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田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臨山小學,山東棗莊 277000)
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錯題的講解,教師習慣于見題講題,遇錯糾錯,沒有對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浪費了這一“寶貴”資源。面對錯誤,教師應理性看待,讓學生從認識錯題原因,反思糾錯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糾錯,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1]。
數學學科知識點較多,小學生在學習中難免出現錯誤。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對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癥下藥[2]。一些學生會重復犯一些錯誤,“一錯再錯”反映了學生對待錯題的不良態(tài)度。例如,在學習“比”時,圍繞拓展練習,某學生將題算錯了,之后進行了糾錯,但交給教師時,還是錯誤解法。這種遇錯題盲目訂正的現象很多。還有一些學生,在面對錯題時,草率處理,沒有對錯題進行細致分析。例如,在“比例尺”概念學習中,對單位“1”的認知是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將概念混淆,無法正確認識單位“1”,所以在解題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錯。對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出錯的原因,變“錯”為“寶”,挖掘錯題“資源”,激活學生數學思維。
“學起于思”,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也要反思“學生為什么會出錯”,從錯題中發(fā)現原因,找準原因,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體系[3]。很多時候,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往往是直接進行糾錯,指出錯誤點。其實,對學生的出錯點,教師應首先關注學生的想法,然后探究其為什么出錯,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改正,讓學生學會反思。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在講解完相關知識點后,教師引出練習題“248÷16=?”讓學生思考如何解答。某學生的計算結果為248÷16=155。顯然,該結果是錯誤的,但學生為什么會出錯?教師先引導學生利用“商×除數=被除數”的驗算方法,去驗證該解法是否正確。學生計算后發(fā)現,155×16,并不等于248。也就是說,這個結果是錯誤的。之后,我們將解題方法進行了分析:248÷16 是除不盡的,如果將被除數擴大十倍,2480÷16 是可以除盡的,但應將最后的商縮小10 倍。該學生顯然忘了最后一步。出現這一問題,與學生對“小數除法”的規(guī)則掌握不牢有關。所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法,傾聽不同學生的想法,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讓錯題成為指引學生走向正確解法的“明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解題的趣味。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于學生的錯題“資源”,教師要正確對待,及時引導學生從錯題中追根溯源[4]。
例如,在學習完“圓的面積”后,還有學生將“面積”計算與“周長”計算混淆。面積與周長是不同的概念,結合一個圓,教師可以圍繞“面積”與“周長”,讓學生對比分析:沿著圓旋轉一周,所得到的是圓的周長;用手掌將整個圓蓋住,所得到的是圓的面積。這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周長”與“面積”的差異性,讓數學課堂更加精彩。
在數學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題,教師要注重疏導與引領,通過建立錯題集方式,引導學生反思解錯的原因,讓學生在尋找錯誤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建立錯題集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將平時做錯的題抄下來,分析自己解錯的原因,能降低出現類似錯誤的頻率。有些錯題的出現,往往是“低級錯誤”,如書寫格式不規(guī)范,忘記寫得數等。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在進行認真思考后,大多能夠改正過來,并養(yǎng)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有些錯誤與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關。針對這些錯誤,教師應通過分析學生的錯題集,對有價值的錯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如易混淆的概念、題型相似而解法不同的綜合性習題、特殊解法的經典題型等。對錯題集的利用,不是單純地將錯題摘抄一下,而是要明確解錯的點。因此,教師要告知學生明確易錯點,并進行規(guī)避。錯題集就好比是一張“藥方”,學生應將出錯的地方、解錯的原因描述出來,便于在以后的解題中,能夠反思錯誤、改正錯誤[5]。
另外,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錯題集的方法。對錯題部分,要寫清楚錯誤原因。例如,列豎式計算時,一些學生忘記進位、忘記退位,如果將責任劃分為“太粗心”,則顯得敷衍了事。此時,教師要讓學生將正確的列豎式方法進行抄寫,在進位或退位點,標記“小貼士”,以引起注意。此外,教師也可讓學生利用“小紅星”符號來標記不同題型的難度或出錯次數;用“小圓圈”來標記錯題原因。總之,教師要讓學生正確摘錄、對照比較錯題原因,從錯誤中提高解題針對性[6]。
針對學生的錯題,教師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第一,重視預習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堂重點進行預習,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第二,對錯題進行強化練習。學生出現解題錯誤,很多情況下是對相關題目或數學知識點掌握不足。教師應圍繞錯題,設置相應的練習題,特別是根據不同學生出錯原因,分層設置不同的練習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和審視知識點,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第三,注重基礎知識點的講解。解題出現錯誤,很多時候與學生的基礎點掌握不到位有關。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基礎點的講解,剖析基礎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深化學生理解。第四,提煉解錯原因,有的放矢進行教學。錯題的出現,必定有原因。對于不同原因,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針對疏忽、大意出錯的問題,教師要提高學生檢查意識,讓學生通過驗算的方式對答案進行驗證,使學生在做題時更加認真、細心;對于一些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教師要對該類知識點進行整理,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挖掘錯題原因,強化對學生解題過程的指導。第五,注重解題習慣養(yǎng)成。在數學解題中,學生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如自查反思習慣、錯題改正習慣、規(guī)范書寫習慣等。在平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解題方法進行嚴格要求,使其保持書寫整潔、規(guī)范,對不同題型解題,運用相應的檢查方法,做到“一看、二算、三檢驗、四比較”,消除錯題根源。
綜上所述,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錯題,在學生出現錯誤時,要積極對待,合理引導。同時,教師要對錯題進行有效歸類,對錯誤原因進行剖析和梳理,給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從而降低學生的出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