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在我國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當事人通過改變訴訟請求、變更當事人人數等方式,濫用訴權重復提起訴訟的情況經常發(fā)生。這種重復起訴行為不僅會使對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大大增加,更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不利于司法權威。2015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首次使用了“民事重復起訴”這一概念,并規(guī)定了認定重復起訴的三個要件以及對重復起訴行為的處理方式,明確表示禁止重復起訴。但是對重復起訴的三個認定要件——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并沒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細化解釋,這也就導致民事訴訟法學界對于“重復起訴”相關認定要件尚未形成統(tǒng)一完整的認識,在面對復雜的案件時,無法對重復起訴進行準確的認定。因此,本文擬通過界定“重復起訴”的概念、分析我國當前“重復起訴”認定的現狀以及重復起訴認定存在的問題,希望對重復起訴的認定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重復起訴;認定要件;訴訟標的;訴訟請求
一、民事重復起訴的概念
探究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的認定問題,首先應當對“重復起訴”的概念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對于基于同一基礎事實向其他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凡是會增加對方當事人的訴累、增加司法機關審理案件的壓力或者造成裁判矛盾的,均構成“重復起訴”。此觀點最大的漏洞在于將會擴大重復起訴的規(guī)制范圍,不利于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救濟;第二種觀點認為,應當將重復起訴限定在訴訟系屬階段。首先,在前訴作出生效判決前,當事人又就同一訴訟標的提起后訴的,應當認定為重復起訴。其次,即使前后兩訴的訴訟標的不同,但是訴訟爭點相同,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審理或者以反訴的方式處理時,亦可認定為重復起訴i;第三種觀點認為,重復起訴包括前訴屬于訴訟系屬中的重復起訴和前訴裁判已生效的重復起訴兩種類型。但是對于后者,適用既判力的消極作用進行規(guī)制。因而認為前訴裁判已生效的重復起訴“已經為既判力所遮斷”ii,重復起訴實質上僅包括前訴屬于訴訟系屬中的重復起訴一種情形。
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的規(guī)定,重復起訴應當包括訴訟系屬中的重復起訴和前訴裁判已生效的重復起訴兩種類型iii。但是對于上述第三種觀點中前訴裁判已生效的重復起訴運用既判力效力進行規(guī)制這一做法,本文并不認同。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通常認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僅及于判決的主文,而判決理由部分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認定并不在既判力的效力范圍內。但是在實踐中,當事人通過否定前訴判決理由部分所認定的法律關系,以此提起重復訴訟,并試圖獲取實質上與前訴判決相矛盾之判決的情形比比皆是。對于這類重復起訴,根據既判力理論,判決理由部分所認定的法律關系并不在既判力的效力范圍內,因此后訴可以再次就其進行爭訟。由此可見,既判力理論只能規(guī)制一部分重復起訴,并不能有效地阻斷重復起訴。
結合我國《民訴法解釋》的規(guī)定以及上述觀點,本文認為,民事重復起訴的概念應當概括為:在民事訴訟中,對尚在訴訟系屬中或者已經作出生效裁判的案件,當事人基于相同的訴訟標的向法院提出相同或者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的訴訟請求。
二、我國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認定的現狀
(一)立法現狀
1.明確規(guī)定了重復起訴的認定要件
我國《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明確規(guī)定,構成重復起訴須同時符合以下三個認定要件:(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2.規(guī)定了重復起訴認定的兩種例外情況
(1)對有新的事實發(fā)生的再次起訴的認定
我國《民訴法解釋》第二百四十八條規(guī)定:裁判發(fā)生法律效力后,發(fā)生新的事實,當事人再次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裁判發(fā)生法律效力后所發(fā)生的新的事實,當事人不可能在前訴中就該事實進行積極的辯論,該事實也不可能被前訴生效判決所確認,因此應當賦予當事人就該事實進行爭訟的權利,當事人以此提起的訴訟不受禁止重復起訴的約束。
(2)對撤訴后再次起訴的認定
我國《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一款和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分別對一審和二審程序中撤訴后再次起訴情形的認定進行了規(guī)定:
