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嶺 夏海榮(江蘇:灌云縣陡溝中心小學)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我們的科學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還要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我們要用一節(jié)一節(jié)的科學課、一個一個的探究活動來構建學生的思維場,完善他們的科學思維網,吸引學生以此為起點,一步步走向自己夢想中的科學殿堂。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探究活動是與體驗、實踐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內化而成,而不是通過老師的講解來達到這個效果。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學學習之中的真正動力,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場。只有將他們的思維真正激活,才能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產生物我兩忘、流連忘返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讓他們從親身體驗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獲得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
我們應該緊緊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將要學習的知識建構在他們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觸發(fā)他們自己的思維,建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是永遠不能激活學生思維的。
和學生一起學習《觀察螞蟻》時,我課前布置他們和家長一起去捉螞蟻,帶到課堂上使用。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說說在什么地方捉到的螞蟻。在磚頭下、樹葉堆下、爛菜葉子下、樹根下、菜園里……
因為學生都是農村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能很快找到螞蟻的藏身地。我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實踐,把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從心理上拉近科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的關系,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能成為科學家那樣的人,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親身實踐是新課程標準下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親歷實驗,能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在《斜坡的啟示》一課教學時,在學生認識了最普通的斜坡后,在沒有榔頭的情況下,我拿出了螺絲釘和普通鐵釘,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會更容易進入木板。幾經周折,學生發(fā)現(xiàn)螺絲釘更容易。這個現(xiàn)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但對小學生來說這種認識是新鮮的。他們在活動中會慢慢體會到:只有深入探究,不斷創(chuàng)新和超越,才能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
學習《觀察螞蟻》時,讓學生觀察螞蟻身體外形的特征,我指導學生用放大鏡先從整體觀察螞蟻的大小、顏色,再注意觀察螞蟻的身體由幾部分組成,然后從前往后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注意各部分樣子,把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并匯報,將學生以前對螞蟻的知識形成知識體系。螞蟻的身體可以分為三部分:頭、胸、腹。將各部分外形特征一一指出,并用大屏顯示。這個時候讓學生把對螞蟻的了解用彩筆畫下來,比一比誰的畫更科學,誰的畫更漂亮。在這些實實在在的觀察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觀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領他們認清科學的思維脈絡。在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時,同時要分析每一個部分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這樣才能將螞蟻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學生的記憶中。
學生只有經歷從觀察到記錄、整理、收集材料,分析事實材料,做出結論的過程,才能體驗科學探究是怎樣進行的,才能將零散的、零碎的知識經驗不斷地整合、系統(tǒng)化,形成一個立體的、系統(tǒng)的思維,養(yǎng)成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精神。
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蠟燭的變化》時,我提問:“你會用哪些辦法讓蠟燭發(fā)生變化呢?”學生說,切割、加熱、點燃。“看看桌上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哪些材料,你將怎樣利用這些材料來做實驗?”“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如果我們現(xiàn)在開始實驗,你認為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你會怎樣設計實驗呢?”下面就是學生的記錄:
加熱蠟燭實驗記錄一
探究問題:探究蠟燭加熱所產生的變化
探究方法:加熱
觀察到的現(xiàn)象:
蠟燭加熱:蠟燭溶化變成流動的液體蠟
蠟燭冷卻:蠟燭又變回原來的固體蠟
實驗結論:加熱蠟塊,沒有新物質生成
蠟燭燃燒活動記錄二
科學探究活動應從簡單到復雜,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扶持,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典型材料、有結構的材料。用最簡單、最實用的材料完成實驗的探究任務,這應該成為我們引導學生探究的核心標桿。
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每一個學生的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科學夢。我們的科學課,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更要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