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全能文士,其在詩、詞、文、賦、書法、繪畫等領域都有獨特的建樹。同時,他一生經歷頗豐,每到一處都留下許多的作品與佳話。本文擬將蘇軾一生的行蹤及其詩文書畫結合起來,以“蘇軾‘詩情畫意的一生”為主題來展開美術學科統(tǒng)整的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本課程所涉及學科有美術、語文、歷史和地理,在項目式學習的所有活動中,鼓勵學生以個人自主探究及小組合作的方式主動構建學科知識之間的關系,并結合生活中問題情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推動課程的實施,探尋蘇軾詩情畫意的一生。
(一)統(tǒng)整學科
統(tǒng)整學科是將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有效地聯(lián)結、利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教學架構,來幫助學生跨越各學科,獲得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本課例采用主題統(tǒng)整的方式,將語文、美術、歷史與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融合,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相關性,幫助學生從不同的學科視角來看待蘇軾的一生,激發(fā)學生形成超越學科界限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引導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要求學生合作完成一項預期的產品或作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與技能來解決問題,完成不夠明確的、有多種解決方案并與真實世界相連的任務,引導學生使用高階思維技能。本課例以“打造東坡行跡旅游專線”為項目驅動,從“繪制東坡人生軌跡圖”“整理東坡文藝成就據(jù)點”“據(jù)詩作畫”及“推廣東坡文創(chuàng)產品”四方面進行項目任務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構建學習共同體,在教師的組織下完成“東坡旅游專線策劃方案”。此項目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與生活的聯(lián)系緊密,經過有序的學習后,學生的學習可以更加真實有效,學科知識與技能以及思維方式可以在問題的解決中更靈活地運用。
(三)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其中,學習環(huán)境的四大要素就是“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通過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聯(lián)的問題情境設計,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學科的學習方式,建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夠主動構建學科知識間的聯(lián)系并發(fā)散思維進行創(chuàng)造,在本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搜集蘇軾的資料、就學習任務展開小組間的討論和設計,將學習內容內化為個人的認知與情感結構。
(一)學情分析
本課程面向高一年級的學生,該學段的學生具備良好的認知能力和基礎的文化理解能力,已掌握基本的美術表現(xiàn)語言和技法,對蘇軾的詩、詞、書、畫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歷史課上學習過蘇軾所處的宋朝歷史背景和大事件;在語文課上有學習過蘇軾的詩,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詞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前赤壁賦》等;在《美術鑒賞》(2019版)中對蘇軾的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的形式進行賞析,通過對他中國畫作品《瀟湘竹石圖》的鑒賞了解到蘇軾是文人畫的代表;在《中國書畫》(2019版)中側重于對蘇軾書法上成就的描述:蘇軾是北宋“四大家”之一,其書法尚意,擅楷書、行書,以《黃州寒食詩帖》為例講述書法作品賞析的方法;在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中繪有蘇軾,從這幅畫的賞析可以了解到蘇軾的交游;也涉及蘇軾繪畫創(chuàng)作的理念即“畫中有詩”等。本課程通過以美術學科統(tǒng)整各學科間的知識和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將各學科中可能包含的知識與主題聯(lián)系起來,學生可以以點帶面、以面觀點的角度更整體地把握蘇軾的個人特征,并結合課后自主探究習得的資料建構出立體的蘇軾形象。
(二)項目設計的具體思路
1.問題情境
旅游對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是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在古代有許多大家如李白、蘇軾、徐霞客等人,他們的“旅游”經歷流傳后世,原因就是他們善于在行走的路上發(fā)現(xiàn)自我、塑造自我。蘇軾一生經歷多次入朝、外放、被貶,實為“旅游家”。為帶動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打造有文化深度和藝術特色的旅游品牌,旅行社決定推出蘇軾行跡旅游專線,你能用你所學的知識和創(chuàng)意為旅行社建言獻策嗎?
