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吉芳
摘 要:樅陽縣區(qū)劃調整后,利用新的耕地質量等級評價標準,對“三調”后的全縣耕地質量進行了等級評價。該介紹了樅陽縣耕地質量等級面積與空間分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耕地質量提升對策。
關鍵詞:樅陽縣;耕地質量;等級分析;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1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0-0105-03
樅陽縣瀕臨長江北岸,轄16個鄉(xiāng)鎮(zhèn),國土總面積147343hm2,區(qū)劃調整后“三調”耕地面積53643.74hm2。根據農業(yè)部《耕地質量調查監(jiān)測與評價辦法》《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BB/T 33469-2016)等要求,本研究對區(qū)劃調整后“三調”耕地面積進行了全面質量等級評價,并提出了針對性的耕地質量提升對策。
1 耕地質量等級面積與空間分布
根據評價要求,結合樅陽縣實際,在全縣范圍內耕地均勻布設440個采樣點和11個耕地質量監(jiān)測點,涉及對全縣所有行政村的耕地進行耕地質量等級評價,評價為樅陽縣“三調”后耕地總面積53643.74hm2,按此面積比例進行平差,計算各耕地質量等級面積。本次全縣耕地質量等級評價結果為4.74等,共分為8個等級(表1)。
1.1 一等地面積與分布 一等地面積1490.97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78%,主要分布在 山鎮(zhèn)、鳳儀鄉(xiāng)和橫埠鎮(zhèn)。地貌類型主要是平原,土壤以潮土和水稻土為主,耕層質地以中壤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91.84cm,土壤pH平均值為6.3,土壤養(yǎng)分含量大部分處于中等至較高水平(表2)。
1.2 二等地面積與分布 二等地面積3144.69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5.86%,主要分布在鳳儀鄉(xiāng)、麒麟鎮(zhèn)、樅陽鎮(zhèn)和 山鎮(zhèn)。其他鄉(xiāng)鎮(zhèn)均有少量分布。地貌類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壤類型以水稻土和潮土為主,耕層質地以中壤和重壤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78.20cm,土壤pH平均值為6.0,土壤養(yǎng)分含量大部分處于中等至較高水平(表3)。
1.3 三等地面積與分布 三等地面積5097.00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9.50%,主要分布在湯溝鎮(zhèn)、 山鎮(zhèn)、鳳儀鄉(xiāng)和金社鎮(zhèn)。其他鄉(xiāng)鎮(zhèn)有少量分布。地貌類型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壤類型以水稻土和潮土為主,耕層質地中壤和重壤為主,少量砂壤和輕壤。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77.68cm,土壤pH平均值6.3,土壤養(yǎng)分含量大部分處于中等水平(表4)。
1.4 四等地面積與分布 四等地面積11027.09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0.56%,主要分布在橫埠鎮(zhèn)和樅陽鎮(zhèn)。其他各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主要地貌類型是丘陵和平原,土壤類型以水稻土、潮土和紅壤為主,耕層質地以中壤和重壤為主,極少量砂壤與輕壤。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75.42cm,土壤pH平均值5.6,土壤養(yǎng)分含量基本上處于中等水平(表5)。
1.5 五等地面積與分布 五等地面積15682.09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9.23%,主要分布在義津鎮(zhèn)、官埠橋鎮(zhèn)和錢橋鎮(zhèn)。其他鄉(xiāng)鎮(zhèn)有少量分布。地貌類型為丘陵,土壤類型以水稻土、潮土和紅壤為主,耕層質地以中壤和重壤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73.33cm,土壤pH平均值5.4,總體上呈酸性,土壤養(yǎng)分含量大部分處于中等水平(表6)。
1.6 六等地面積與分布 六等地面積12098.15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2.55%,主要分布在義津鎮(zhèn)和錢橋鎮(zhèn)。其他鄉(xiāng)鎮(zhèn)有少量分布。地貌類型大多是丘陵,少數是平原。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紅壤和潮土為主,耕層質地以重壤和中壤為主。有效土層厚度平均值為71.11cm,土壤pH平均值5.3,總體呈酸性,土壤養(yǎng)分含量基本上處于中等水平(表7)。
1.7 七等地面積與分布 七等地面積4515.61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8.42%,主要分布在錢橋鎮(zhèn)、麒麟鎮(zhèn)和義津鎮(zhèn)。其他各鄉(xiāng)鎮(zhèn)有少量分布。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紅壤、潮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壤pH平均值5.4,土壤養(yǎng)分含量均處于中等至較低水平(表8)。
