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排的最大特點是“雙線組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圍繞著這兩條線索,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相關語篇、活動、口語交際和習作(寫話)等集結在一起,為學生語文單元整合學習提供了有效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單元教材編排思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與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力,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第一,把握單元編排結構,了解單元編排思路。教學前,教師首先要把握單元編排結構,了解單元編排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在解讀語文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單元整體,把握教學重點、難點,凸出具有統(tǒng)馭作用的單元教學主題和語文要素,從而讓教學更具有層次性。
例如,部編版小學生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圍繞著“家鄉(xiāng)”這一主題展開的。整個單元的課文編排都是以寫景文章和詩詞為主,如《黃山奇石》《日月潭》《登鸛全樓》等。教學中,無論是識字還是對文本的具體分析,教師都應將知識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中的“家鄉(xiāng)”聯(lián)系起來,將字詞放置到文本情境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中來進行教學。同時,教師教學還應注重前后文的關聯(lián)和詞語的運用,讓學生的語言訓練有的放矢,能夠有意識地應用單元中已經(jīng)學習過的字詞。
第二,圍繞單元編排結構,注重單元方法指導。有了單元整體性、結構性的意識,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圍繞單元編排結構,開展單元閱讀實踐。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等。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兩個一”,即一個中心(教材單元主題)、一個主體(學生)。教師要以主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加強學生語文學習的目的性,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呈現(xiàn)出一種相關聯(lián)的梯度性,從而實現(xiàn)閱讀教學、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寫話訓練)的有機統(tǒng)一。
例如,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圍繞“觀察”這一主題,編排了《雪地里的小畫家》《烏鴉喝水》《小蝸?!啡n文。這三篇課文都是把動物作為主人公,雖然文體各不相同,但都配有完整的故事性、情境性的插圖,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學習想象。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的有效路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從課文中提取相關的信息,通過圖文結合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意思。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基于學生形象思維的認知特質,借助插圖讓學生復述課文大意,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思維,催生學生的閱讀想象。
第三,運用單元編排結構,開展單元實踐活動。實施單元整合教學,要聚焦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為了達成學習的效果,教師要有鮮明的目標意識、整體意識和關聯(lián)意識。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把握單元教材內容,更要把握學生具體學情,根據(jù)學生具體的情況,采用靈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既富有情趣,更富有理趣。
例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童心”為單元主題?!斑\用學到的詞語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是重要的語文學習方式。為此,教師在每一篇單元課文教學之后,都應安排多角度、多層次的練習,如學完《彩色的夢》一文之后,可以讓學生用彩色鉛筆作畫,并將想畫的內容用幾句話寫下來;學習了《楓樹上的喜鵲》一文之后,讓學生仿照課文表達形式,結合生活、情景等展開想象,并將想象的內容寫下來等。通過這樣的積極運用,讓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染,從而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美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教材,以研究的方式解讀教材,站在單元統(tǒng)籌高度,整合相關資源,有效實施單元整合教學,從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李素梅,嘉定區(qū)戩浜學校,上海 201800)
實習編輯:劉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