2.引導性問題:
·如何打造有特色的熱門旅游線路?
·蘇軾一生有哪些成就?
·蘇軾的詩詞與書畫之間有什么關系?
·用哪些方式推廣“東坡旅游專線”?
3.學習任務設計
任務一:繪制“東坡人生軌跡圖”
學習活動:本任務分解為“整理”與“繪制”兩個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課外自主研究或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對蘇軾一生的行跡進行整理,閱讀《蘇東坡世系、年譜、行蹤簡譜》《蘇軾論》等,對照北宋時期的政區(qū)形勢圖和現(xiàn)今的中國地圖,標注蘇軾的行蹤路線。了解蘇軾在各地的政績與詩集,以及蘇東坡的景點、紀念館等,結合這些規(guī)劃出一條你認為合理的旅游路線。要求在線路圖的各地點中注明你推薦此路線的緣由,如此地留有蘇軾相關人文景觀,蘇軾的傳聞軼事等。了解路線圖的多樣性,學習路線圖繪制的方法,用美術學科的知識進行設計、美化。涉及學科:美術、地理、歷史。學習建議:可以結合《設計》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或運用手賬的方式對路線圖進行規(guī)劃。
任務二:整理“東坡文藝成就據(jù)點”
學習活動:閱讀《蘇軾詩集》《蘇軾詞》等蘇軾的文學作品集,結合任務一的旅游線路圖,整理蘇軾在線路圖中各處留下的著名詩詞、文章和作品。
涉及學科:語文、歷史。
學習建議: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語文課程為主。
任務三:據(jù)詩作畫
本任務可從“詩詞與書法”“詩詞與繪畫”“題畫詩”三個分解任務進行學習,可以獨立也可以彼此間有關聯(lián)性。
學習活動:在“詩詞與書法”中,側重于對書法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賞析。如《黃州寒食詩帖》,從內容上讀懂其意,從作品的用筆、結字上分析蘇軾的行書特色,體會蘇軾在書寫時的心境變化。在這一分解任務的學習后,學生可以掌握書法臨摹的技法,完成一幅從臨摹的書法作品;也能掌握書法集字創(chuàng)作的方法,選取喜歡的一首蘇軾的詩詞進行集字創(chuàng)。
學習建議:結合《中國書畫》第二單元第一課“筆墨千秋——書法文化與創(chuàng)作基礎知識”中的學習任務三(圖2),以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為例學會如何評價一幅書法作品來展開本任務的學習,拓展與蘇軾相關的學習內容。
學習活動:在“詩詞與繪畫”中,先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解讀蘇軾詩詞中的空間藝術和表現(xiàn)意境的作品,再從美術課上對中國畫的空間表現(xiàn)形式進行分析,掌握營造中國畫意境的手段,理解詩詞與繪畫兩者在空間藝術和意境表現(xiàn)上的差異。唐朝時以觀畫賦詩取士,至北宋徽宗時期以詩題取士,學生可以用仿古取士的方式選取喜歡的詩詞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完成分解任務。
學習建議:高中語文教科書中有蘇軾的詩賦《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從語文學科的角度掌握其文本含義。歷代有許多畫家也就此賦文進行繪畫上的表現(xiàn),可以搜集不同畫家的繪畫作品,基于學生對前后赤壁賦的理解,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賞析畫家視野下的赤壁,如北宋喬仲常所畫的《后赤壁賦圖》、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圖3)、明代仇英的《赤壁圖》、蔣乾《赤壁圖卷》(圖4)等繪畫作品,學生對詩詞繪畫中空間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后,再選取蘇軾的詩詞進行再創(chuàng)作。
學習活動: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而詩畫融合的踐行者實為蘇軾本人。清朝方薰在《山靜居論畫》中說:“題款圖畫,始自蘇米?!鳖}畫詩從畫外到畫內的最初標志是蘇軾的《題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也奠定了文人畫理論。蘇軾所傳留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在他人的繪畫作品上留下了不少他的墨寶,基于此我們可以對蘇軾在各地的交游進行梳理,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整理出其題畫詩的主要意象。蘇軾題畫詩的意象相對集中,如竹、牧馬、漁隱、集會唱和等。學生可以分工合作,將同一意象的題畫詩詞進行分類,并以此為主題進行繪畫技法的訓練與創(chuàng)作。在繪畫作品完成后,學生邀請自己的好友給自己的畫作進行題字,尋找文同與蘇軾般的知音之語。學習建議:以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為引子分析文人的藝術生活及蘇軾的交游活動,結合《中國書畫》第三單元第一課“書畫雅集”的內容策劃一次書畫雅集活動。
