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王余
【摘要】孫雙金老師提出的“情智語文”課堂的模式影響深遠,筆者在梳理“情智語文”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孫老師的教學實例,探索“情智課堂”在課堂中的具體實施模式,希望能為中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構建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情智課堂;中學語文;有效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28-052-04
【本文著錄格式】胡曉,王余.淺談中學語文情智課堂的有效建構[J].課外語文,2021,20(28):52-55.
“情智語文”將教材、教師、學生的“情”與“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所創(chuàng)造的學習情境中去領略感悟文本的“情智”,主張“以情啟智”“以智促情”,情智課堂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影響著課堂的有效程度,學生在高度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暢所欲言,以其獨特視角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交流問題,并且以合作方式共同解決提出的問題。筆者在深入了解學習孫雙金老師“情智語文”的理論知識和一般課堂模式后,總結出的經(jīng)驗和方法對于進行中學階段的教學活動有所啟發(fā)。
一、情智語文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的借鑒意義
(一)情智語文的內涵
“情智語文”又是“智慧語文”,著重點在于“情”:情感、情趣、情味;同時又在于“智”:智慧、智力、智能。以孫雙金老師自己的話來說:“情智語文是著眼于發(fā)展學生情感潛能和智慧潛能的教學。它著力于喚起學生沉睡的情感,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情感更豐富、更真摯,讓學生智慧更靈動、更豐厚。”
“‘情智語文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情”,包含著思想文化和人文底蘊,迸發(fā)出千百年來詩文篇章中的喜怒哀樂;“智”,承載著字詞句讀,聽說讀寫,架起便于人際交往溝通的橋梁。
孫雙金老師認為,“情”與“智”并不是孤立地作用于教學過程的,一堂好課應該是“有情有智,情智融通”的,二者是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的。而筆者認為一堂好課,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完成的。“二者實際上是通過動態(tài)的人際交往過程來完成學習任務?!边@種基于溝通、交流、分享的學習過程正是“言語”與“思想”,“情感”與“智慧”碰撞與融合的過程?!爸恰北磉_抒發(fā)了“情”,“情”提升推進了“智”,因此教學時應該注意有效構建師生這種“情智”交往的過程,這對于中學語文教學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二)對于中學語文的借鑒意義
教育學者考查克認為,傳統(tǒng)的單純演講式的教學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教師難以吸引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第二,教師在短時間內提供大量的信息,學生沒有理解緩沖的時間;第三,教師只是進行單向溝通,無法了解確定學生是否吸收理解。普通中學語文教師常常會在教學實踐中遇到類似這樣的教學難題,而“情智語文”由入境、感悟、交流到表達,都注重構建“教”與“學”融合的“學習共同體”,使得教師與學生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的學習社區(qū)。“情智語文”課堂中孫雙金老師營造了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可以徜徉在輕松愉悅的精神活動中,放飛他們自由的心靈與心智,使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張揚,充分展現(xiàn)了生本課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這對于傳統(tǒng)中學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情感價值觀念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趨勢,教師若能協(xié)調運用“情智語文”的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設計,必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和體悟以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二、運用“三情三智”構建有效課堂
劉勰《文心雕龍》里說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奔涌的情感使得作者文思如泉涌,細致地研讀才能使讀者感同身受,而教師正是溝通文本與學生的一座橋梁?!扒椤薄爸恰必炌ㄓ谡n堂三要素之間,它們是語文教學內在生成和支撐的力量。筆者認為可從“情智語文”入手,為中學語文構建有效課堂提供借鑒。
(一)情智語文中的“三情三智”
孫雙金老師認為:“文本之情是根本,教師之情是依據(jù),學生之情是歸屬?!倍峭瑯尤谟谡n堂三種要素之中,“情智語文”要求以文本之智啟迪教師之智慧,以教師之智啟迪學生之智。
1.文本的“情”與“智”
文本之“情”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文本作者本身所表之情,及閱讀文本的直接感受;二是課標規(guī)定下要求學生領會的情感價值觀念,如《蘇武傳》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蘇武的偉大民族精神,繼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里的“情”是靜態(tài)的,它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種動態(tài)過程來轉化。
對于文本之“智”,孫雙金老師認為文本本身就是一種作者的智慧,讀者通過細細研讀品味文本,去解讀文本的智慧,在提問思考、生疑探究、交流解答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智慧所在。以文本的情感和智慧啟迪教師的情感和智慧,以教師的情感和智慧啟迪學生的情感和智慧。文本的“情智”是不加修飾的原始材料,教師通過教學,將其轉換成學生“鮮活”的情感與“靈動”的智慧。筆者認為文本的“情智”如同一餐的原料,而教師就是掌勺的廚師,運用何種烹飪方式(教法學法)才能讓學生品嘗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這取決于教師對原始文本這一原料的了解。
