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飛 陳曉鈺
[摘 要]審美是人類重要的精神活動。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和心靈教育,它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品味、氣質(zhì)、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智、體、勞等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提升。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xiàn)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藝術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和功能。高校中的書院是開展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育人空間。中國畫蘊含的造型設色理念,獨有的筆墨語言,創(chuàng)作上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些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增進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書院制;以美育人;中國畫;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1-0110-04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盵1]
一、高校書院美育與立德樹人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yǎng),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zhì)、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盵2]“美育指學校美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各種美的事物,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也就是包括各種審美能力,如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素質(zhì)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也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盵3]教師在傳道授業(yè)的過程中必須將“立德”教育作為根本,同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美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有效融入日常的培養(yǎng)體系中?!皹淙恕币蠼處熥裱撕蛯W生成長規(guī)律,尊重學生,培養(yǎng)有志向、有知識、有奉獻精神、有責任感、有擔當作為的綜合素質(zhì)全面的人才。
(一)審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
審美教育活動尤其是藝術審美活動,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zhì)、陶冶情感、凈化心靈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高校書院通過美育課程、活動、藝術展演等有效的審美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認知,審美鑒賞,表現(xiàn)美的能力,從而改變大學生自身的思維方式。其以感性體驗為突破口,讓大學生平時在欣賞音樂會、舞蹈、合唱比賽、書法、詩歌、篆刻、繪畫作品等藝術活動中將情感不知不覺地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審美自覺,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調(diào)解自身情緒,應對復雜多樣的周圍環(huán)境,提高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zhì)。與此同時,大學生應該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努力傳承和弘揚文化精髓,培育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良好的生活、學習心態(tài),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進對民族的深厚感情,堅定文化自信。各類中華傳統(tǒng)藝術題材,如詩詞歌賦、民族音樂、中國書畫等,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寓教于樂,潤物無聲。長期的審美教育,會使人的心理、心態(tài)、脾氣、性格、氣質(zhì)等發(fā)生變化,讓大學生在美的體驗中理解民族文化精髓,繼承和弘揚時代美育精神。
(二)立德樹人——藝術教育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應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改進美育育人方式,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2014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對學校教育中的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明確,指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和內(nèi)容。藝術教育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xiàn)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目標,學校藝術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和功能”[4]。
當下高校書院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書院藝術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遵循藝術教育特點與美育育人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引導啟發(fā)學生理解中國畫的造型理念、筆墨技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國畫不是一門單純的繪畫技術學習課程,它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不能把中國畫的學習看成簡單的技法訓練。大學生應該把中國畫課程的學習置于人文背景中,這樣通過學習才能更好地感知、理解、拓展中國畫的人文維度。
二、中國畫研習的審美育人功能
“中國畫”是相對于明代隨傳教士帶來的“西洋畫”出現(xiàn)后而出現(xiàn)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畫”一詞逐漸被國人所接受。中國畫這種中華民族獨有的繪畫樣式,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內(nèi)涵和審美情趣。中國畫藝術千百年來早已深深滲透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征、一種符號。中國畫在觀察認識描繪對象和表達技法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精神。山水畫家傅抱石先生說︰“中國繪畫是中國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國哲學思想最親切的某種樣式。”齊白石也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敝袊嫷谋举|(zhì)不是單純地追求對描繪對象的真實再現(xiàn),也不是片面地強調(diào)繪者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fā),而是以借物借景轉(zhuǎn)化的方式表現(xiàn)對自然和“道”的認識。我們可以通過中國畫理論和技法的學習感受體會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反過來,也可以通過中國哲學思想、傳統(tǒng)文化思維去理解中國畫傳統(tǒng)意境,進而發(fā)現(xiàn)其中的密切聯(lián)系。
