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影
朱永新教授說“教育根本變革應始于學校形態(tài)”,“未來的教育,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育”,應該從“建立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社區(qū)”、“建立教育的國家標準和國家教育資源庫”、“建立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教育考試評價制度”三個層面來進行變革。有感于此,結合我區(qū)目前的教育形態(tài),我想從“面向未來的學習空間建設”、“面向學生的學校理念建設”和“面向教師的培養(yǎng)體系建設”來談談我對建構面向未來生活的學校的思考。
一、建構面向未來的學習空間
在海滄,我們見到了豐富多彩的義務教育學校樣態(tài):有廈門市最大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北師大廈門海滄附校;有優(yōu)質的雙十海滄附校;有唯美教育的海滄延奎實驗小學;還有小而精致的青礁小學……我們嘗試用不同的學習空間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熱情,支持在學習中發(fā)展不同的技能,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當然,有的學校的學習空間打造很成功,有的還要不斷完善。那么,如何打造面向未來的學習空間呢?
首先,學??臻g建設的理念先行。辦學理念是對本校辦學價值和觀念的概括性表述,既決定了學校的課程建設,也影響著學校文化設計。比如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實驗小學以“踐行M.A.N.教育,讓生命更幸?!睘楹诵霓k學理念,打造M.A.N.教育品牌。這個M.A.N.教育理念有四層意思:一是培養(yǎng)全人(MAN);二是“慢”的藝術;三是天真浪“漫”的童年;四是“蔓”延成長的生命。所以,在鎮(zhèn)海區(qū)實驗小學的空間設計中,無論圖書館、美術作品展示室、公共走廊,還是架空層,處處體現(xiàn)著M.A.N.教育元素。
其次,學習空間建設的一室多區(qū)域。我們要意識到未來教育更加關注學生個體及其差異,未來課程也要求更加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風格。那么,與未來教育的理念相匹配的,我們要打造不一樣的學習空間,教室不僅僅有“教學區(qū)”,更有“教師臨時辦公區(qū)”、“儲藏收納區(qū)”、“公共活動區(qū)”和“作品展示區(qū)”。這種學習空間的設計我們可以借鑒幼兒園教室里,學習區(qū)、活動區(qū)、休息區(qū)等的多區(qū)域化設計。當然,形式上有相像之處,而不同于幼兒園的是,這種基于學生發(fā)展需求的學習空間打造更富有探究性和整體性。比如,我們區(qū)青礁小學的多功能圖書館,一道移動屏風隔開的是書法教室和圖書閱覽區(qū);屏風移動,這個圖書館瞬間就是教師會議室、公開課研討室、師生閱讀故事分享現(xiàn)場會等。
二、建構面向學生的學校理念
未來教育,還是要回到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上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呢?培養(yǎng)造就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或者,我們可以用《中國教育現(xiàn)代2035》提出的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來說一說。“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全面發(fā)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終身學習,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發(fā)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币虼?,未來教育更加注重面向學生的學校理念建設。
1.面向學生的理念建設,學校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杭州市行知小學,從大門的校名開始,都是學生的作品。在這里,“眼中有學生”不是一句口號。他們從“我們的教育到底缺什么?”的反問出發(fā),提出“兒童生活力教育”,培養(yǎng)會生活、會學習、會創(chuàng)造的未來人。泰戈爾說,“好的教育,是讓每一個人踏入生活之河而毫無懼色。”行知小學的生活力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精神,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2.面向學生的理念建設,學校是有故事的地方。杭州文三集團分管后勤的陳副校長用一個最不吸引人的講座名字《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思考》,講了一個最吸引人的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探索出學校特色的故事。文三街小學很出名,教學質量杠桿的,群眾口碑好。這樣一所名校,雖然老校區(qū)再過兩三年就要搬走,但是,在這將近1000個的日子里,給孩子和老師營造出一個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還是很重要的。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以什么為依托呢?于是,一顆有故事的青蘋果誕生了。陳校長說,“對于讀小學的孩子來說,他們充滿好奇心,生機勃勃而又缺點自制力,就像青青澀澀的綠蘋果。走過這青色的六年,當他們回憶起文三,他們會想到什么?我們得給孩子一個有故事的學校?!庇谑牵iT口的青蘋果樹種起來了(雖然是假的,因為真蘋果樹無法一年四季常綠),這棵蘋果樹有一個大氣的名字叫“理想樹”。一年級新生入學,就在樹下鋪上自己的心愿石,等六年級畢業(yè)了再帶走。一至六年級的教室班牌、教室布置,是青蘋果逐漸變紅的樣子,體現(xiàn)孩子的成長過程。校歌是《青色的夢想》、學校有“夢想劇場”……所有的一切扣緊這顆原本不起眼的青蘋果,變得那么童真有趣而富有意義。這場講座,最后虜獲了我們在場所有校長的心,這顆青蘋果也成為了我們杭州集訓最有故事的綠蘋果。
三、建構面向教師的培養(yǎng)系統(tǒng)
剛剛,我們談了未來教育需要的學習空間支撐如何去打造,未來教育的學校理念建設的兩個維度,未來教育說到底是教育方式的改變,而教育方式的改變是教育人觀念的改變。
杜威說,“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xiàn)在的學生,就是在剝奪孩子們的未來?!边@個“我們”,狹義的說,就是與學生關系更為密切的教師。近20年的受教育歷程,使我們的老師在初為人師的時候,不自覺地就用自己曾經(jīng)接受過的教育方法去教育自己現(xiàn)在的學生,不少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由于教學定勢,也不知不覺用自己一貫的教學方法去教育學生。我們必須改變教師培養(yǎng)的維度和體系。
1.全科視角下的教學共同體。課程的分科設置便于學科教學的具體化推進,但,課程的分科不是學生學習的塊狀化,而是全科視角下的整體推進。今天,我們提STEAM課程,我們嘗試課程整合,仍是分科的思考范疇,因為我們的教研還是單科的教研,我們的所謂教師共同體,很多時候還是單一學科的共同體。面向未來,我們可以嘗試以年級組為單位的教學共同體,讓教師和學生都清晰這一年的總目標:不管哪個學科,都是為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和素養(yǎng)的提升;我們也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成教學共同體,面對50個本來就有差異的學生,給予適性的教育。
2.終身學習的教師隊伍建設。終身學習,這不是一個新名詞,在這里,我還是要用這個詞來說明教師培養(yǎng)工作的系統(tǒng)性。還記得我的帶教老師曾經(jīng)不止一次的告訴我,“作為一個英語老師,不管你多有教學經(jīng)驗,不能因為忙于教學的借口,而忽略自己的專業(yè)學習,每天半個小時的口語學習一定要堅持住?!苯處煹慕K身學習,應該涵蓋三大類:學科專業(yè)技能、教育教學理論、信息技術,與時代共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