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蘭
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閱讀,不少教師認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課內(nèi)閱讀,這是不正確的。因為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課內(nèi)閱讀大多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師帶著學生一起閱讀,主要是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課外閱讀則是在課外由學生自主進行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由此可見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很好地銜接課內(nèi)外閱讀這一問題。本文對小學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的意義及應用策略進行了論述。
一、小學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的意義
加強小學閱讀教學,需要拓展性積累,需要情感的投入,更需要個性的體驗。只有將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要以教材為依托,充分利用各種課外資源,實現(xiàn)課內(nèi)外閱讀的有效銜接,使學生既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做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又能從課外閱讀中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小學課內(nèi)外閱讀銜接的應用策略
1.增強課內(nèi)閱讀的趣味性,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自主性
對小學生來說,閱讀其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因為小學生掌握的字詞有限且注意力不集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這種教學形式,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并讓學生想象一下文中描寫的北京春節(jié)的景象,然后利用多媒體將北京的春節(jié)景象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看看是不是學生腦中想象的景象,這樣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課下閱讀關于描寫其他城市、地區(qū)春節(jié)景象的資料或書籍,在第二天課堂上,將這些春節(jié)景象描述給同學聽,另外,可以每月組織一次讀書分享活動,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文章講給同學聽。最后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小小讀書迷獎項,以此來激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2.挖掘課內(nèi)課文的深度,合理推薦課外讀物
小學生具有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等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合理推薦一些課外讀物或資料。在課堂上,教師要對課文進行深度講解,讓學生理解文章想表達什么,課后將類似的文章或資料推薦給學生閱讀,讓其根據(jù)教師課上分析,進行自主閱讀。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認真閱讀,然后進行深度解析,為什么小女孩在死去的時候面帶微笑?小女孩雖然饑寒交迫但仍然保持微笑,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向往,書中大火爐的溫暖、烤鵝的香味、圣誕樹的美麗、奶奶的慈愛這些描述說明小女孩的本性善良純真。學了文章分析解讀的方法,教師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安徒生童話中的其他文章,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能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為更高層次的閱讀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定時定量課上閱讀,引導學生建立課下筆記卡
閱讀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要靠長期堅持。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定時定量地在課上閱讀,也要布置課下閱讀任務。為了保證閱讀的質(zhì)量,要讓學生將自己認為好的句子摘抄下來,制作成完整的閱讀筆記卡。例如在學習《天山的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的綜合情況,讓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認真閱讀這篇文章,讀后和同學分享一下自己最喜歡哪一段,并說出理由。教師可以推薦《去旅行》這本書籍,要求學生保證每天閱讀不少于30分鐘,并記錄下每次閱讀的章節(jié),摘抄出自己認為寫景寫得好的句子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教師每周對學生筆記卡中記錄的內(nèi)容進行查閱,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4.讓家長了解課上閱讀的局限性,說明課外親子閱讀的好處
好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交給學校就可以了,孰不知孩子的成長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自然需要家長出力,親子閱讀是以閱讀為紐帶,讓孩子和家長共同分享多種形式的閱讀過程,是讓孩子愛上閱讀最好的方式之一。為了鼓勵親子閱讀,學校開放圖書館供學生和家長挑選合適的書籍閱讀,閱讀結束可以交流心得。在交流的過程中,家長少說多聽,要認真聆聽孩子的看法,鼓勵孩子多說,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另外家長要掌握親子閱讀的技巧,要選適合孩子閱讀的讀物,要注意閱讀的過程。如讀的時候要有感情、要盡早讓孩子閱讀,每天至少有一個固定的時間看書,比如睡前閱讀。親子閱讀活動可以讓學生越來越喜歡閱讀。親子閱讀為父母創(chuàng)造了與孩子溝通的機會,可以鍛煉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與家人分享讀書的感動與樂趣,可以使孩子變得愛思考、有智慧、更自信。
5.拓展延伸,鼓勵學生閱讀課外讀物
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散文、寓言故事等都散發(fā)著濃濃的文學氣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底蘊和思想內(nèi)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可以推薦一些文學氣息濃的文章或書籍。與此同時,課外閱讀應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一些故事梗概或介紹書中的人物,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給學生推薦小仲馬的《茶花女》、朱自清的《背影》等。另外,課外閱讀可以根據(jù)學生所學課文進行引導,由節(jié)選看全篇,由改寫看原著。例如學完《景陽岡》,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學完《猴王出世》,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學完《草船借箭》,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書中有些課文是根據(jù)某些作品改編的,學完這些課文,教師就讓學生去閱讀。如學完課文《將相和》,可以鼓勵學生讀《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種方式,能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得到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也會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課內(nèi)外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是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非常實用且有效的方法,所以實現(xiàn)小學課內(nèi)課外閱讀的無縫銜接,是非常有必要且必須實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