中國畫的價值不僅僅體現(xiàn)在筆墨紙硯等繪畫工具的獨特上,在具體的觀察和表現(xiàn)手法上,其與西方繪畫截然不同。中國畫包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模式、認知和表達技法。在前期的課程研習中可以以引導學生感知、鑒賞傳統(tǒng)書畫經(jīng)典作品為主,使學生盡早進入中國畫的語境和學習狀態(tài),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研習課程學習感知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人文歷史、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了解中國畫不同于西方繪畫的獨特之處以及中國畫與其他畫種的聯(lián)系,這個過程能讓學生充分體會中國畫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讓學生從中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選擇這門課的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國畫零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盡快讓學生從熟悉中國畫材料、筆墨意趣體驗中突破出來。教師應通過案例鑒賞、課堂示范引導學生掌握中國畫的觀察方法,并將這個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了解中國畫是“觀”的呈現(xiàn),有別于西方繪畫“看”的呈現(xiàn);中國畫講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靠的是眼睛所觀,內(nèi)心所記。畫家張璪(唐代)提出的繪畫創(chuàng)作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繪者內(nèi)心的體悟。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描繪,但是自然的美需要通過繪者的主觀提煉加工才能成為藝術之美,需要繪者超越主體和客體對象的局限,自由表達空間對象,這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這一轉(zhuǎn)化過程,藝術家內(nèi)心的情思和構設是不可或缺的。觀察是思維先導,感知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大學階段教師應針對學生基礎情況,有計劃、有目的、由淺入深地安排教學內(nèi)容;從臨摹到寫生,從畫冊到原作觀賞,都要遵從每一期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整體水平,由簡入繁,由表及里地分析、示范,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獲得藝術美的享受,從而增進學生學習中國畫的信心,提高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中國畫,特別是北宋以后的文人畫,注重畫家自身的人品及素養(yǎng),創(chuàng)作中強調(diào)書畫同源,通過筆墨的抒發(fā)直指人心和靈魂,給人以一種深厚而溫暖的文化撫慰和關懷。蘇軾提出“詩畫一律”的觀念是宋元士大夫階層繪畫思想中最為重要的理念。李健在《書法通論》中強調(diào):“作畫而不通書道,則其畫無筆;作書而不通畫理,則其書無韻。”作品中講求詩書畫印的有機結合,并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表達繪者的藝術感悟,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同時成為畫面章法布局的重要組成。中國畫作品藝術水平評鑒,更多是需要關注畫家的道德修養(yǎng)和筆墨技巧兩個方面。郭若虛(宋代)在《圖畫見聞志》中指出:“人品即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已,生動不得不至?!敝袊嫷挠斯δ懿徽撌侨宋锂嫷蔫b戒教化、頌揚功德,山水畫的暢游、出世情懷,還是花鳥的托物言志,都始終關注著人的精神。中國畫這種特有的人文屬性,從產(chǎn)生時就具備教化世人、洗滌心靈的功能。中國畫重人品學識、重才情和思想,繼承的過程中超越畫面的視覺范式;崇尚主體性、文化性、審美性,看重過程的認知方式,視繪畫為精神生存方式。我們要傳承并發(fā)掘中國畫這種獨有的人文精神和育人功能在大學生美育中的作用。
中國畫在大學學習期間是一種比較容易被感知和實踐的文化形式,大學生可以通過筆墨來調(diào)節(jié)情緒,從緊張的學習壓力中釋放出來。筆墨和宣紙是中國畫特有的材料,具有獨特而敏感的特性,適合表達個人情感。大學生在作畫的過程中受中華文化“和諧”“中庸”審美思想的影響,獲得精神愉悅,通過視覺表達的方式享受中國畫提供的慢節(jié)奏,使學生在繪與悟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從而得以完善人格。研習中國畫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有效提升學生審美和品味,開闊視野,拓展生活樂趣,重新理解并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中國畫能促進人的自我提升,心靈的健全成長。
三、汕頭大學書院制與美育課程
(一)汕頭大學書院制
2008年,汕頭大學借鑒境外優(yōu)秀大學的住宿學院模式,在國內(nèi)高校率先成立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學院——至誠書院,開始了住宿學院制的改革和探索。汕頭大學書院制以培養(yǎng)團隊精神、綜合素質(zhì)、自我管理為目標,通過混住的形式讓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宿生相互學習,開展形式豐富的戶外拓展項目、職業(yè)規(guī)劃講座、藝術欣賞課程等,以豐富宿生生活。2016年,汕頭大學進行“四院兩部”行政改革,設立書院總院,再建成弘毅、知行、思源三座新書院。2017年,汕頭大學舉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高水平大學建設”戰(zhàn)略研討會,姜虹書記在總結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推廣書院模式,突出書院的育人功能”“建設基于書院制的校院兩級文化育人體系”,學校開始全面推行書院制。截至2017年10月,汕頭大學本科生全部入住8所書院,書院改革工作進入新階段。新書院沒有按照中國傳統(tǒng)大學以院、系、班級安排學生的住宿和課外活動,而是采用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學生混住的生活模式。此外,書院還通過社區(qū)活動平臺的搭建和各項活動的開展,建立一個關系密切、交流方便、互相學習的師生群體和溫馨家園,提供課堂以外的學習場所,使學生的生活、學習、成長融于一體,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學院注重專業(yè)教育,而書院更注重人文素質(zhì)教育。書院不單是住宿的宿舍,同時也是育人的重要場所,按照學校教育改革的設想,書院主要開展科學人文素質(zhì)教育工作和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逐步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與學校各專業(yè)學院和教學部門的教學工作有機結合。美育對于實現(xiàn)大學生 “立德樹人”的任務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價值,探索美育對大學生“立德樹人”的價值,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思源書院中國畫研習課程設計
