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_ 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 語文教學與古詩詞文化的“牽手”
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創(chuàng)設情景、熟讀成誦、營造氛圍三個方面對學生開展古詩詞教育,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審美能力和藝術(shù)鑒賞力。
傳統(tǒng)古詩詞的內(nèi)容距離現(xiàn)代人生活久遠,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有些小學生不容易理解人物的感情,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中去。比如,南宋末年,詩人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回憶了早年參加科舉入仕的艱難歷程,而今又在戰(zhàn)火中消磨了四個年頭。但是,國家危在旦夕時,個人的安危又算得了什么?惶恐灘的慘敗并沒有動搖詩人精忠報國的斗志,他決心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文天祥,講述做這首詩的所思、所想、所感,以及飽含的深情厚誼。古詩詞的語言需要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夠理解,而小學生的學習還比較淺顯,可能難以理解,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把學生帶到作者的意境中去,讓學生切身感受作者的心情和感情。此外,也可以借助黑板報、名人書畫、名人畫像等,營造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
用誦讀的方式學習積累古詩詞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誦讀時,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刻領悟作品的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大聲地讀出來,讀出感情,讀出心聲。此外,還要注意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飽含了詩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壯志與視金錢如糞土的義薄云天,讀來朗朗上口,感人至深。教師指導學生帶著飽滿的感情朗讀,在讀中品味詩意、詩情,感悟古詩詞的文化之美。
語文教學不僅要走進古詩詞、品味古詩詞,還要傳承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語文實踐活動課上,教師可定期開展古詩詞大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利用課前兩分鐘,引導學生分享古詩詞,給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還可以開展古詩詞書法大賽,讓學生在朗讀和背誦的基礎上,通過書寫進一步理解古詩詞,繼而激發(fā)學生嘗試創(chuàng)編小詩作,繼承中國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
■ 古詩詞閱讀班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