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大學英語教學已經(jīng)從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向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轉變。在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大學英語學習方式也要有所改變。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下,本研究著重對學生在課堂上運用的學習方式進行分類,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并對其各自的定義、基本要素、理論基礎、行動策略進行探究,以此來改善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進程。
【關鍵詞】英語教學改革;大學英語;學習方式;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劉丹(1987.11-),女,漢族,吉林長春人,長春大學旅游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認知語言學。
【基金項目】2020.10-2022.10 “情境認知學習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長春大學旅游學院2020年度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基金);2021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項目“后疫情時代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體系改革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JX2021D658)。
一、引言
李雯(2016)將英語教學的內涵概括為:“教師依據(jù)一定的英語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在有計劃的系統(tǒng)性的過程中,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術,以傳授和掌握英語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fā)展的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教育活動。”從本質上說,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亦是思維方式教學,更是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和形成。
二、英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為了提高我國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增加人才培養(yǎng)的實用性,大學英語教師們積極進行著英語教學的改革工作。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中明確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恰當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p>
從教學方法上看,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學研究的重點,也是英語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李浩宇(2018)指出,常見的英語教學方法包括語法翻譯法、聽說教學法、直接教學法、視聽教學法、認知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都曾經(jīng)對英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這些教學方法往往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達到當時的教學目的而形成的產物,它們一方面從各個側面充實和豐富了外語教學法體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過分強調了某個側面,所以有其不完善之處。目前,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少英語教師認識到外國引進的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我國英語教學實際需要,英語教師應強調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需求,對學生興趣不斷挖掘的原則。
三、大學英語學習方式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的探討,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大學英語學習方式也應隨之改變。傳統(tǒng)意義上,以前的英語學習大都是接受學習,而現(xiàn)在的教學理念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占主體地位,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種形勢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理念應運而生。
1.自主學習。首先,迪金森(Dickinson, 1995)定義自主學習為成功掌握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是在學習過程中負有決策的責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過程中的做決定和反思的能力。龐維國認為,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儀式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在學生具有內在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上的“會學”,在意志努力上的“堅持學”。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自主學習的基本要素包括自主計劃、自主監(jiān)控、自主評價三個方面。自主學習首先是對整個學習活動的預想、規(guī)劃和組織,繼而還包括對學習過程的監(jiān)視和控制,最后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以及根據(jù)反饋信息調節(jié)學習活動。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需要經(jīng)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階段,已有的認知結構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是一種充分條件,學習就是將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的同化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對已有知識的重組和調整,以及對新知識形成有意義的解釋和理解,從而建構新的知識結構。而且,知識并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絕對反映,而是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是相對但不是永恒不變的,因此知識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有所調整。然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是認知的學習,而且是經(jīng)驗的學習;認知學習是無意義學習,經(jīng)驗學習是有意義學習,學習最終導致個體在智力、情感、態(tài)度、人格和行為等方面發(fā)生穩(wěn)定的變化。最后,因為社會語言學包括社會和語言兩個領域,所以語言學習一定是社會學習的一部分,應該將語言結構放到社會這個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
自主學習的行動策略分成三個維度,分別是學習活動發(fā)生之前、之中和之后。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能夠確定學習目標,指定學習計劃,做好各種準備;學生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做出自我監(jiān)控,掌握反饋和自我調節(jié);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總結、評價和自我補救。
2.合作學習。所謂合作,就是指個人與個人或者群體與群體之間基于一個相同的目標,采取一定的群體規(guī)范,共同行動、積極配合的方式。因此,合作學習是以一個學習目標為導向,以生生、師生、師師之間的協(xié)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為表現(xiàn)形式,以小組成員之間的學習活動為主體,以團隊總成績?yōu)樵u估依據(jù)的學習方式。其基本理念是學習者在小組或團隊中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包括:小組活動、相互支持、組員間的人際交往技能。小組活動,是指小組有明確的學習活動時間、明確的學習活動目標、明確的學習活動任務、各個組員間的明確分工、真實詳盡的學習活動反饋。因為組員都是為了完成共同目標,他們的利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每個成員的學習行為都會對整個小組的學習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組員之間必須在心理和資源等方面相互支持,才能讓整個小組的利益最大化。良好的小組氛圍會影響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因此組員應該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技能以便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需要組員之間彼此信任、積極溝通以及正確地處理沖突,這些都是人際交往能力的表現(xiàn)。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分成兩類:動力理論和選擇理論。動力理論源起于格式塔心理學,將合作小組看作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小組的統(tǒng)一目標能夠帶給組員一定的學習動力。組員的利益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并組與組間的競爭也有利于組員提高為共同利益而奮斗、對抗競爭對手的意識。其中,組員之間的學習行為是相互影響的,主要表現(xiàn)在組員的努力程度和學習狀態(tài)受其他組員的影響,因此只有每個成員都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發(fā)揮到最大程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相類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格拉斯認為人的一生需要合作、歸屬、分享、愛、關心,而合作學習恰恰滿足所有這些需要,成功的合作學習在某種程度上會使人獲得歸屬感、愛和分享的喜悅。
合作學習的行動策略需要有幾點注意事項。第一,合作學習如果達不到提高學生知識水平、能力和素養(yǎng)的目的,就不要合作;第二,確有必要時才進行合作學習;第三,合作學習應是在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合作;第四,參與者應有明確的責任和具體的任務,避免勞逸不均的情況。
3.探究學習。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施瓦布認為,探究學習是兒童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須的探究能力。我國的徐學福教授認為,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獲得科學素養(yǎng)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所展開的學習活動。綜上,探究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的過程。
探究學習的基本要素有明確任務、分配工作、教師指導、匯報結果和科學評價。探究學習是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研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實驗、操作、調查、搜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其行動策略需要注意的是:選擇和確定的探究問題有一定的價值,設問明確,有吸引力;探究需要的知識水平、能力要求與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相吻合;活動方案能營造生動活潑、熱烈有序的學習氛圍;學生要能及時收集到活動得反饋信息,能看到活動結果,以增進信心,及時修正,調整自己探究行為。
四、結語
總之,大學英語的學習方法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然而,英語教學改革尤為必要,不僅是迎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進行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從教學內容上看,過分重視聽講和記筆記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進行語言的應用,即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在教學改革中,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方式才能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2020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2]李貴安.大班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實施[OL]. Retrieved from https://appzaDdTf5v7593.h5.xiaoeknow.com/v2/course/alive/l_6073d78be4b071a81eb10dac?app_id=appzaDdTf5v7593&alive_mode=0&pro_id=p_606ee56ae4b071a81eb01c0f&type=2, 2021-6-10.
[3]李浩宇.英語教育與互動課堂模式研究[M].吉林美術出版社, 2018(3).
[4]李雯.教學改革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1).
[5]申婷.大學英語教育發(fā)展歷程[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