2.教師的“情”與“智”
對于教師之“情”,夏丏尊曾說:“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苯虒W最大的技巧其實就是“愛”,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帶入感情,才能使得課堂富有激情,才能點燃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對文本之“情”形成自己的理解,要引發(fā)起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共鳴。
對于教師之“智”,一是對于文本之智的把握,二是對于課堂教學設計之智的把握。前者強調的是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后者強調的是教師的能力素養(yǎng),這不僅考驗著教師解讀文本的能力,要求教師對教材要有獨特的思想觀念、情感體悟,同時還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掌控能力。一堂好課,處處都能閃耀出教師的智慧光輝,這種“智”見于細節(jié),見于言語,見于教師本身。
如孫雙金老師執(zhí)教《泊船瓜洲》這一課時,另辟蹊徑,將詩眼放在了“還”字上,一個“還”字道盡游子思鄉(xiāng)難歸的哀愁;再如孫老師將杜甫的《春望》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進行對比教學,情感上的大開大合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這樣的教學設計無疑展現(xiàn)出孫老師對“情”“智”的高水平把握。
孫雙金老師“情智語文”要求教師要做一個課堂的隱藏者,這就是說,教師的情與智只是一種媒介,在必要的時候出面引導,搭建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情智”互通的橋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追求一種“生本課堂”模式。中學生擁有更為豐富的情感,他們能領略更深層次的情緒,在他們欣賞完文本產(chǎn)生的原始情感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以情促情”引導學生走向文本,在多思多辨中升華發(fā)展他們的“情”與“智”。
3.學生的“情”與“智”
對于學生之“情”,這是一種在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引導之下,學生通過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結合已有生活體驗所領悟出的一種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fā)散思維,在教師營造的情境氛圍中發(fā)展情智。孫雙金老師認為:“學生之情是目的,依文本之情,賴教師之情,培育學生純真之情、善良之情、高尚之情?!鼻榫w的調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吸引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
學生之“智”,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天馬行空的,他們有著不同于成年人的獨特視角,課堂上面對未知的知識,他們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處于教師視野上的盲區(qū),而這時,教師不要急切地去解答,而是應該把主動權交還與學生,讓學生提問、學生討論、學生回答,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孫老師在執(zhí)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一課時,在學生閱讀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孫老師讓學生大膽提問,他說:“現(xiàn)在讓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如果你提出來的問題老師也答不上來,那我就拜你為師。”一位叫黃菲飛的女孩問道:“課文前面說必須紋絲不動,后面又寫道扭頭一看,這不就前后矛盾了嗎?”
孫老師先是稱贊她,之后沒有急著回答,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學生,其他同學給出回答后,孫老師又問了黃菲飛她滿不滿意,當她回答不滿意的時候,下面的同學又起來回答,直到她滿意。這種以學生為主進行討論交流式的學習模式,能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同時又讓學生合作解答出疑問,得到鍛煉提升。
21世紀教育的四個支柱分別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組織的角度來考查學習的新的方式,它可以借助合作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強彼此思維情感溝通與交流、促進資源共享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通過學生與老師合作、學生與學生合作,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交流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在這一過程中,“情”與“智”將得到充分的碰撞與提升。
(二)構建有效的“情智共建”課堂模式
孫雙金在 《好課如登山》一文中把一堂好課比喻成“自主登山”活動,教師在“山腳—山腰—山頂”這一過程中不僅要用“情”更要用“智”。一堂好課更應該是“有情有智,情智融通”的。
1.啟動情智: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入境
孫雙金老師通過認新入境、認疑激趣、認境激情這三種主要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入境”其實就是在做導入,制造懸念,主動設疑,觸動學生的情感,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要懂得把握引導的尺度,好的引導能讓學生非常輕松并且迅速地進入學習情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文本的不同,采用以圖入境、以歌入境、以詩入境的方法。
孫老師在《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中首先就播放了一首《好漢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以此為落腳點向學生提問:“這是哪首歌?”“好聽嗎?”當?shù)玫綄W生肯定的回答后,他又趁熱打鐵,問道:“你最喜歡《水滸傳》里哪一位好漢?”這個時候就談論到了學生個人的喜好,這樣的問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孫老師第三次提問道:“《水滸傳》里面一共給我們塑造了多少位好漢的形象?”“你們知道什么叫好漢嗎?”這就涉及文學常識以及文本背景的知識了,如此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對文本有了一個先前的印象。最后,孫老師再問:“今天我們重點研究108將中第一位出場的好漢,他是誰?”這樣一來,就完成了整個課堂的導入部分。在這一個課堂中,孫老師經(jīng)過一連串的提問逐漸走向課本的中心人物,用氣勢磅礴的《好漢歌》讓原本沒有看過《水滸傳》的學生對于課文描繪的“好漢”也有了一個大致的心理印象。