經(jīng)過兩年多的課程教學實踐,汕頭大學思源書院中國畫研習課程基于課程學生基礎,以課程為著力點,教學相長貫穿課程。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理論和體驗學習,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動、美育文化活動、廣東青年i志愿者平臺活動等,書院將學習、體驗、推廣美育、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起來。
從上述三個圖表情況看,思源書院中國畫研習課程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共有三期學員研習修讀,學員來自汕頭大學所有學院和研究生院,其中本科生42人,研究生8人;除一所書院暫未有學生修讀外,其余7所書院均有學生修讀。修讀課程中學生有書法(硬筆或毛筆)基礎的9人,占修讀人數(shù)的18%;有中國畫基礎的學生4人,占修讀人數(shù)的8%;有篆刻基礎的學生2人,占修讀人數(shù)的4%;零基礎的學生35人,占修讀人數(shù)的70%。
四、書院美育課程培育的發(fā)展思考
(一)推進書院美育教學團隊建設
美育師資隊伍建設是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應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zhì)美育教師隊伍。優(yōu)良的師資團隊是保障研習教學正常、有序、有效進行的先決條件。教師自己首先要喜歡中國畫、研習中國書畫,要有“五日一石,十日一山”的嚴謹治學精神,要了解中國畫的意境,勤于練習。在示范中國畫技法方面,學生不僅要模仿教師的畫法,更多的是要在感知理解畫面意境語境的前提下,將心中所想轉(zhuǎn)化為畫面語言。
助教也是教學團隊的重要組成,其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課堂管理、畫材采購,還能以朋輩互助的形式更好地完成審美教育。助教不僅要熱愛中國傳統(tǒng)藝術,而且在詩、書、畫印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基礎。教師可以用1~2節(jié)課的時間讓助教選擇自己擅長的藝術專題進行備課和課堂教學,通過這種方式豐富課堂學習方式,同時加強美育志愿服務團隊的培養(yǎng)。
(二)科學設計書院課程內(nèi)容
書院設置的課程包括學分課程與非學分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校內(nèi)課程與校外課程、理論型課程與體驗式課程并存,短期課程與長期課程相結合等。中國畫相關人文素養(yǎng)的知識儲備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畫,因此中國哲學、中國通史、畫論、畫史、詩詞、書法、篆刻等是必不可少的課程學習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或者學校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通過網(wǎng)絡慕課進行自主學習。
應加強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擺脫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單一形式。中國畫畢竟是一門需要實踐體驗的課程,對筆墨、觀察、狀物手法、脈絡結構的熟悉和掌握都會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在題材選擇和內(nèi)容描繪上應結合當下學生喜歡的元素描繪學習,將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生活中常見的食材、花卉、蟲魚、校園寢室等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在課堂上教師要增加學生之間互動點評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想辦法讓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貼近學生,使得中國畫的審美趣味被學生理解接受,進而得到繼承和弘揚。
(三)校園美育文化活動
通過各種校園美育文化活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和時代精神。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在用心感知、以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中,不斷增強青年學生踐行新思想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五、結語
中國畫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征和燦爛輝煌的成就,蘊含著特有的形式要素,人文品格以及美育價值。現(xiàn)代大學書院具有教育、管理、生活、文化等功能,為美育提供了一個新的育人空間,中國畫研習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愛護繼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意識,幫助學生理解感知蘊含在繪畫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造型理念,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培養(yǎng)審美與修養(yǎng),增進文化自信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要求我們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同步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yè)?!盵5]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美育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下功夫培育學校的文化氛圍、藝術氛圍,讓學生深層次地感受中國畫的美,使他們增加對人生的愛,讓他們產(chǎn)生感恩的心情,從而激勵他們追求積極的、正能量的、更有品位的人生,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9-04-02)[2020-03-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2] 國務院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5)[2020-03-1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
196.htm.
[3] 鄧佳.高校美育課程研究:助力大學生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D].重慶:西南大學,201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EB/OL].(2014-01-14)[2020-04-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5] 葉朗.以美育培養(yǎng)時代新人(以美育人)[EB/OL].(2018-09-18) [2020-04-22].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0918/c1013-30299057.html.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