還可以結合《中國書畫》中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詩書畫印一體的書畫作品形式的分析,學習書畫印一體及其書與印在畫面上的安排。
涉及學科:語文、歷史、美術。
任務四:推廣東坡品牌文創(chuàng)產品
學習活動:此任務是基于以上三個任務的完成,也是作為此次項目式學習展示的內容之一。學生自薦出3—5幅優(yōu)秀的作品,集思廣益提出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方向,并制定對應文創(chuàng)產品的推廣方案。教師給出指導意見,選取可實行的方案,輔助學生落實方案的實行。
學習建議:根據(jù)學校情況和學生興趣選擇文創(chuàng)產品的方向。如制作明信片,將選定的優(yōu)秀書畫作品拍照錄成電子文檔,結合《設計》與《現(xiàn)代媒體藝術》中相關知識學習圖文排版等。教師幫助學生聯(lián)系印制團隊將學生排版好的作品印制出來。
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展示更加多元化,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每一階段的任務完成后教師整理學生成果在網上發(fā)布,分享教學成果的同時也接受家長、社會各界的批評和建議,最后可以將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資料和最終成果在校園中進行布置與展示,包括個人的整理手稿、書法和繪畫的小稿及作品,線路設計圖,與朋友間交流的記錄和作品,文創(chuàng)產品等。
項目式教學對教師的素養(yǎng)要求較高,教師需要引導教學的全過程,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提前做好項目的設計和準備工作。對教師而言評價更多的是為了反觀教與學的全過程,以調整后期的教學,而不是將學生分出優(yōu)劣高低。對學生來說,評價是個人學習過程的記錄,是個性化多維度的。所以項目式學習的評價強調貫穿始終的過程性評價與針對最終成果的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采用學習檔案袋的方式收集旅游線路圖的小稿、書畫創(chuàng)作小稿、小組分工合作的記錄、方案討論過程等支撐性資料。教師需要綜合學生個人及組員之間的意見對學生的資料搜集與加工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在小組和課堂中的參與度、書法與繪畫的表現(xiàn)能力、方案制定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程度等多方面進行評價,有條件的情況下針對主題的不同邀請專業(yè)人士進行點評,如制定線路圖時可以邀請旅行社的人員對方案和線路的合理性進行評價,更貼切實際生活,發(fā)展學生的專題探究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陳怡倩著.統(tǒng)整的力量.直擊STEAM核心的課程設計[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
[2] [美]林恩·??死锷?,洛伊斯·蘭寧著,魯效孔譯.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絕佳實踐[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 夏雪梅著.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
[4] 朱靖華著.蘇軾論[M].京華出版社,1997.
[5] 徐中玉著.論蘇軾的創(chuàng)作經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6] 王水照,崔銘著.蘇軾傳[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7]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蘇東坡傳[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
[8] 祝勇著.在故宮尋找蘇東坡[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9] 康倩.畫內與畫外——蘇軾題畫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0.
[10] 舒曉玲.真實學習理念下項目式學習設計與教學實踐[J].語文課內外,2020.
[11] 羅浩春.論蘇軾詞中的空間敘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作者簡介:李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