原告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不認定為重復起訴,人民法院應予受理iv。在第一審程序中,若人民法院準許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那么,就相當于原告從未提起過訴訟,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前訴”,所以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當然不構成重復訴訟。
原審原告在第二審程序中撤回起訴后再次起訴的,應當作為重復起訴予以禁止。原審原告在二審程序中撤回起訴,則會使經過一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被一并撤銷,大大浪費了司法資源v。在此種情況下,應當將撤訴后的再次起訴作為重復起訴予以禁止,否則,便是對浪費司法資源行為的肯定。
(二)司法現狀
我國2015年頒布的《民訴法解釋》第一次使用了“重復起訴”的概念,此前,我國長期使用“一事不再理”理論對重復訴訟行為進行規(guī)制。這也就導致我國對于“重復起訴”的研究起步較晚,司法實務界在把握重復起訴的認定要件時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經統(tǒng)計發(fā)現,現有的“重復起訴”案件中過半數不被法院認定為重復起訴。而分析那些被認定為重復起訴的案件的判決理由,發(fā)現絕大多數的判決并沒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的形式審查,而往往是采取了更為靈活的實質審查判斷標準。也就是說,法院認為盡管前后訴某項要素在形式上不同,但實質上是同一的,構成重復起訴。此外,法院對案件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的三個認定要件時,在各個要件的把握上偏差較大,出現了各種不同的學說,如關于訴訟標的的“舊實體法學說”、“新實體法學說”、“訴訟法學說”、“相對化訴訟標的理論”等。這就使得重復起訴的認定在司法實踐中既不統(tǒng)一,也不可預期,更多的取決于案件法官對于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的考量。
三、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的認定存在的問題
(一)當事人同一標準缺少進一步說明
首先,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當事人在狹義上通常理解為發(fā)生法律糾紛的原告和被告。但是從廣義上說,還應包括受生效判決所約束的相關人,如第三人、訴訟繼受人、被訴訟擔當人vi。實務界對“當事人”的內涵和外延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在對“當事人同一”進行判斷時,往往得出不同的認定結果。
其次,在前后兩訴中,當事人原被告地位對換,此時是否構成“當事人同一”?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原被告的訴訟地位不會改變當事人同一的結果vii。但是這種觀點在我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并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規(guī)定:“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痹撘?guī)定表明被告有提起反訴的權利,也就是說被告可以提起反訴,也可以不提起反訴,法院并沒有強制其行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當事人原被告地位互換認定為“當事人同一”而作為重復起訴予以禁止,則剝奪了被告的訴權。由此可見,法官在認定原被告地位對換構成“當事人同一”時可能會面臨缺乏理論支撐的困境,我國“當事人同一”標準亟待進一步細化。
(二)訴訟標的同一的認定存在差異
“訴訟標的”是訴訟法理論的核心概念,在整個訴訟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支柱性的作用,是認定是否構成重復起訴的關鍵因素。訴訟標的理論紛繁復雜,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在關于訴訟標的的爭論中形成了各自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下面介紹幾種最為人熟知的觀點:
“舊實體法學說”認為,訴訟標的是原告提出的特定的、實體權利上的主張。也就是說實體上有多少個請求權,就有多少個訴訟標的。這種理論可以很好地對不同的訴訟標的進行區(qū)分,十分簡單易行,但是卻無法解決請求權競合的問題。在請求權競合的環(huán)境中,當事人可以就同一案件事實基于兩個不同的訴訟標的分別提起訴訟,并且不會被認定為重復起訴。這樣必會造成同一案件的重復審理。
“新實體法學說”著力于解決請求權競合問題,在“舊實體法學說”的基礎上對請求權競合理論進行了修正?!靶聦嶓w法學說”認為,只要數個請求權是基于同一案件事實,并以同一給付為目的,那么這些請求權就應統(tǒng)一合成為一個請求權。但是,在形成之訴中,例如甲因丈夫乙家庭暴力、通奸等多個事實原因先后向法院起訴離婚,那么,此時訴訟標的為一個還是數個,如何進行判斷,學說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訴訟法學說”則包括“二分肢說”和“一分肢說”兩種觀點?!岸种f”認為訴訟標的應根據訴的聲明和事實理由來判斷。訴的聲明是指當事人向法院主張的其所希望的法律效果。只要訴的聲明或者事實理由中有一個為復數,那么就有多個訴訟標的;若是訴的聲明和事實理由都只有一個,則只有一個訴訟標的。依據此觀點,當事人先后基于不同的理由向人民法院訴請解除同一份合同時,事實理由為復數,所以存在數個訴訟標的,顯然,此時又遇到了與“舊實體法學說”同樣的問題?!耙环种f”為了避免“二分肢說”所面臨的問題,主張只根據訴的聲明來確定訴訟標的。
“相對化訴訟標的理論”則強調更加靈活地界定訴訟標的,主張可以根據不同的情境,選擇不同的理論學說對訴訟標的進行界定。
