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敏
【摘要】目的:探討抑郁癥患者治療中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方法:于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的抑郁癥患者資料中,隨機收集86例(均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其中44例實施常規(guī)護理(對照組),另42例在常規(guī)護理同時開展心理護理(觀察組),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與用藥依從性。結果: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5.2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73%,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依從性比較,觀察組(88.10%)較對照組(54.55%)顯著提高,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抑郁癥患者治療中,給予其心理護理干預后,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抑郁癥;心理護理;臨床療效;依從性
抑郁癥屬精神疾病的一種,患病者存在一定的情感障礙,表現(xiàn)出思維遲緩、情緒沮喪、孤獨悲傷、信心喪失等,嚴重者則出現(xiàn)行為偏激、厭世、自殺等,對自身生命安全存在威脅。藥物治療是當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因患者情緒消極,往往不配合服藥治療,致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臨床療效不佳。心理護理則是在治療過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利用情感感化患者悲傷情緒的輔助治療手段,研究證實,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臨床治療效果,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86例抑郁癥患者,以上患者均于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間收治,符合抑郁癥的臨床診斷標準;護理分組采用雙盲法,觀察組42例,女28例、男14例,年齡27-66歲、平均(45.27±3.48)歲,學歷分布: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及以上,分別為3例、18例、14例、7例;對照組44例,女29例、男15例,年齡29-64歲、平均(43.46±3.57)歲,依據學歷分布依次為4例、17例、15例、8例;以上各項指標間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選用黛力新(抗抑郁藥物的一種)藥物,口服,2片/d,給予兩組患者藥物治療,持續(xù)用藥3個月;用藥期間對照組則實施叮囑用藥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則增設心理護理措施,具體包含:
(1)入院后陪同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通過與患者多交流建立良好的關系;
(2)治療期間增加與患者的溝通,積極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護理人員要靜靜傾聽、耐心陪伴,從而增進信任,為緩解患者壓力建立基礎;
(3)制定多項運動活動,在護理人員帶領下積極進行鍛煉。心理護理與用藥期間相同,均為3個月。
1.3療效評定
借助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于患者治療前后進行量化評分;依據評分變化評定療效:無效:評分無降低,或降低<25%;有效:評分降低率在25%-75%范圍內;顯效:評分降低率超出75%。有效+顯效,則為治療總有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選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臨床數據;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的組間比較
見表1,臨床總有效率的比較,觀察組更具優(yōu)勢(P<0.05),顯著高于對照組。
2.2用藥依從性的組間比較
用藥依從方面,觀察組均接受服藥,且依從性(88.110%)高;對照組2例拒絕、18例被動,依從性(54.55%)低,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抑郁癥則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受到生活環(huán)境、社會壓力、自身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從而引發(fā)應激反應或不良心理活動,比如說悲觀、意識消沉、厭世等。藥物治療是當前的常用手段,但受到患者心理變化,用藥依從性不高,造成臨床效果不佳。
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心理疏導與護理干預,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其樹立生活自信心,從而增加用藥依從性。經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用藥依從性低,主要表現(xiàn)在3方面,其一則是用藥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致使患者不適,因此用藥過程中存在應激反應;其二則是護理人員態(tài)度不易被患者接受,因此拒絕服藥;其三,患者自制力缺乏,難以堅持用藥?;诖?,護理人員要針對患者個性特點,掌握必要的應對技巧,給予患者疏導與鼓勵,并將用藥的不良反應告知患者,讓患者充分認識疾病,以期克服疾病。
本研究在抑郁癥患者醫(yī)治過程中,觀察組全面對患者進行評估,掌握患者的生活與社會情況,從而積極給予心理疏導;經心理護理干預后,可大幅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進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早日康復。