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波 李曼曼 林麗麗 李麗華*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兒童中心, 北京 101100; 2.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醫(yī)療部,北京 101100)
兒童病死率直接反映一個地區(qū)的衛(wèi)生狀況及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對兒童死亡進行全面監(jiān)測、統(tǒng)計和分析有助于降低該地區(qū)兒童的病死率。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兒童病死率已明顯降低,但全球每年仍有560萬兒童死亡[1]。兒童青少年死因監(jiān)測越來越引起關注,死因監(jiān)測和分析可以衡量區(qū)域衛(wèi)生狀況和疾病綜合防治策略效果,進而實現(xiàn)循證決策[2]。所有導致或促進死亡的疾病、病態(tài)情況或損傷以及造成任何這類損傷的事故或暴力情況,就是死亡原因。如果危及生命的疾病狀態(tài),不給予及時干預,患兒就可能在短時間死亡。對于兒童與成人不同,尤其年幼兒童,一方面多不能準確表達不適,另一方面器官儲備能力有限,所以病情進展更難以預料和控制。為了解本地區(qū)各年齡組兒童青少年急重癥急診死亡情況,探討其死亡原因、年齡及死亡地點分布,以提出可行干預措施,采取對策,降低兒童及青少年病死率,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09-2019年期間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急診兒童死亡病例。
資料來源于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2009年1月至12月,16歲以下兒童急診死亡病例100例,兒童年齡分期參照兒科學第9版[3]。
按年齡劃分,分為6組:新生兒組(≤28 d)、嬰兒組(28 d<年齡≤1歲)、幼兒組(1歲<年齡≤3歲)、學齡前組(3歲<年齡≤6歲)、學齡期組(6歲<年齡≤10歲)、青春期組(10歲<年齡≤16歲)。
納入標準:急診死亡病例,死亡診斷中的疾病、損傷或事故等名稱明確,符合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4]編碼;排除標準:住院死亡病例。
在上報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tǒng)下的“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tǒng)”資料中導出,死因分類標準采用ICD-10[4]。
用 Excel 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 SPSS 18.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算死因順位、死因構成比、死因性別比等。時間趨勢采用卡方趨勢檢驗,構成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例死亡病例中男童59人(59%),女童41人(41%);男女性別比為1.44∶1。其中本市戶籍76例,外省市24例,比例3.16∶1,但均為本區(qū)常駐人口。其中嬰兒組兒童死亡30例(30%),占最多,其次是青春期年齡組22例(22%)。各個年齡組分布見表1。
表1 各年齡組死亡分布Tab.1 Distribution of deaths in each age group
100例死亡兒童中,順位排序,占第一位是意外傷害死亡40例(40%),其次是猝死15例(15%),再次是呼吸衰竭和疾病終末期各13例(13%),然后是呼吸、心跳驟停和心力衰竭各9例(9%)。其中意外傷害死亡者青春期組最多,14例,占意外傷害總數(shù)35%,其次是嬰兒組8例(20%)和幼兒組7例(17.5%)。各個年齡組死亡病因見表2。
表2 各年齡組死亡病因Tab.2 Causes of death in each age group
χ2=30.047,P=0.001.
各年齡組意外傷害共計40例(40%),其中男性兒童26例(65%),女童14例(35%),男女性別比例為1.86∶1。傷害類型包括:交通事故、墜/跌落傷、異物吸入、摔傷、爆炸傷、溺水、燒燙傷及中毒等,其中交通事故傷害17例,占42.50%,墜/跌落傷10例,占25%,詳見圖1。
圖1 意外傷害類型構成Fig.1 Composition of accidental injury types
意外傷害共計40例,青春期組以交通傷為主要傷害類型(42.85%);學齡前組、學齡期組和嬰兒組以交通傷和墜/跌落傷為主要傷害類型,幼兒組以交通傷(28.57%)和異物(28.57%)為主要傷害類型,其次是墜/跌落傷(14.28%)、溺水(14.28%)及中毒(14.28%),詳見表3。
表3 各年齡組傷害類型構成Tab.3 Composition of injury types in each age group %
兒童死亡地點發(fā)生在來院途中占第一位37例(占37%),第2是在家中32例(占32%),第三是在急診室31例(占31%),詳見圖2。其中來院途中及家中死亡病例歸納為院前死亡,除了學齡前組,其余各年齡組兒童死亡地點均為院前,新生兒期、嬰幼兒期兒童發(fā)生院前死亡明顯高于學齡前組及學齡期組兒童。各年齡組死亡地點分布見圖3。