從上述可以看出,根據不同的理論,“訴訟標的”這一概念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界定標準,再加上各種理論存在的缺陷,這就導致法官在認定“訴訟標的同一”這一要件時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會出現錯誤認定的結果。
(三)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的界限難辨
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是相互聯系的一對概念,依據不同的訴訟標的理論,訴訟請求有其不同的含義。根據“舊實體法學說”,訴訟請求與訴訟標的都是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權利或主張,訴訟請求實質上與訴訟標的相同;在“訴訟法學說”的“二分肢說”理論下,訴訟標的由事實理由和訴的聲明兩部分組成,訴的聲明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訴訟請求,那么訴訟請求就應是訴訟標的的部分內容;而在“一分肢說”理論下,訴訟標的僅僅依據訴的聲明來判斷,在此語境下,訴訟請求就是訴訟標的。這種關系混亂的狀態(tài)使法官認定“訴訟請求”和“訴訟標的”兩個要件面臨著較大的困難。
(四)法官釋明制度不夠細化
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整體比較淡薄,法律知識欠缺,對于具體的法律適用問題并不了解,非常容易出現遺漏起訴的情形。如果當事人由于疏忽只提起了部分訴訟請求,那么再對遺漏的訴訟請求提起后訴,則構成了重復起訴,應當予以禁止。這樣不利于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容易引發(fā)當事人對于司法裁判的不滿。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fā)生,一次性解決糾紛,法官可以對當事人應當一次性提出的訴訟請求加以釋明,以免當事人出現遺漏起訴的情形。
但是我國法律并沒有對法官進行釋明的場合、法官釋明是否必須以及應當釋明而未釋明的法律后果進行明確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法官自行決定是否釋明,對于避免重復起訴并且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十分不利。
四、完善我國民事重復起訴認定的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當事人同一標準
上文提到,關于當事人的概念,學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實務界對“當事人”的內涵和外延有著不同的理解。本文認為,在把握當事人同一這一標準時,不僅需要考慮訴訟的原被告雙方,還需要認定受前訴生效判決所約束的相關人是否構成當事人。因為他們可能與當事人一樣,享有權利、負有義務,并且需要承擔責任,這種情況下前后訴的當事人在實質上是相同的。
對于前后訴原被告地位互換認定為“當事人同一”缺乏理論支撐的問題,本文認為可以借鑒英美法系中的強制反訴制度。強制反訴制度規(guī)定,被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如果與原告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案件事實相同,那么要求被告必須在本次訴訟中提出該訴訟請求,否則依據棄權、既判力、禁止翻供等法律原則,被告沒有提出強制性反訴的將喪失提出該訴訟請求的機會,并且在其他訴訟中也不得提出viii。就此來看,禁止重復起訴與強制反訴制度在立法目的上是相同的。因此,參考強制反訴制度,本文建議以“在前訴的審理過程中是否給予了被告必要的程序保障”為標準來判斷此類訴訟是否構成重復起訴,若被告在前訴中被明確的給予過行使訴權的機會而未行使,則被告喪失以該訴訟請求再次提起訴訟的機會。
(二)具體把握訴訟標的的內涵
訴訟標的的界定對于認定重復起訴至關重要,但是目前學界尚未對“訴訟標的”的內涵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流行的各種理論也存在若干缺陷,給重復起訴的認定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本文認為,在訴訟標的理論存在爭論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不局限于從訴訟標的理論的角度進行界定,我們可以嘗試從訴的類型的角度入手,根據不同的訴的類型分別對訴訟標的進行分析判斷。
在給付之訴中,原告要求被告履行一定的給付義務,履行的內容包括物、金錢或者行為。我們可以界定,給付之訴的訴訟標的就是當事人希望對方履行物、金錢或者行為的給付義務的法律效果的主張。根據給付的內容不同,給付之訴可分為內容特定的給付之訴和內容不特定的給付之訴。對于內容特定的給付之訴,如一幅名畫、名家的書法作品等,僅根據訴的聲明就可以界定訴訟標的;對于內容不特定的給付之訴,如金錢、種類物等,僅僅依據訴的聲明難以區(qū)分訴訟標的為一個還是數個,此時需要同時參考事實理由加以區(qū)分。
在確認之訴中,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對于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或者實體權利是否存在作出判斷。因此,其訴訟標的就是當事人關于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或者實體權利是否存在的主張。一般情況下,我們僅以訴的聲明來界定訴訟標的,例如當事人分別基于不同的理由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為了防止濫用訴權,并且使糾紛盡可能一次性解決,我們僅通過訴的聲明界定訴訟標的,可以認定訴訟標的同一,構成重復起訴。
