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明
摘 要: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只有通過主動探究才能實現,學習最終是學生行為,教師無法替代。新教材不僅讓學生主動思考,運用掌握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探索新知識,也使教師積極主動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內涵,組織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
關鍵詞:探究 創(chuàng)新 評價
哈密是新疆新課程標準教學的實驗區(qū)之一,在學習和教學中,我領略到新課改的優(yōu)勢,也有一些思考。
1 問題
(1)課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比較,如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教科書體現出知識結構、現象、概念表述科學性減弱,例:八年級(上)第三章物態(tài)變化第二節(jié)熔化和凝固引用的圖3.2-4:物質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曲線,晶體與后期學習的一般情況下同一種物質液態(tài)比熱容比固態(tài)知識有出入,晶體未熔化前為固態(tài)比熱容較小,熔化后為液態(tài)比熱容較大,圖像應該是前半段溫度隨時間變化快,圖線較陡,后半段溫度隨時間變化慢,圖線較平緩,采用的圖前后段對比不明顯。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的圖3.2-6顯示的晶體熔化圖像較合理。
第四章光現象第一節(jié)光的直線傳播,采用發(fā)光水母圖片,易誤會水母都會發(fā)光,實際只有少數夜行性和生活在200米左右深海里的會發(fā)光(如櫛水母等);光源定義為能夠發(fā)光的物體都叫光源,這易誤導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理解,如電燈、蠟燭是不是光源?點亮和未點亮的電燈、蠟燭誰是光源?物理是自然科學,科學要求準確和符合邏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科學要求不一致。
(2)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培養(yǎng)目標和現有評價體系沖突。目前沒有配套的評價體系,中考、高考依然是每一個教師和學生面臨的現實。
(3)市里舉辦的示范課和觀摩課,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采用的課件越能吸引學生,越能引起評課教師的注意,評價就越好。評價教師對新課標的認識和實施變成了評價課件的動畫效果,用視頻播放實驗過程代替學生實驗。而我市和地區(qū)各學校的信息技術參差不齊,不是每一個學校都有相應的硬件設施。
2 思考
(1)遇到的問題也許正是新課程標準的魅力體現。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只有通過主動探究才能實現,學習最終是學生行為,教師無法替代。新教材不僅讓學生主動思考,運用掌握的知識技能解決問題,探索新知識,也使教師積極主動鉆研教材,發(fā)掘教材內涵,組織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
如八年級(上)第六章《質量與密度》第一節(jié)質量一課中,我這樣引入質量概念,課前要求學生尋找或制作兩個相同材料的大小區(qū)別明顯的物體。
從中選擇兩組區(qū)別明顯的火柴桿,大木塊(學生自己鋸的)和小鐵釘,短鐵棍(家長協(xié)助鋸的)進行對比。提出問題:在沒有測量工具的情況下,我們怎樣可以粗略的比較兩物體的輕重?采用大多數學生認可和可行的方案:用手掂。學生試著掂自己準備的材料,比較輕重。然后請兩位學生給大家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其他同學分組討論分析,得出共識:大的木塊重,含有的木頭物質比火柴桿多;短的鐵棍重,含有的鐵物質比小鐵釘多。再給學生拿出準備好的鉤碼比較,相同的鉤碼一樣重,得出大小相同的同種材料的鉤碼含有的物質一樣多,進一步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的概念: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用質量表示,含有物質多的質量大,含有物質少的質量小。
過程中學生通過手、眼、腦等并用,累積認知,建立形象的概念,不被教材和教師束縛,對學生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有積極作用。
(2)物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實行素質教育,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面對升學壓力,教師很難積極主動按照新課程標準去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往往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對教師的評價往往與學生的分數掛鉤,教師為了自身需求,也會想辦法來提高學生的分數。新課改要求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和終身學習能力,通過學習,逐步樹立起世界觀、審美觀、人生觀,這一過程短時期無法得到檢驗,只有通過今后的長期行為表現出來。但分數通過考試就能立刻展現,家長用分數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校的教育水平,對于學生在學校所學習的技能,還沒有正確認識。競爭機制的引入,可以激起教師和學生的憂患意識,也容易讓一部分教師或學校不擇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現在學生有擇校的權利,最能吸引學生和社會的莫過于升學率。新課程改革面臨很大的阻礙。
(3)我們也看到新疆的評價體系正在朝著發(fā)展性和多元性發(fā)展,中考試卷的題型從著重甄別與選拔的題型轉向能力的考察,體現了課程的發(fā)展性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各教育局、校領導思想轉變很快,正在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減輕教師的壓力。
(4)信息技術拓展了教學視野,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拓寬了教師和學生知識的來源和渠道,增強了教師和學生的合作、自主探究。教師掌握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網絡學習的引導人。通過視頻播放和回放,把一些現有條件下不能實現的探索活動反復清晰的展現在眼前,有助于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但看視頻代替不了探究,在探究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根據實際情況,將信息技術、實驗室資源和教師開發(fā)的教學資源有機結合,走出具有本校特點的教學路子。
3 結語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化,還會遇到更多問題,只要認真學習、理解《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拓展視野,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環(huán)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那么新課改必取得豐碩果實。
參考文獻:
[1] 《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義務教育教科書》.
[2] 《走進新課程》.
[3] 《新課程標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