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
摘要:心理高危學生大多心理問題嚴重,并且心理問題的成因比較復雜,有較大的安全風險,對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來說是一項挑戰(zhàn)。初三女生Z,情緒低落、易激惹,長期失眠、易做噩夢,經(jīng)常請假,在家期間多次出現(xiàn)輕生的念頭及行為,長期存在“父母不理解自己”“考不上普通高中人生就沒有意義”的想法,存在較高的自殺風險。心理教師進行四次輔導后,將其轉介至心理??漆t(yī)院,經(jīng)精神科醫(yī)師評估診斷為中度抑郁癥。后期Z在接受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同時,在校期間多次到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尋求輔導。心理教師整合認知行為療法、表達性藝術療法幫助其改變不合理信念,建立新的認知模式,激活其內在生命力,度過危機。
關鍵詞:危機干預;初三畢業(yè)生;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表達性藝術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27-0039-03
一、個案概況
(一)學生基本情況
Z,女,15歲,初三學生,身高約1.65米,體型纖瘦,五官清秀,皮膚白凈,身體健康,發(fā)育正常,成績中下,善言辭,語調較平緩,擅長畫畫,給人的整體感覺是高冷。精神恍惚,情緒明顯低落。初三上學期末辦理請假手續(xù),準備第二學期再來學校。請假第二天主動讓媽媽陪著來到學校輔導室求助。第一次輔導后Z覺得效果很不錯,表示要在家自主學習,爭取考上理想高中。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3月份Z主動向道德與法治老師取得心理教師微信,接受線上心理輔導。到了4月底復學時,她深夜2點發(fā)信息給學校心理教師,說自己很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并走上天臺差點跳了下去。心理教師將其轉介至??菩睦磲t(yī)院,經(jīng)醫(yī)生診斷為中度抑郁癥,自殺風險高,服藥并每天接受心理治療。在校期間持續(xù)來訪,共接受輔導八次。
(二)家庭情況及個人成長經(jīng)歷
Z出生后,父母開始自主創(chuàng)業(yè),在本地開服裝廠。由于工作太忙,父母常常顧不上照看Z,Z由奶奶帶著長大,在家里和奶奶的關系最好。Z六歲的時候,父母的服裝廠已經(jīng)走上正軌,收入屬于中等偏上,家庭經(jīng)濟條件良好,同年父母生下了妹妹??粗妹檬艿礁改笩o限的寵愛,Z心里很不舒服,覺得是妹妹奪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看不慣妹妹對父母的撒嬌行為,認為妹妹很作,同時也越發(fā)覺得父母不夠愛自己。Z和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幾乎不和父母說心里話。小學時,Z成績優(yōu)異,經(jīng)常獲得老師的夸獎,擅長畫畫,與同學的關系也比較融洽,有知心的朋友。
上初一后,Z憑著良好的成績和活潑開朗的性格,獲得初中老師的一致好評,是班上的語文課代表,亦能夠和同學友好相處。Z上初二前的暑假,奶奶因病去世,Z為此感到非常悲痛,無心向學,沉默寡言,到初二結束時,Z的成績一落千丈。上初三后,Z重新振作起來,給自己定的長期目標為中央美術學院,短期目標為普通高中。可經(jīng)過課外補習,成績依然不見起色。Z壓力很大,陷入了無望的深淵,覺得自己一定考不上高中,而如果考不上高中,自己的人生將毫無意義。后來,她覺得班級的人際氛圍不好,認為老師只看重成績,以成績來評價學生,于是不想上學,請假至期末,準備第二學期再來學校。2020年,她在居家抗疫停課不停學期間一度睡眠不好,整夜睡不著,有時即使睡著了也是不斷做噩夢,精神恍惚。她的網(wǎng)課學習質量很差。她渴望考上普通高中,又缺乏努力拼搏的精神和行動。期間她加了學校心理教師的微信并接受了線上心理輔導。
二、分析和評估
(一)抑郁癥的評估依據(jù)
1.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
認知問題:認為父母完全不理解自己,覺得考不上普通高中自己的人生就毫無意義,有自殺念頭。
情緒問題:情緒波動大,有時候特別低落,有嚴重的抑郁傾向。
行為問題:人際關系不良,回避社交;請假在家學習,不愿回校上課。
生理問題:失眠、疲憊、頭痛頭暈、精神恍惚。
2.診斷依據(jù)
來訪學生Z沒有出現(xiàn)任何重性精神病癥狀,自知力完整。抑郁情況依據(jù)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影響社會功能。因此,心理輔導教師初步判斷Z表現(xiàn)出疑似抑郁癥的傾向。抑郁癥是指以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思維與認知功能遲緩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
初步評估后,心理輔導教師第一時間將Z轉介至心理??漆t(yī)院,接受進一步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心理醫(yī)生評估診斷為中度抑郁發(fā)作,自殺風險高,失眠狀態(tài)評估中,Z睡眠狀況極差。醫(yī)生建議住院治療,但Z不愿住院治療,于是改為藥物治療,同時接受每天一次的心理咨詢,為期一周。一周后醫(yī)生評估自殺風險降低,繼續(xù)服藥,同時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
(二)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長期失眠,睡眠質量極差,常感到頭痛頭暈、身體乏力、精神恍惚。
2.心理因素
偏執(zhí)的個性因素加重了Z的抑郁情緒。“全或無”的思想及不合理的認知,導致Z在面對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及成績波動時,對生活產(chǎn)生了嚴重的挫敗感和無意義感。
3.社會因素
不良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由于父母忙于自主創(chuàng)業(yè),Z童年時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父母創(chuàng)業(yè)艱難,家庭經(jīng)濟狀況出現(xiàn)危機,居家抗疫時間較長,導致親子矛盾更為突出。
社會支持系統(tǒng)缺失:與父母關系疏遠,與妹妹關系不合。進入初二后與同學關系疏遠,未能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統(tǒng)。
重大負性事件:上初二前的暑假,疼愛Z的奶奶因病去世,Z陷入悲痛,覺得世界上再沒有愛自己的人了。
三、輔導目標
近期目標: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在傾聽、共情中幫助來訪學生宣泄不良情緒;開展危機干預,減低學生的自殺風險,改善失眠的情況及抑郁狀態(tài)。
中期目標: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幫助來訪學生學會更全面地看問題,增進愉快的情緒體驗,激發(fā)內在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