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佩玉
粵北采茶戲是廣東粵北地區(qū)的小戲劇種,舊稱唱花燈、大茶或“三腳班”,因其具有內(nèi)涵豐富的藝術(shù)價值,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對象。作為一名身負有傳承傳統(tǒng)文化使命的新時代教師,應負擔起建立本土音樂文化教育的重任,將采茶舞納入課堂教學中。
一、認識客家采茶舞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之處。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獨特的存在,擁有著豐富而多彩的文化底蘊。而客家的舞蹈更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粵北采茶戲中最龐大的支系就是客家采茶舞??图也刹栉栌小叭^”: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此三者的配合,使得采茶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內(nèi)容的多樣性。其中女生容易學的扇子花和男生容易學的矮子步是本次研究的重點。其表演形式中的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彩綢扇作為道具,運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后、正、反等不同位置來表演動作。有戲語道:“采茶沒扇子,等于吃飯有(沒)筷子”,由此可見扇子在采茶舞中的重要性。矮子步(這里主要學習“正丑”)是根據(jù)勞動群眾在勞動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動作演變而成.無論戲中動作如何變化,雙腿始終保持半蹲或全蹲的姿勢。丑角矮子步獨特演繹常成為采茶戲的亮點,使客家采茶戲更富喜劇色彩,矮子步也成為刻畫人物的點睛之筆。
目前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舞蹈教學領(lǐng)域,常見以藏族舞、傣族舞和維吾爾族舞等舞蹈形式為代表,但只依靠這幾個表現(xiàn)鮮明的地域性舞蹈,來肩負現(xiàn)階段的教學任務似乎不夠合理。特別是對于還處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各方面極具塑造性的學生,引導他們多發(fā)現(xiàn)、多認識、多學習各種民間藝術(shù)舞蹈形式,是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學習客家采茶舞蹈文化
(一)增強可塑性
將客家采茶舞蹈引入小學音樂課堂能大大地增強學生的舞蹈可塑性。高年級段的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階段,運用客家采茶舞蹈的藝術(shù)特征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接受和運用其風格和韻律,以更加透徹、鮮明的表演出戲中人物形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結(jié)合相應的客家戲的音樂和節(jié)奏,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綜合訓練性的舞蹈組合以化解一般舞蹈動作的單一性,從而有效地拓寬學生在此方面的視野。
(二)提高表演力
通過學習客家采茶舞蹈,不僅能夠掌握最基本的采茶舞蹈動作、風格和韻律,而且能在合作表演的基礎(chǔ)上,理解采茶舞蹈基礎(chǔ)的知識、提高合作表演能力。由于客家舞蹈的歡樂、詼諧等風格,通過在教學中適時增加充滿童趣的訓練內(nèi)容,還能避免小學生表演過程中出現(xiàn)表情呆板、缺乏激情、缺乏表現(xiàn)力等方面的問題。
(三)激發(fā)積極性
客家舞蹈中的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采茶女和丑角,在一般的民間舞蹈中是及其少見的,舞蹈所蘊含的活潑風趣、詼諧幽默的氣質(zhì)是最其吸引人之處。此次將客家采茶舞蹈引入小學課堂,能更大地拓展小學生在學習舞蹈方面的視界和素材,進而提高他們對舞蹈學習的興趣,尤其是對本土藝術(shù)文化的學習欲望。
三、傳承客家采茶舞蹈文化
自2018年開始,區(qū)教育局和采茶劇團每年都在各個學校舉辦“采茶戲曲進校園”專項活動,此活動備受各校中小學生的喜愛與關(guān)注?;顒又袆F老師們以采茶戲中的傳統(tǒng)曲目為主,傾情演繹客家采茶戲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斑鳩調(diào)》等,還和學生們通過輪唱歌詞、教走基本的十字步等進行互動,這里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學習采茶舞的渴望與激情。通過對曲江客家采茶舞蹈的學習,讓更多的中小學生了解曲江本土的民俗文化、社會禮儀和風土人情等文化背景。
借此東風,我們在把客家采茶舞融入高年級音樂課堂中,并一直強調(diào)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加深學生們對本土或相關(guān)地域文化知識的了解。這不僅為將客家采茶舞蹈引進小學教育教學打好了基礎(chǔ),也對目前的小學舞蹈教學提出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