圖2 死亡地點Fig.2 Place of death
圖3 各年齡組死亡地點分布構成比Fig.3 Composition r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death locations by age group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yī)院急診死亡病例中,意外傷害是16歲以下兒童急診死亡的主要原因,男女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童多于女童,意外傷害類型有很多,其中交通傷、墜/跌落傷是致死性意外傷害的主要類型,隨著年齡的變化,意外傷害對孩子所造成的威脅也不同,青春期組以交通傷為主,學齡前組、學齡期組和嬰兒組以交通傷和墜/跌落傷為主,幼兒組以交通傷和異物為主。兒童死亡地點多發(fā)生在院前死亡,其中新生兒期、嬰幼兒期發(fā)生院前死亡明顯高于學齡前、學齡期及青春期組兒童。
兒童死亡在不同年齡組的發(fā)生率有差異,嬰兒組兒童死亡最多(30%),其次是青春期組(22%)。與相關文獻[5]報道基本符合。通過逐年統(tǒng)計兒童死亡病因,意外傷害占兒童死亡首位(40%),研究[6]顯示,我國意外傷害是1~19歲人群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研究[7]顯示,在嬰幼兒期,兒童的行走尚未完全獨立,思維處于朦朧狀態(tài),在學齡前期,兒童的活動能力和范圍都已增強,對外界開始具備好奇心,但分析能力不足,在學齡期,兒童的活動范圍更加廣泛,逐漸開始脫離家庭或家庭成員的看護。兒童意外傷害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存或生存質量,已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8]。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死亡性別比為1.44∶1,其中意外傷害男性兒童26例(65%),女性兒童14例(35%),男女性別比例為1.86∶1。這與國內(nèi)外的研究[9-11]結果一致。國內(nèi)大多數(shù)對意外傷害病例的分析[12-13]中,均顯示男童發(fā)生率高于女童。這可能與男童比較好動,喜歡嘗試新奇事物,其游戲類型以身體接觸為主。提示兒童傷害預防控制時應重視男童傷害的防控。
意外傷害類型包含了交通事故、墜/跌落傷、摔傷、異物傷、溺水及急性中毒等。研究[14]顯示,意外傷害主要有跌倒或墜落傷、交通事故、異物傷、溺水和急性中毒。本研究中交通事故傷害占首位(42.5%),其次是墜/跌落傷(30%),同相關報道[15]的兒童傷害死亡結果相似。且各年齡組均有交通傷類型發(fā)生,與相關報道[16]基本一致。提示交通傷、墜/跌落傷等是兒童傷害防控的重點。
不同年齡組傷害類型存在差異,青春期組以交通傷為主要傷害類型;學齡前組、學齡期組和嬰兒組以交通傷和墜/跌落傷為主要傷害類型,幼兒組以交通傷和異物為主要傷害類型,其次是墜/跌落傷和溺水。研究[16]顯示,<3歲的兒童傷害類型前3位分別是墜落、跌傷與交通事故,3~6歲兒童主要是墜落和車禍,而7~14歲兒童則是以交通事故以及砸傷為主,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符合。不同年齡組兒童,其身體發(fā)育及智力發(fā)育水平處于不同階段,所以其傷害的發(fā)生率甚至病死率和傷害發(fā)生的類型也存在差異。提示,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應采取不同的傷害預防策略。
分析數(shù)據(jù)中兒童死亡地點發(fā)現(xiàn),死亡地點在來院途中占第一位(37%),其次是在家中(32%),新生兒期、嬰幼兒期發(fā)生院前死亡明顯高于學齡前、學齡期及青春期組兒童,這可能與兒童傷害多發(fā)生在家中或者除家之外其他場所比例逐漸增加,而且小年齡組兒童對疾病耐受能力差,患兒大多不能描述病情,交流溝通困難等因素有關。
總之,通州區(qū)0~16歲兒童青少年急診死亡原因中意外傷害死亡居首位,不同年齡段死亡原因不同,死亡地點多為院前,年齡越小發(fā)生院前死亡風險越高,男孩多于女孩。因此,培養(yǎng)兒童自身安全防護意識,使兒童及早識別危險,增強幼兒主要照顧者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對兒童看管者進行基本知識及急救培訓,加強急救轉運能力,如救護車的人員和設施配備,急救醫(yī)護人員加強兒童院前急救技術培訓,與此同時,作為醫(yī)聯(lián)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扶持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在疾病防治方面將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努力加強全科醫(yī)生兒童疾病的診療培訓、提高基層醫(yī)療服務機構接診兒童的能力,加強綜合醫(yī)聯(lián)體的建設,培訓全科醫(yī)師和社區(qū)醫(yī)師兒科院前急診急救處理及科普知識,可降低兒童意外傷害的發(fā)生,減少院前死亡,減少急診死亡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