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磊磊 俞丹紅
(浙江省寧波市寧??h岔路鎮(zhèn)初級中學 浙江寧波 315600)
寧海是一座千年文化古城,孕育出了無數優(yōu)秀兒女。寧海兒女在共和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都譜寫出了光輝篇章。共和時期,寧海出了一位“浙江之蔡鍔”,是辛亥革命浙江奇藝的發(fā)起人,參與了“護國運動”??谷諔?zhàn)爭時期,寧海英雄兒女用自己的生命捍衛(wèi)了家鄉(xiāng),用一腔熱血譜寫了愛國樂章。解放戰(zhàn)爭時期,寧海成為了浙東游擊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浙東及浙江的解放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在如此豐厚的紅色背景下,寧海廣大教育工作者更應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紅色研學旅行是將吃、住、行、研、學、旅集于一體的戶外活動。在戶外自由的空間里,人的思維和行為都會相對自由,不受約束。為此,出發(fā)前的“約法三章”就成為出行前的規(guī)定動作,每一位學生背著“規(guī)矩”出門。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生需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出行,有序參觀;學會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做到信守規(guī)矩,包容謙讓;養(yǎng)成獨立自理能力,做到自行安排,獨立完成。學生在活動中的親歷和實踐,無形中促使他們習得良好品行,這樣的習得很大程度上比空洞的說教更備實效性[1]。
每一處紅色故土,每一個英雄人物,每一段革命往事,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沉淀。那么,如何銘記先烈的豐功偉績,如何傳承先輩們的精氣神,這就需要學生在研學過程中去學習、體悟。在出行之前,學生根據自身感興趣的研學方向確定研學主題,研學小組共同制定研學旅行手冊。之后,學生帶著研學任務去聽講解、參觀,通過研學日記、攝影作品、簡筆畫等形式將所見所聞所感詳實記錄,從中獲得啟發(fā)和精神升華,學生真正做到了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2]。
紅色研學旅行注重學生的身心體驗,堅持“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原則,充分利用“聽、觀、觸、演、感”全方位立體化、多元化模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觀”,參觀紅色遺存(故居、遺址、遺物)、場景情景再現(xiàn)等;“觸”,重走紅色路線,重蹈紅色足跡;“演”,模擬紅色情景,演繹紅色故事等??傊?,通過紅色研學旅行,讓學生處于那樣的境地,切身體會和感受革命先輩們的艱苦奮斗,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下愛國主義精神。
1.繪制研學路線
規(guī)劃科學的研學旅行路線是進行紅色研學的首要步驟,根據地方特點將各個紅色教育基地有序排列,可以使學生在逐步深入的研學途中深化對紅色精神的理解、感悟與傳承。可將路線規(guī)劃為“梅花村會議遺址—上金寧??h委紀念碑亭—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3]。
2.整理研點集錦
(1)梅花村會議遺址
梅花村會議遺址位于岔路鎮(zhèn)白嶺根村葛希曾家。陳列室有副總理、國防部長張愛萍題的“梅花村會議紀念館”,還有李澤民、鐵瑛、葛洪升、王家揚、袁光華、羅睛濤等人的題字。梅花村會議遺址是寧??h文物保護單位,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7年1月底,中共浙東工委書記劉清揚,在寧海岔路白嶺根村葛希曾家主持召開會議,會議傳達了上海會議精神,確定了獨立自主開展臺屬地區(qū)武裝斗爭的方針和策略,并宣布了中共臺屬工作委員會組成名單。因會議期間大雪紛飛,全村梅花盛開,顧德歡提議定名為“梅花村會議”。為保證領導人的安全和會議的順利召開,寧??h工委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并派周松貴、童時大去寧波迎接和保護,楊民奎、童先林等負責組織了內外線的全面保衛(wèi)工作,葛希曾一家更忙里忙外?!懊坊ù鍟h”成為浙東和臺屬黨組織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2)中共寧??h委、寧??h政府誕生地紀念碑亭
中共寧海縣委、寧海縣政府成立紀念碑亭坐落在岔路鎮(zhèn)上金村,總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1987年,上金村被縣委、縣政府批準為“革命老區(qū)村”。
1999年3月,盆路鎮(zhèn)黨委成立中共寧??h委、寧海縣政府誕生地上金建亭立碑工作領導小組,籌資10萬余元,建成紀念碑亭。1999年7月5日,在慶祝寧??h解放50周年之際,縣委、縣政府在上金村召開隆重的紀念碑亭落成典禮,并在碑亭進口處另立“寧海縣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碑。
(3)山洋革命根據地
山洋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位于寧??h岔路鎮(zhèn)山洋村,是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寧波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1948年8月,浙東臨委書記顧德歡親率主力“機動”部隊南下,與臺屬“鐵流”部隊在梁皇山平溪會師,后移駐山洋,兩部合編為浙東人民解放軍第四支隊,為浙東主力之一。中共浙東臨時委員會于8月22日召開第一次藍田庵會議,宣布成立寧海、天臺、新昌工作委員會,建立寧海的武裝部隊“洪流”,明確要將寧海西南區(qū)創(chuàng)建為臺屬基本區(qū)與根據地。此后,“洪流”大隊長楊民奎帶領隊伍在山洋一帶打游擊,播下革命種子,發(fā)展黨的組織,建立起了革命根據地。在寧海地下黨和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縣工委在以山洋為中心的大塊山區(qū)及岔路、前童一帶還建立了武工隊、修械所、物資供應與聯(lián)絡站、后方醫(yī)院等,不斷打擊敵人,壯大了革命隊伍,從而將山洋創(chuàng)建成為較具規(guī)模的浙東游擊根據地之一。