形成之訴是原告請求法院運用判決變動已成立或者既存法律關系之訴,其訴訟標的是原告欲通過判決達到的法律效果。訴訟標的的認定標準可以參考確認之訴,在此不再贅述。
(三)細化法官釋明制度
為了更好地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以及節(jié)約司法資源,法官應當在審理過程中積極進行釋明。法官在審理過程中,若發(fā)現當事人所提出的訴訟請求僅僅是法律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一部分時,法官應當履行釋明義務,告知當事人在訴訟中應當提出的全部訴訟請求,避免出現遺漏起訴的情形。同時,法律可以對法官釋明制度作出進一步規(guī)定,明確法官釋明的場合,明確法官釋明是否為必須,明確應當釋明而未釋明時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五、結語
禁止重復起訴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在減輕當事人訴累、有效利用司法資源、維護司法權威方面發(fā)揮著重大作用。而禁止重復起訴制度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就是對于重復起訴的認定。目前,我國民事重復起訴認定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關于重復起訴的三個認定要件始終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無論適用何種重復起訴的認定標準,都有一定的彈性和不同程度的解釋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依靠大量司法案例,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經典指導案例,通過對有關案例的積累,形成系統(tǒng)的重復起訴認定規(guī)則。只有這樣,才能使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案件判決具有統(tǒng)一性和可預期性,才能使禁止重復起訴制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步入正軌。
注釋:
i [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75-86.
ii 柯陽友:也論民事訴訟中的禁止重復起訴[J].法學評論,2013,(5):139-147.
iii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后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一)后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二)后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三)后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后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iv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一款 原告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后,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v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 原審原告在第二審程序中撤回起訴后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vi 李衛(wèi)國、文曉燕: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與案外第三人權益保障[J].漢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6:):33.
vii 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635.
viii 理查德·D.弗里爾.美國民事訴訟法(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76.
參考文獻:
[1]段厚省.民事訴訟標的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2]湯維建.美國民事訴訟規(guī)則[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
[3]常怡.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4]江偉,段厚省.論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關系[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5]程春華:論民事訴訟中訴訟標的與訴訟請求之關系[J].法律適用,2014,(5):62-66.
[6]張衛(wèi)平:重復訴訟規(guī)制研究:兼論“一事不再理”[J].中國法學,2015,(2):43-65.
[7]楊淑文:訴訟標的理論在實務上之適用與評析[J].政大法學論叢,1999,(61):248-254.
[8]嚴旭輝:論民事訴訟中“重復起訴”的認定[J].法治與社會,2018,(4):97-98.
[9]夏璇:論民事重復起訴的識別與規(guī)制——對《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47條的解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2):16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