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父母那里遺傳的基因幾乎影響所有疾病的風險。有了新的基因組技術,科學家現在可以使用基因組預測未來的患病風險。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因的預測能力取決于年齡、性別和種族。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發(fā)現,基因對患病風險的影響實際上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
研究人員使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50萬人的基因組數據,以觀察他們的基因如何影響24種常見疾病的風險。雖然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風險模式,但發(fā)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遺傳學》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患上多種疾?。òǜ哐獕?、皮膚癌和甲狀腺功能減退)遺傳風險在生命早期最高,隨后下降。也就是說,生命早期患病受遺傳因素影響最大,而隨著年齡增長,其他因素會占主導地位。
目前還不清楚基因所造成的患病風險隨年齡增長而降低的具體原因。研究人員猜測可能存在未知機制,即基因和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導致患病。了解年齡如何影響疾病風險,有助于更準確地預測最終是否會患上某種病。
《歐洲心臟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fā)現,房顫和中風高?;颊?,如果一周內每天平均運動量減少1小時,那么次日房顫風險就會增加24%。平時越不愛運動的人,這種風險越高。
南丹麥大學醫(yī)院和哥本哈根大學醫(yī)院研究小組對1410名老年參試者展開隨訪研究。參試者平均74.7歲,其中女性占比46.2%。這些參試者沒有確診房顫,但至少有1種房顫和中風風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心衰及曾經得過中風等)。研究人員通過植入式循環(huán)記錄儀對參試者日常身體活動以及房顫發(fā)作情況展開連續(xù)監(jiān)測,跟蹤觀察時間約3.5年。監(jiān)測發(fā)現,在361名參試者(占比25.6%)中,時間超過60分鐘的房顫發(fā)作過10851次;在429名參試者(30.4%)中,時間超過6分鐘的房顫發(fā)作人均97次。所有參試者每天平均運動112分鐘。
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近100天內運動量相對較大的人群,房顫風險明顯更低,運動量每天增加1小時,房顫風險可降低12%;如果懶得動,運動量每天減少1小時,房顫發(fā)病風險就會增加24%。在總運動量處于低(少于80分鐘/天)、中(80~141分鐘/天)和高(大于141分鐘/天)3組參試者中,過去一周平均每天運動量如果比過去100天減少1小時,次日房顫發(fā)作風險會分別增加62%、27%和10%。
這項新研究結果表明,存在房顫風險且本來就不愛動的老人,如果運動量突然變更少,應當心房顫發(fā)作。因此,監(jiān)測運動量對于降低房顫發(fā)作風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