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
好教師的好,首先是課好。他們的課常常被模仿,從大的思路到小的細節(jié)。但好課究竟是怎么來的,許多年輕教師可能沒琢磨過。我們以華應龍老師的“閱兵之美”一課為例,來看看好教師是如何對待課的,年輕教師應該學習些什么。
一、全身心地忘我投入
華老師把每一節(jié)課都當作藝術創(chuàng)作,當作與學生共同經歷的一次藝術創(chuàng)作來對待,滿懷激情與期待。
“閱兵之美”是一節(jié)數學實踐活動課。華老師設計的這節(jié)課,學生不僅要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更要能夠用數學之眼觀察、用數學頭腦思考、用數學語言表達,要能夠發(fā)現生活之美、體會美之來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設計這樣一節(jié)課,僅有激情是不夠的,還要有認真、細致、充分的準備。教師要知道這節(jié)課關聯哪些知識,如“火車過橋問題”“植樹問題”;要尋求一個好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關注和思考,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總之,要于人人可見的凡常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問題,更要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相接。僅僅是一份“學生課前研究單”,華老師就修改了五六次,甚至他的夢都和課有關。課眼“閱兵之美,美在速度”便是夢中的成果,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醒,課眼出。
這樣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態(tài)度,是年輕教師應該學習的。
二、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主體
華老師的課上,學生是絕對的主角,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是提供恰當的情境與條件,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
“閱兵之美”這節(jié)課,課前有材料收集,課后有縱深思考,課上有師生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
1. 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閱兵之美,美在哪兒”是這節(jié)課貫穿始終的根本問題。以此為根基,華老師分解出一系列子問題,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感官感受轉化為數學的理性思考,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
“上課之初,播放國慶閱兵式上儀仗方隊、海軍方隊、東風-41彈道導彈方隊通過檢閱區(qū)的視頻片段?!辈シ乓曨l,是在營造問題情境。閱兵視頻學生都看過,但在課堂上跟老師、同學共同觀看,就必須帶著數學的眼光和頭腦。果然,華老師提了一個問題:“這次閱兵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家慶典,在天安門廣場放飛了7萬只和平鴿、7萬個氣球……將軍和第一排士兵距離6米?,F在,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意在引導學生于凡常中做細致的觀察并提出有意思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收集的數據,綜合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合理而完美:“正步一步75厘米,如果距離是6米……8步之后……如果距離是7米,第一排士兵踩上敬禮線需要9.3步,那就不美了?!苯鉀Q這個問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意義,主動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思考問題,形成數據意識。當各種數據匯集在一起時,分散的數據就可以作為解決問題的資源,讓學生理解“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2. 讓學生自己發(fā)現錯誤、糾正錯誤
華老師的課上,“錯誤”是寶貴的教育契機與資源。華老師并不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和體會錯誤。例如,計算方隊正步速度“一秒走多少米”時,學生沒有注意單位變化,計算出方隊正步速度是“140米/秒”。華老師不動聲色,沒有馬上反饋,而是提供高鐵的運行速度,讓學生在對比中自己意識到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這樣的處理,既是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辨別能力,自己會糾錯;也是真心承認學生是主體,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如此“化錯”,課堂氣氛和諧、愉悅。面對自己的錯誤,同學們“笑翻了”,卻一定會記憶深刻,知道數字不容馬虎,要以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這樣的處理,是對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犯錯誤的寬容和珍視,承認錯誤是人類探究真理過程的常態(tài)(即“試誤”),引導學生正視成長中的錯誤,給了學生主動探索的寬松氛圍與開放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在化解錯誤中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系,長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3. 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果和成就
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活動、收獲與成長,學生若能真切地感受、體會到,便能覺知到所克服的困難、所經歷的活動的實在價值,能夠確證自己的主體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在這節(jié)課上,華老師引導學生理解了為什么將軍和第一排士兵距離6米,激發(fā)他們“獨立”計算出了徒步方隊通過檢閱區(qū)的正確時間。這一計算結果是學生綜合各種數據計算得出的,是正確的,而一些媒體報道的數據則是錯誤的,這讓他們無比自豪。華老師這么做,就是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力量,體會自己的學習成就。
三、自然而然地育人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說的是教育不能脫離教學簡單粗暴地做觀念灌輸,而一定是在教學中進行的,教學本身就是教育。沒有不進行教育的教學,也沒有脫離教學而進行的教育。
“閱兵之美”這節(jié)課,教育與教學難分你我,是有機的一體。
華老師讓學生收集數據來明理是育人,讓學生體會閱兵方隊“84.2秒”的“梅花香自苦寒來”是育人,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忽視計算單位的錯誤也是育人。華老師課堂上的育人自然而然,潤物無聲。
華老師的育人,多是這樣隱含著的。例如,華老師提供了東風-41的一組基礎數據,學生據此計算出了東風-41的速度為“8333.3米/秒”。那么,它有多快呢?華老師沒有用語言陳述,而是通過提供學生熟悉的高鐵速度“69.4米/秒”讓學生間接感知東風-41的速度,令學生于客觀精確的數字中為祖國自豪。
華老師課堂上的育人,也有明確直白的。例如,關于東風-41有什么用處的問題,華老師就針對一些學生的說法,鮮明地用語言陳述“和為貴”及“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觀念。華老師說:“東風-41一直不用飛起來,那就是東風-41最大、最好的用處?!痹谶@里,明確陳述是恰當的,是明確的價值引導。
華老師總結這節(jié)課時說:“閱兵之美,美在速度。那,速度是快美還是慢美?”“慢”和“快”都美,只是“該快的時候,越快越美;該慢的時候,越慢越美”,育人也是這樣,方向對了,方法會多種多樣。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