇數(shù)相同,因此從母語為德、西、漢的學習者符合前兩個條件的各64、67、94篇作文中分別隨機抽取了60篇,作為下一步標注與分析的基礎。
語料標注涉及動詞論元構式的類型和動詞論元構式的正確性兩個方面,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手動找出每一篇英語作文中所有動詞論元構式的形符(token),并判斷每個形符所屬的子類。如前文所述,動詞論元構式包括VL、VOL、VOO等子類。通過對語料中動詞論元構式的分析發(fā)現(xiàn)VOO構式出現(xiàn)的頻數(shù)較低,因此本研究只集中報告前兩類構式的相關結果。因為我們選取的語料屬于議論文,所以學習者使用的動詞論元構式多表示抽象意義,例如:
(3)Wegraduated from school[VL].
(4)Youspend eight hours on study[VOL]
其次,判斷動詞論元構式的正誤情況。該過程了參考了《牛津英語搭配詞典》(英漢雙解版)、當代美國英語語料庫(COCA)、英國國家語料庫(BNC)等相關內容,并咨詢了英語本族語者。具體的標注方案詳見表1。
表1 語料中動詞論元構式的正誤情況標注方案
對作文語料中三類動詞論元構式標注完成后進行語料分析,包括以下步驟。(1)首先使用 AntConc (3.58w) 分別檢索三類構式,然后統(tǒng)計出每類構式中動詞和介詞的形符和類符頻數(shù)。(2)對三類構式中動詞、介詞分別進行了檢索,統(tǒng)計出每類構式中動詞與介詞的形符和類符頻數(shù)以及類符/形符比(簡稱為TTR②)。(3)對三組學習者的各類構式分別進行檢索,統(tǒng)計出正確用法和各類錯誤用法的頻數(shù)及其百分比。為了比較三組學習者在各類動詞、介詞、錯誤頻數(shù)分布上的差異,還使用了卡方檢驗。
本節(jié)分別報告三類學習者在使用動詞論元構式中動詞和介詞方面的差異。首先來看動詞使用情況。表2包含了三組學習者使用兩類構式的動詞頻數(shù)信息,類符頻數(shù)指的是不同的動詞數(shù),形符頻數(shù)是所有動詞出現(xiàn)的總次數(shù),TTR反映了動詞多樣性的程度,數(shù)值越大說明學習者用詞的多樣性越強。從表2 中TTR數(shù)值來看,三組學習者使用動詞的多樣性在各構式中呈現(xiàn)不同的順序等級,在VL構式中是西語組>德語組>漢語組,在VOL構式中是漢語組>西語組>德語組。
表2 三組學習者在動詞論元構式中使用動詞的頻數(shù)信息
為探究三組學習者在使用動詞方面的差異,我們用卡方檢驗分別比較了他們在每類構式中動詞類符頻數(shù)和形符頻數(shù)的分布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三組學習者的動詞類符頻數(shù)分布在三類構式中都沒有顯著差異(p>0.05);他們的動詞形符頻數(shù)分布VL和VOL構式中有顯著差異(χ2=19.682,p=0.000;χ2=14.826,p=0.001)。結合表2中VL和VOL兩類構式的形符頻數(shù),發(fā)現(xiàn)三組學習者都呈現(xiàn)德語組>漢語組>西語組的規(guī)律。這個順序正好與三種母語與英語的類型相似性一致,其中德語與英語都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漢語屬于平衡框架語言,也有一些與英語相似的類型特征;而西班牙語則屬于動詞框架語,與英語差異最大。這說明,至少對于VL和VOL構式,學習者的母語與目的語的類型相似性會影響其中動詞的形符頻率,相似的語言類型會促進動詞形符頻數(shù)。這個發(fā)現(xiàn)與R?mer, O’Donnell et al.(2014)的結論一致,因為他們也證實了類型相似性的正面影響。
為了直觀地表示三組學習者在各類構式中具體動詞的頻數(shù)分布規(guī)律,我們分別針對每個構式制作了動詞類符-形符頻數(shù)分布圖,發(fā)現(xiàn)三個構式呈現(xiàn)了相似特點,因此僅以VL構式為例進行說明。從圖1可以看出,在VL構式中有一個頻率特別高的動詞“specialize”,其形符頻數(shù)占總形符頻數(shù)的比例很高。其他動詞的形符頻數(shù)逐漸降低,動詞的排列順序與它們形符頻數(shù)成反比,遵循齊夫定律(Zipf’s Law)。這一發(fā)現(xiàn)與Ellis & Ferreira-Junior(2009)的結果一致。我們的數(shù)據(jù)說明,在表示抽象意義的動詞論元構式中,動詞的分布也符合齊夫定律的預測。
圖1 VL構式中動詞類符-形符頻數(shù)分布圖