2.生成情智:鍛煉思維,體會感悟
感悟是學生真正理解文本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有了感悟,學生才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而這些思考又促進對于文本細節(jié)的感悟?!扒橹钦Z文”課堂中常常采用初讀感悟,誘發(fā)情智;細讀感悟,深化情智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情感上的體悟。
孫雙金老師在《黃河的主人》一課中,向學生三次反復提問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第一次提問,讓學生讀出了黃河的波濤洶涌,這一層是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之后孫老師又進行了第二次提問,這一次,學生想象出了黃河的畫面,他們按著腦中的景象讀出了黃河巨浪拍打石頭的氣勢;之后又通過想象出來的畫面,想象出了聲音,學生讀出了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如此一來,在聲音與畫面的立體結合之中,學生讀出了黃河的怒吼、黃河的飛奔,讀出了黃河的驚濤駭浪。這三個引導的提問逐漸加強了學生對于雄偉黃河的感悟,情感在朗讀中得到了迸發(fā),并得到了發(fā)展和升華,使學生投入于文本的學習之中。
3.發(fā)展情智:深入思考,交流探索
孫雙金老師情智語文一般模式中的第三步:發(fā)展情智,正是一種有效的“對話學習”過程,他采用的辯論式交流、傾訴式交流、拓展式交流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出現(xiàn)一種“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踴躍發(fā)言的狀況。
孫老師在《落花生》一課中開展了一個“實話實說”活動,這種新穎的環(huán)節(jié),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眼球,孫老師想通過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實話、講真話,說出他們未來希望做一個怎樣的人,按照真正的欄目策劃一般,他有模有樣地將學生分為正方(想做花生的)和反方(想做蘋果、石榴的)以辯論賽的形式進行辯論?!堵浠ㄉ芬晃牡闹髦季褪窍胍龑W生能夠像花生那樣,去做一個默默奉獻的人。因此,孫老師希望學生能在辯論中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這個道理如果由老師直接講授對于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而經(jīng)過相互辯論交流,學生便能深入思考,發(fā)展自己的“情”“智”。佐藤學認為,課堂要達到真正的深度學習,就必須把學生這種人人舉手的“我想說”轉換為“我想聽”。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基礎上,還應該重視交流對話當中的傾聽,深度學習必須要有沉淀下來的思考,情感的迸發(fā)之后,需要時間去吸收整理思想,如此,“情”與“智”才能更好地融合發(fā)展。
4.展現(xiàn)情智:自由表達,暢所欲言
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場人際交往活動,表達是語文課堂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這里所寫的表達不僅是口語的表達,還囊括了書面的表達。孫雙金老師“情智語文”課堂采用遷移表達、想象表達、感受表達等方式,設置各種各樣的形式與環(huán)節(jié),去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有“我想說”的這樣一種欲望。
孫老師在《白楊》這一堂課中,向學生發(fā)出疑問:“課文僅僅只是寫了白楊樹嗎?”他由白楊樹引出爸爸這個形象,又以爸爸這個形象引出許許多多的邊疆建設者,再將目光從邊疆建設者身上聚焦于臺下的同學,將白楊樹所折射的精神一步步引導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以比較簡單且容易回答的問題引發(fā)學生進行極具想象力的思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情”與“智”,使他們逐層去領悟課文所要表達的主旨。
三、結語
孫雙金老師的“情智語文”理論對于教師設計中學課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其教學理念是充分發(fā)揮課堂三要素的“情智”。這種教學理念符合新課標要“以學生為主”的這樣一種教學要求,教師隱藏于課堂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提問、交流、討論、辯論、思考、答疑的方式來吸收新的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廣闊的思維與細膩的情感。孫老師的“情智語文”教學模式以文本之“情智”啟發(fā)教師之“情智”,以教師之“情智”啟發(fā)學生之“情智”,無論過程如何,最終都將回歸到學生的“情智”之上,這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熊炎華. 孫雙金“情智語文”教學理念及實踐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9.
[2]成尚榮.“情智語文”的核心價值與現(xiàn)實突破[J].語文教學通訊,2006(34).
[3]周一貫.煥發(fā)兒童的生命光彩——孫雙金“情智語文”的價值與意義[J].人民教育,2011(22).
[4]孫雙金.孫雙金與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趙力慧,李如密. 孫雙金課堂教學的“隱藏”藝術[N]. 江蘇教育報,2020-07-10(3).
[6]孫雙金.情智教育:我的辦學主張與追求[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2012(7).
[7]張琳琳. 孫雙金“情智語文”教學模式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6.
作者簡介:胡曉,女,1997年生,四川德陽人,研究生,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2020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王余,女,1963年生,四川自貢人,教授,文學學士,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