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輝 任艷
摘? 要:目的? 研究為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提供認知功能訓練的有效性。方法? 納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收治的70例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研究組(接受認知功能訓練)與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訓練),各35例,對比干預前后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指標。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分數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后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認知功能訓練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增強患者的認知能力,還能促進肢體運動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認知功能訓練;腦卒中;認知障礙;影響
中圖分類號:R5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3-0170-02
腦卒中是腦血管科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患病群體,其發(fā)病原因主要為腦血管堵塞、出血、缺血性病變等,容易給患者腦部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傷,從而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產生影響。認知功能訓練屬于物理治療手段,根據相關醫(yī)學研究顯示,科學、優(yōu)質的物理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腦卒中后的認知狀態(tài),加快認知功能恢復速度,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公認的、具有高效性的治療手段[1]。本次研究收集醫(yī)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的相關臨床數據,對其接受認知功能訓練后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和說明?,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吉林省前衛(wèi)醫(yī)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列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5例。研究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3.60±2.70)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58~74歲,平均年齡(65.20±2.30)歲。本研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排標準
納入標準:①使用顱腦CT或MRI進行影像證實;②患者存在認知障礙,但是能夠完成智力測評;③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嚴重認知障礙;②患者心、肺、肝、腎伴有嚴重疾病;③患者伴有蛛網膜或腦卒中出血。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訓練手段,具體內容包括:采用運動訓練方式,對健肢與患肢的擺放、肢體被迫運動與主動運動、抗阻訓練、坐與站、關節(jié)訓練、上下樓梯等進行訓練。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使用認知功能訓練。①行為功能訓練,首先根據患者個體的病情、恢復情況、認知狀態(tài)、行為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等綜合因素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行為功能訓練計劃。行為功能訓練主要包括生活行為和專項行為訓練。生活行為包括穿衣、吃飯、搬舉、如廁等。專項行為如跑步、跳躍、手指靈活度等。醫(yī)生要采用圖片、視頻和身體示范的方式開展訓練,讓患者能夠理解訓練內容和訓練目的。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一般也伴有行為障礙,要將認知訓練與行為訓練整合為一個整體,每日制定專人專項的運動康復機會,保證每日適量的運動內容。讓患者認知與行為同時得到鍛煉,以行為刺激認知和記憶,用認知和神經去控制行為,從而獲得最佳的訓練效果。②認知功能訓練,認知訓練主要包括認知經驗喚醒和認知能力提升。首先認知經驗喚醒是指患者原本具有的認知經驗,如對日常事物的認知,在認知障礙后出現異常。針對這種情況醫(yī)生就需要利用親身演示、視頻演示、圖片演示等方式對患者這部分認知進行喚醒。而認知能力提升是指要提升患者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認知障礙患者的認知能力會明顯下降,可通過親身誘導、視頻模仿、圖片學習的方式,反復刺激從而使其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1個月的訓練干預。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分數。①使用認知功能評量表(MoCA)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內容包括語言表達、執(zhí)行能力、注意力、定向力、思維力等,共計30分,嚴重認知障礙≤9分;認知功能障礙≤26分。②使用運動功能量表(FMA)對患者的肢體運動情況進行評定,上肢運動功能總計66分,下肢運動功能總計34分,共計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肢體運動能力越好。③使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價患者的生活自主生活能力[3],滿分100分,≤40分為重度依賴; 41~60分為中度依賴; 61~99分為輕度依賴; 100分為不用依賴。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患者的認知能力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認知能力分數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認知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干預前后運動能力與自主生活能力分數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評分與BMI評分對比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FMA評分與BM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是腦血管常見疾病,在腦血管疾病中其發(fā)病率占比約為30%。而且腦卒中一般發(fā)病急、病情重、治療難、預后差、并發(fā)癥多,是我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重點醫(yī)學課題。隨著居民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加之不規(guī)律的作息、飲食,導致我國腦卒中群體平均年齡由68歲(統計時間為2010年)下降至62歲[2]。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約為33%,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甚至生命[3]。認知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致病因素較為復雜,但總結而得其是由患者腦部組織、細胞、神經系統出現短暫或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性病變而導致。引發(fā)腦卒中的因素有很多,一般為患者腦部因原發(fā)性疾病、繼發(fā)性疾病或外部刺激導致的腦組織缺血、缺氧病變。腦卒中會伴隨患者腦部不同程度的炎癥病變,也有醫(yī)學報道指出患者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與其腦部炎性病變有關,而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恢復情況也與其腦部炎性反應的恢復情況呈正相關[4-5]。除病理學上的特征之外,物理治療也能夠增加對患者腦部細胞、組織、神經系統的刺激,從而幫助病情恢復,提升患者認知能力。認知功能障礙是現代醫(yī)療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應用在多種疾病的治療之中。認知功能訓練是利用肢體、視覺、聽覺、味覺、感覺等方面的功能性、系統性訓練來恢復和提升患者相關肢體功能、認知功能、專項功能等。
結果表明,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分數對比結果無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認知能力、運動能力、生活能力等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使用認知功能訓練模式能夠促使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同時還可以使患者的整體康復效果更加理想。
總之,對腦卒中后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提供認知功能訓練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增強患者的認知能力,還能促進肢體運動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韓文聰,林立嫦,張垚芳,等.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9,13(6):245-246.
[2]曹金龍,丁國元.社區(qū)早期認知功能干預治療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療效[J].家庭保健,2020,14(3):218-220.
[3]劉銳芬,周晶,曾慶,等.計算機輔助認知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9,16(3):217-218.
[4]張麗,劉曉丹,薛炘,等.團體認知行為的作業(yè)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9,13(4):104-106.
[5]雷幸幸,宋魯平.基于PASS理論的認知訓練對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18(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