其次,比較三組學習者在VL和VOL構式中使用介詞上的差異。表3包含了三組學習者在兩類構式中使用介詞的類符、形符頻數(shù)信息等。從表3中可以看出,德語組在兩個構式中使用的介詞類符頻數(shù)都最高,分別為8和7,說明德語與英語同屬于衛(wèi)星框架語的特點似乎有助于母語為德語的學習者習得英語介詞。但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三組學習者在兩個構式中介詞類符頻數(shù)的分布上都沒有顯著差異(p>.05)。從介詞形符頻數(shù)分布來看,在兩個構式中都呈現(xiàn)出德語組>漢語組>西語組的規(guī)律,卡方檢驗顯示頻數(shù)分布存在顯著差異(VL構式:χ2=15.54,p=0.000;VOL構式:χ2=15.929,p=0.000)。這個分布規(guī)律與這三種母語與英語的類型相似性呈正相關,說明類型相似性顯著影響介詞形符的產(chǎn)出。對于母語為德、漢、西的三組學習者而言,他們的母語與英語的相似性依次降低,兩種語言在VL和VOL兩個目標構式上的相似性也依次降低。當母語和二語的對應構式存在較多相似性時,它們的構成要素(詞匯)存在更為密切的連接,這樣當學習者在用二語表達意義時,母語構式更可能被同時激活,從而發(fā)生母語遷移(Cai,2015)。
表3 三組學習者在動詞論元構式中使用介詞的頻數(shù)信息
我們首先報告三類學習者的總體正誤情況。從表4中可以看出,在兩類構式之中,三組學習者的正確率順序都是德語組>漢語組>西語組,也與這三種母語與英語類型相似性層級一致,說明學習者的母語與目的語的類型相似性有助于正確使用動詞論元構式。
表4 三組學習者使用動詞論元構式的總體正誤情況
筆者對各類標注錯誤檢索發(fā)現(xiàn),各類錯誤的頻數(shù)不高,為便于下一步統(tǒng)計分析,我們將[V]和[VF]合并為動詞類錯誤,將[N]和[NU]合并為名詞類錯誤。下面的表5和表6分別展示了三組學習者在使用VL、VOL構式中出現(xiàn)的錯誤情況。我們重點報告與討論關于動詞和介詞的錯誤。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三組學習者在VL和VOL構式中的動詞錯誤分布都沒有顯著差異(p=0.185;p=0.717),說明它們的母語類型對動詞錯誤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有兩點原因,一是動詞作為語言的核心詞類,在學習者的母語和二語中大都存在對應動詞,母語對英語動詞的影響差別不大;二是三組學習者對英語動詞高度重視,在學習中下功夫較多,掌握程度差異不大。但是,介詞錯誤的情況較為復雜。在VL構式中(表5),德語組的介詞錯誤數(shù)量最多(25例),西語組和漢語組的數(shù)量接近(分別為15和13例),卡方檢驗表明其頻數(shù)分布具有邊際顯著差異(p<0.10)。但在VOL構式中(表6),就介詞錯誤頻數(shù)來看,西語組>漢語組>德語組,也具有邊際顯著差異(p<0.10)。這個矛盾的結果好像說明母語類型對介詞使用的影響存在變異性,在VL構式中母語與目的語的類型相似性沒有發(fā)揮幫助作用,但在VOL構式中類型相似性有助于減少介詞使用錯誤。母語遷移的這種差異性表現(xiàn)可能與目標構式的復雜性有關。因為VOL比VL構式多一個賓語,在VOL構式中三種母語與英語的異同表現(xiàn)更為明顯,因此母語影響的強烈程度差異也更大。
表5 三組學習者使用VL構式的錯誤情況
表6 三組學習者使用VOL構式的錯誤情況
本文通過對TOELF11 語料庫中母語為德語、漢語、西班牙語學習者的同題目、同水平英語作文進行標注與分析,考察了二語學習者的母語類型對他們使用英語動詞論元構式的影響。主要發(fā)現(xiàn)有:1)學習者的母語與目的語的類型相似性對VL和VOL構式中動詞與介詞的類符頻數(shù)都沒有顯著影響,但對形符頻數(shù)有顯著影響,類型相似性越高,形符頻數(shù)越高。2)母語與目的語的類型相似性有助于提高動詞論元構式使用的正確率。但類型相似性對動詞錯誤和介詞錯誤的影響不同。三組學習者的動詞錯誤頻數(shù)分布在VL和VOL構式中都沒有顯著差異,但他們的介詞錯誤分布呈現(xiàn)變異特點,其錯誤頻數(shù)順序在VL構式中是德>西>漢,在VOL構式中是西>漢>德,而且兩個頻數(shù)分布都有邊際顯著性。這說明類型相似性的作用對介詞錯誤的影響與構式的具體類型有關,只有在VOL構式中類型相似性越高,介詞錯誤越少。
本文只用語料庫方法研究了母語類型對動詞論元構式的影響。但動詞論元構式不僅可能受母語影響,還受到頻數(shù)、突顯度(salience)、原型性(prototypicality)、或然性(contingency)等輸入因素的制約,今后可采用語料庫與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同時考慮母語遷移和輸入因素的影響。當然,我們可以用這些方法進一步研究以上因素對其他構式習得的影響。
注釋:
① 對于漢語的類型歸屬存在爭議,詳情可參見吳建偉(2009)和史文磊(2012)。
② TTR常用小數(shù)來表示,本文用百分數(shù)表示借鑒了R?mer, O’Donnell et al.(2014,2020)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