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語言是有重量的。或重或輕,不一而足。有成語為證:一言九鼎,一言千鈞,金玉良言,語重心長,人微言輕等。
當(dāng)然,語言是聲波震動傳播的結(jié)果,看不見摸不著,放在秤上是絕對稱不出來的。但實實在在的,不同的人每天說的話有明顯分量差別。一般來說,權(quán)力大的人說話有分量,因為他有能力落實;重諾守信的人說話就有分量,一諾千金,言出行隨。而那些廢話、空話、大話、套話,都是沒有重量的,說和不說差不多。
最重的話當(dāng)然是“一言九鼎”,形容說的話分量特別大,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九鼎是指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quán)的傳國之寶,東周時曾放置在洛陽天子宮殿,一尊鼎重幾千斤,九鼎就是好幾萬斤。好勇斗狠野心勃勃的秦武王試圖問鼎中原,就是被其中一鼎壓死的?!妒酚洝て皆袀鳌酚?,公元前257年,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自薦出使楚國,僅靠口舌之辯,就促成楚、趙合縱共同抗秦,因此聲威大振,獲得了“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的美譽(yù)。平原君十分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p>
佛家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果一句話可以救命,一句話也可以要命,這分量也夠重吧。白門樓上,曹操想釋放呂布,劉備慢悠悠地說了一句話:“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提醒曹操,這呂布可是個反復(fù)無常的小人,千萬留他不得,免得養(yǎng)虎遺患。烏臺詩案發(fā),宋神宗在殺不殺蘇軾問題上猶豫不決,王安石說了一句話:“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救了東坡一命。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生死存亡都是一句話的事。
人微言輕,那就要少說為佳,如不自知,多嘴多舌,只會自取其辱。有一回,紀(jì)曉嵐很熱心地為朝廷提了一點建議,沒想到乾隆當(dāng)場翻臉,惡毒地羞辱他說:“朕以汝文字尚優(yōu),故使領(lǐng)四庫全書,實不過以倡優(yōu)蓄之……” 言外之意,別自作多情了,我養(yǎng)你不過是當(dāng)一個能逗樂的戲子、小丑罷了,你還真把自己當(dāng)根蔥了,醒醒吧你,別做春秋大夢了。其實,紀(jì)曉嵐是有不小官帽的,自以為早已高于“人微”境地,但這番訓(xùn)斥讓老紀(jì)徹底寒透了心,他算是明白了自己在主子心目中到底有多少分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你再忠誠,再勤勉,也是個連奴才都不如的“倡優(yōu)”之類。
語重心長,是長者對晚輩的諄諄教誨,暖心而厚重,因為他有幾十年的歲月長河做后盾,有風(fēng)風(fēng)雨雨起起落落的人生經(jīng)歷為積淀?!对鴩視贰陡道准視肪褪谴祟愓Z言,字字多情,句句深意,讀起來沉甸甸的,認(rèn)真踐行必會受益無窮。
說話有分量的人,雖不至于“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但說話是要落實兌現(xiàn),真金白銀要往里砸的,因而要慎言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話分量輕的人,當(dāng)有自知之明,不該你說話的地方就沉默是金,免得自找難堪。當(dāng)然,朋友聊天,街談巷議,沒那么多忌諱,海闊天空一番,東拉西扯幾句,輕飄飄的,哈哈一笑,說完就一陣風(fēng)吹跑了。
(摘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