1.8 八等地面積與分布 八等地面積588.14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10%,主要分布在麒麟鎮(zhèn)、雨壇鎮(zhèn)和錢橋鎮(zhèn)。其他部分鄉(xiāng)鎮(zhèn)有少量分布。土壤類型以水稻土和紅壤為主,土壤pH平均值5.4,土壤養(yǎng)分含量大部分處于中等至較低水平(表9)。
2 促進耕地質量提升的對策建議
2.1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耕地是人類獲取糧食及其他農產品最重要、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是農業(yè)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根本保障。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升耕地質量,實現(xiàn)藏糧于地,需加大耕地質量提升補貼和高標準良田項目建設等政府性投入,增強農民耕地保護意識。
2.2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結合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項目,根據土樣采樣檢測基礎數據和田間試驗示范,提供主要作物的施肥配方。推廣“配方肥+有機肥”“配方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模式;與企業(yè)合作,多維度設計配方肥,規(guī)范化生產配方肥料,網格化供應配方肥,整建制推進施用配方肥,達到減肥增效提升耕地質量的目的。
2.3 推進有機肥應用 因地制宜選用“有機肥+配方肥”“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機械深施”“有機肥+便攜式水肥一體化”等模式,集成推廣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施用等技術;擴大有機肥在果蔬茶等經濟作物上的應用面積,擴充有機肥應用主體。通過增施有機肥,補充土壤碳元素,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4 種植綠肥,實行秸稈還田 充分利用冬閑田種植、果園茶園套種綠肥等模式恢復綠肥種植,有助于土壤中有機碳、有機氮的礦化,以及磷、鉀元素的釋放、土壤中原有機質的礦化,從而提高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類的活性,對于改良中低產土壤、修復荒破廢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具有重要意義。示范推廣綠肥-秸稈協(xié)同還田技術,實現(xiàn)耕地種養(yǎng)結合和耕地休養(yǎng)生息,緩解過度耕作和化肥過量施用導致的耕地退化問題。
2.5 推廣機械化施肥技術 使用農業(yè)機械在播種、插秧時將化肥按農藝要求的種類、數量和化肥施用的位置施于土壤表層以下一定的深度,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減肥增效,減少肥料流失,減輕農業(yè)面源污染的目標。全面推動水稻機械側深施肥,玉米、小麥種肥同播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助力化肥減量增效行動。
2.6 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在果、蔬、茶等經濟作物上建立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基地,實施微生物菌劑與有機物發(fā)酵液滴灌農作物試驗。根據經營主體實際情況,建設不同規(guī)模的滴灌、噴灌設施,充分發(fā)揮水肥一體化技術節(jié)水、省肥、省工、便捷易操作的特點,進一步提高土壤疏松度,防止土壤板結。
2.7 加強土壤酸化的治理
2.7.1 選擇適宜品種 選擇適宜酸性土壤種植品種。水旱輪作和間套作提高土壤對酸沉降緩沖能力和加快酸化土壤生態(tài)有效恢復。
2.7.2 施用石灰 施用石灰是中和土壤酸性、控制土壤酸化和提高土壤pH值的重要措施。酸性不同的土壤用量:pH值為5.0~5.5的地塊,混入1950kg/hm2左右;pH值為5.5~6.0的地塊,混入975kg/hm2左右;pH值6.0~6.4的地塊,混入450kg/hm2左右。撒完石灰以后,使用旋耕機細翻充分均勻混合。注意在使用石灰改良土壤時,會改變土壤的團粒結構,不適合長期使用。
2.7.3 合理施肥 施入腐熟的農家肥,不僅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對酸化的緩沖能力,使土壤酸堿值升高。而且,有機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效養(yǎng)分,改善土壤結構,并能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性,抑制作物病害的發(fā)生。大力推廣農家肥、有機肥、有機無機復合肥和有機活化營養(yǎng)套餐嘉美紅利、海力寶、贏利來等,使養(yǎng)分協(xié)調,抑制土壤的酸化傾向。
2.7.4 施用酸土改良劑 施用土壤調理劑能提高土壤pH,降低酸性土壤交換性鋁含量,提高土壤有機質、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交換性鈣、交換性鎂等的含量。施用“嘉美紅利土壤改良劑”,可以很好地調理酸性土壤,補充活化有機質、鈣、鎂、鐵、硼等元素,避免土壤酸性下降導致營養(yǎng)元素不均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