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王文祿在上海接受本刊記者采訪。這是他成為街舞運動員的第一年,過去半年,他在這個舞蹈教室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本刊記者 陳霖 / 攝)
去年底,國際奧委會同意2024年巴黎奧運會增設Breaking(霹靂舞)、滑板、沖浪、攀巖等四個大項。霹靂舞也被列入全運會和亞運會的賽程。就在不久前結(jié)束的第十四屆全運會上,這個新生“體育舞蹈”亮相,在決賽中,上海隊選手王文祿以3:2擊敗對手,成為首位全運會霹靂舞冠軍。根據(jù)規(guī)定,他會自動入選國家隊,備戰(zhàn)巴黎奧運會。
10月的上海陰雨綿綿,記者見到剛從老家貴陽探親回來的王文祿。在圈內(nèi),人們更喜歡喊這些跳霹靂舞的男孩為“B-Boy”,也就是breaking boy的簡稱。這是王文祿從B-Boy轉(zhuǎn)變?yōu)檫\動員的第一年。
其實,聽到此次運動會竟有霹靂舞項目,許多人頗為驚訝。那么,為什么霹靂舞能成為運動會項目?當一種曾風行于民間街頭的舞蹈成為體育項目,會對舞者帶來什么改變?更深層次的,一個曾被打上“街頭文化”標簽的舞種緣何能成為幾代人的記憶?
讓我們回到不久前的全運會比賽。預賽時,王文祿穿著一襲白衣,動作輕盈,熟練做了幾個地板動作。解說員興奮地喊道:“王文祿就像一個白色精靈?!?h3>備賽跳了400輪
今年全運會新增的霹靂舞項目是一個街舞舞種,吸收了巴西戰(zhàn)舞、體操、中國武術(shù)等元素,動作可分為搖滾步、腿部動作、整體移動、空中定格和翻滾五類。相較其他街舞種類,霹靂舞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需要貼地完成的動作,比如倒立、頭轉(zhuǎn)、手轉(zhuǎn)等,所以人們也叫它“地板舞”。上海街舞隊主教練鄭國維告訴記者,霹靂舞動作難度大,具備極強的競技性,是成為奧運會、全運會比賽項目的重要原因。
去年,王文祿作為上海Caster舞蹈工作室的舞者,因出色的實力被選拔為上海隊運動員。他屬龍,大家都喊他“文龍”。一般來說,評判霹靂舞是否跳得好,主要通過battle(斗舞)。這是一種高難度動作比拼:根據(jù)隨機播放的音樂進行自由斗舞,十分考驗舞者的應變能力和舞蹈功底。一般地下賽事的斗舞有10輪左右,兩名舞者一對一比拼,而全運會上則有整整23輪,非常考驗體力。王文祿一開始的訓練重點就是體能訓練。王文祿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跑5—10公里,進行體能訓練,一天練習時間8個小時。
那么,在一場斗舞中,如何評判誰跳得好?這就要提到音樂訓練的必要性了。
斗舞考驗舞者的音樂卡點、動作銜接??c是指動作精確貼合節(jié)奏,當節(jié)奏突變,舞者還能精確卡點,更能體現(xiàn)其實力。隨機拿來一段音樂,將所有音色去掉,會有一段段鼓點,王文祿就要在聽到鼓點的瞬間做出一系列動作,卡好每個點。很多舞者聽到音樂開始跳舞,主要靠本能,但當街舞成為競技比賽后,要獲勝,就需要技巧。王文祿把動作拆解成多個小片段,不斷練習,作為腦中的“舞蹈片段素材庫”,以便根據(jù)音色、鼓點隨機組合,進行表演。在教練教導下,他還重點琢磨“銜接”能力,就是加上音色后立刻搭配動作,使整段舞蹈看起來既有技巧,又有節(jié)奏,還有個人風格。圈內(nèi)人管這個叫“flow”(律動),拿來評判舞者實力。備賽全運會期間,王文祿跳了400輪,“隨便找個墊子往地上一鋪,馬上就能睡著”。
地下賽事的斗舞中,舞者大多穿暗色衣服。預選賽前一天,王文祿的兩位教練到賽場看場地,發(fā)現(xiàn)背景是暗色調(diào),便決定打造視覺反差,讓王文祿穿上一身白衣白褲。王文祿告訴記者:“我一開始很不習慣,因為衣褲很長很重,感覺總是‘拖著我?!?p>
在2021年9月25日的全運會霹靂舞男子冠軍賽上,王文祿獲得冠軍。
這就要提到街舞的“氣”。街舞奔放活潑,可放到具體的人身上,舞者的狀態(tài)很難穩(wěn)定,第一場跳得好,第二場可能發(fā)揮不好。教練希望王文祿一開始的狀態(tài)不要太“滿”,“用造型穩(wěn)住氣場,別太飄,保證后面幾場的狀態(tài)能像爬坡一樣往上走。”此外,評委大多是街舞圈的人,很熟悉選手的路數(shù),而穿白衣服可以造成視覺上的反差,帶來新鮮感。
果然,進入后面幾輪王文祿重新?lián)Q回黑色衣服后,狀態(tài)更加干凈利索,跳得十分輕盈,讓評委眼前一亮,一路進入決賽。9月25日的決賽中,他一開始丟了兩分,很快調(diào)整狀態(tài),后來居上,反超三分,最終摘冠,成為全運會史上第一個霹靂舞(男子)冠軍。
比出第一個全運會霹靂舞冠軍后,網(wǎng)友也炸了,紛紛“艾特”演員孫紅雷。1987年,在哈爾濱最大規(guī)模的霹靂舞比賽上,孫紅雷奪取桂冠,被稱為“東北舞王”,后來還登上1996年的地方春晚舞臺。
其實,不管是孫紅雷跳的舞步,還是早期在國內(nèi)流行的霹靂舞,涉及的動作包括地板舞、locking(鎖舞)、popping(機械舞)、踢踏舞等,更像是混合舞種。因此,早年風行的這些舞步與巴黎奧運會、全運會上的體育舞蹈項目“breaking”并不完全相同。
不過,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了人們對上世紀80年代的情感,其中就有小鎮(zhèn)青年對奔放的舞蹈文化的渴望。那是個沖擊與情懷并存的年代……
左圖:1987年,電影《霹靂舞》引入中國,掀起狂潮。右圖:知名演員孫紅雷在多年前曾表演霹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