(4)干坑西南農代會
干坑村位于岔路鎮(zhèn)西南面,三面環(huán)山,林深葉茂,地盤獨特,地理位置優(yōu)越,在1949年4月19日的歷史轉折期,在干坑村召開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西南區(qū)農民代表會議”,組建西南區(qū)農民協(xié)會。這是浙東黨史上首次農代會,也是浙東黨組織在解放前召開的唯一一次農代會。
3.設計研學手冊
1.瞻仰先烈,了解紅史
(1)看一看,做個研學有心人
參觀梅花村會議舊址、上金寧??h委紀念碑亭、山洋革命根據地,聽老黨員們講述那段光榮歲月,學習革命英雄的錚錚鐵骨和舍身取義的革命精神。舉辦一場緬懷革命先烈的悼念活動,獻上一朵親手制作的小白花,許下愛國、強國的誓言。
(2)拍一拍,化身研學攝影師
用手機、相機、攝影機記錄下研學途中的精彩瞬間,作為研學記錄的一種形式保存下來??稍谘袑W成果匯報時,舉辦紅旅研學攝影展,分享在活動中拍攝下的精彩瞬間,共享研學成果。
2.紅色拉練,傳承精神
(1)走一走,爭做紅色接班人
組織研學小組來一場紅色拉練,踏著先烈的足跡重走革命路,邊走邊研,感受革命先烈的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借此契機鍛煉學生頑強的體魄,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紅色精神接班人。
(2)做一做,變?yōu)檠袑W美食家
在紅色拉鏈中途,可組織學生到溪邊進行野炊。研學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制作一頓“憶苦思甜”飯??稍谘袑W活動開展前,制定一份菜單,自編菜名、準備材料、研學菜名寓意。
3.歌唱英雄,歌頌祖國
(1)唱一唱,成為紅色歌頌者
可組織研學小組舉辦一場“紅歌賽”,通過大合唱的方式,唱出對革命光榮歲月的歌頌,唱出心中對革命英雄人物的贊美。寓教于樂,通過有趣的比賽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研學興趣,提高學生的研學能力,增添研學的趣味性。
(2)誦一誦,化身紅色朗讀者
紅色信仰里,離不開紅色經典的養(yǎng)分,紅色經典里,煥發(fā)著經典的光芒。在研學旅行中可開展紅色經典誦讀活動,將紅色家書、紅色詩歌的背景、意義、價值、傳播等多加研磨,反復吟誦,提煉紅色精神,讓學生在誦讀中感知并傳承紅色精神。
紅色文化的傳播,紅色精神的傳承需要聚力一批紅色引領人。可借助紅色研學活動打造出“小紅色宣講員”“小紅色志愿者”兩支隊伍。當紅色教育基地迎來接待任務時,可讓“小紅色宣講員”化身公益講解員,向來訪客人展示當地的紅色文化,在講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他們自身對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靶〖t色志愿者”不定期舉辦紅色志愿活動,發(fā)揮他們在紅色文化教育活動中的示范、講演、督促、檢查的作用,推進紅色文化的傳承。
筆者整合了紅色研學旅行中的過程性評價、成果性評價、綜合性評價,設計了“雙線六法”評價機制?!半p線六法”的“雙線”指的是“線上”和“線下”兩個評選方向,線下三法:巧用研學手冊、展示研學成果、爭當紅色少年,線上三法:打卡微信群、點贊朋友圈、發(fā)布自媒體。
研學小組按照研學路線上的研學點開展活動,每到一個研學點,拍一張集體照,傳到研學大組微信群進行打卡。具體的研學活動內容則詳細地記錄在研學手冊中。研學手冊的設計從研學線路、資源的特色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找到最佳結合點,做到因生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線上組建朋友圈。將優(yōu)秀的研學成果在家長、老師的朋友圈進行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研學活動,也讓他們對我們的研學活動進行點贊或是留言提出更好的建議。
線下建設紅色研學長廊。在學校尋找一條長長的過道、樓梯或者走廊,展示學生的研學照片、心得體會等,讓這條紅色研學長廊成為學校文化的靚麗風景線。
研學不僅有可呈現(xiàn)的收獲,更有內在能力的提升,學生通過紅色研學旅行獲得成長的動力,學會了自我管理,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樹立了品德意識。通過評選紅色少年,推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紅色研學少年,進行表彰,把他們的研學事跡在自媒體進行推廣,讓更多學生加入紅色研學旅行的隊伍。
經歷即教育,體驗即成長。通過紅色研學旅行的開展,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生在反復觸摸紅色文化中認識紅色精神的實質內涵,在實踐、反思中尋找人生答案,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完成精神的蛻變,紅色研學旅行給每位學生的靈魂烙上鮮明的紅色印記,給每位學生的靈魂按上一個“紅色心”。在此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學會以感恩的心投入社會建設,繼承先烈遺志,樹立遠大理想,用先烈們的精神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凈化思想,提升素質,正確對待名利和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